“骄傲自满,降一级”。这是毛主席在敲定授衔名单时,对王建安做出的评价,不得不说,这当真是毫不客气!

01

1955年,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首次授衔仪式。经过评定,此次授衔,最终有57人获得上将军衔。

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实这次授衔原定的上将数量是55位,最后增加的两位,一位是工作原因推迟授衔的李聚奎,另一位便是王建安。

王建安,是唯一一位差点被毛主席从上将名单中划掉的人。当时罗荣桓元帅审核授衔名单确定没有问题后,便交给毛主席确认。

这时候,拟定的上将人员是56位,王建安也是其中一员。然而,毛主席看到上将名单中“王建安”的名字后不由皱眉头,随即做出了文章开头的那7字评语。

毛主席都这样说了,王建安自然差点与上将军衔失之交臂!

为何王建安会给毛主席留下“骄傲自满”的坏印象?毛主席划掉王建安,当真只是这个原因吗?后来王建安为何还能成为上将?

王建安,生于1908年10月12日,湖北黄安(今红安)人,是贫苦农民家庭出身。尽管平时饭都吃不饱,王建安却有一颗积极上进的心,少年时在给地主干杂活时,一有机会就偷偷背诵三字经、练习写字,可见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拥有强烈的反抗与斗争意识。

为此,1924年,年仅16岁的王建安便毅然前去武汉参军,进入了直系军阀吴佩孚部队。1926年年底回到家乡,参加农民协会和赤卫队,正式踏上革命的道路。

他作战勇猛,能力出众,在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均立下了大大小小的战功,做出了卓越的成绩,曾被誉为“军政双全”的红军指挥员。

02

按照王建安的战功、职务、资历,他完全符合上将军衔的评定标准。可毛主席为何会在授衔时,毫不客气的批评这位爱国虎将“骄傲自满”,要降他一级?

实际上,毛主席也很倚重王建安,并且对他很是信任。好比红四方面军在延安展开“张国焘右倾逃跑主义”的斗争时,他就出面化解了一件事。

当时,军师级指挥员的代表许世友等人因为不公平待遇,准备去四川打游击。出身红四方面军的王建安觉得这事不妥,于是把这个消息上报中央,许世友也因此被抓,好在毛主席的明察秋毫,许世友才逃过一劫。

事后,许世友自然就恨上了王建安,两人一直到解放战争都还心存嫌隙,而当时的济南战役随时都有可能爆发,两名得力干将却还在闹脾气,这怎么行呢!

毛主席把两人叫到自己面前,说他们一个在胶东地区威望很高,一个在鲁中鲁南声名赫赫,虽然两雄难并立,但孤掌也难鸣,两人需要相互合作,才能打出更大的气势。

毛主席选择亲自出面化解王建安与许世友的矛盾,一来是为了国家,二来说明他打心里器重和信任两人,也十分看好王建安。而他之所以给毛主席留下骄傲自满的印象,是源于解放战争时期他犯下的一个错误。

当时的王建安是山东军区的副司令,陈毅的副手。他们一起指挥打赢了敌方的一支部队,这原本是好事,但两人却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分歧。

陈毅的建议是乘胜追击,王建安则认为应该先打扫战场、收取战利品。两人都非常坚持自己的想法,因此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最后,王建安还在一怒之下转身就走,这种行为对整个部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毕竟军中很忌讳军心不稳。

03

事后,尽管他主动找陈毅承认错误并道歉,可从这以后他就给大家留下了“膨胀自满,不服从领导”的印象。包括毛主席听到这件事后,也对他产生了误会,所以在上将的授衔名单上将他划掉。

王建安依然能成为上将,主要是当年的冤家许世友出面帮他说话,认为他应该获得上将军衔,而非中将军衔。

而且,王建安的革命资历确实非常符合上将的标准,毛主席于是认真调查了当年“王建安不服从陈毅领导指挥”的负面传言,发现这件事确实是个误会,便还给了他一个“公道”,将他补录进上将军衔的名单之中。

其实,王建安处世为人是比较耿直的,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会在当年做出打许世友“小报告”的行为,以及犯下与陈毅发生争执并愤怒离去的错误。而组织也是看中了他这一点,在授衔后任命他为中纪委常委。

还真别说,在这个工作岗位上,王建安还真发挥出了刚正的品质,将手中的事务处理得非常出色,从不会徇私枉法。所以,就算是面对中央慰问团,他都不允许搞特殊待遇,只能按照正常的标准进行接待。他也不怕得罪权贵,就算对方拥有极高的职务,只要犯了错误,他一样会公平公正地批评。而面对身边的熟人,他也从不会包庇偏袒。

王建安以不怕牺牲的精神,一生为祖国的和平立下汗马功劳。以刚正不阿的品质,树立祖国的清朗风气……虽然中间有所误会,但上将军衔,他的确受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