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是1985年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在见到两名来自黑龙江的年轻人对其说的一番话。

并且在他们临行回国前为他们准备了一皮箱现金,一共20捆现金,共计两万元,对于当时朝鲜来说,两万元已经算很贵重的金钱了,足以看出朝鲜领导人对他们的重视。

那么金日成和他们的父亲又发生怎样的事情,以至于在金日成当选为朝鲜领导人后,心中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中国朋友念念不忘,并且让身边的工作人员找寻朋友的家眷,对其进行帮助。

一、幼年相识 两代人的情谊

在1924年冬天来临之际,日本的铁蹄践踏在朝鲜的领土,对朝鲜地区进行侵占,金亨稷带着儿子金日成从朝鲜逃亡到中国东北的抚松县躲避战乱。

这个时候日本也开始在中国大量抓捕逃亡在外的朝鲜民众,由于金亨稷对于日本人的侵略行为不满对其进行反抗,所以金亨稷更是他们抓捕名单上重点抓捕对象。

当他们来到东北这片土地上,于是想在抚松县办理居住证,但是当地政府却因为害怕日本人前来找麻烦,又迫于当时政治上的压力拒绝帮金亨稷办理居住证。

几经辗转,金亨稷通过一位富商给张万程的妻子治病,张万程在当地人民口中的口碑很好,不像其他地主一样会对百姓进行压迫。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口碑很好的富商,他的妻子却身患重病,求医无果,而金亨稷的到来却能帮妻子治好病,金亨稷从小对于医药方面就很感兴趣,称得上半个医生。

所以在金亨稷经人介绍来到张万程家中给其妻子治病时,张万程本来对其并不信任,但也抱着一试的态度,在金亨稷给妻子把完脉后将其症状和所需要用到的药材说出时,张万程对金亨稷也改变了看法。

金亨稷将写好的药方交给张万程,张万程看到药方上娟秀的字迹对眼前这个朝鲜人也有了很大的改观,在他看来,能够将字迹写的如此漂亮的人,一定是大才之人。

正是金亨稷写的一手好字,张万程对于书法也有着很高的造诣,所以两人就金亨稷的字展开话题,并相谈甚欢。话题结束后,金亨稷也拜托张万程帮帮自己。

张万程对于金亨稷的事情也将其放在心上,因为他帮自己解决了困难,所以于情于理对于金亨稷的事情他是应该进行帮助,所以在第二天他就敲响县长的门,为此事进行多方奔波,没过多长时间,金亨稷就拿到了在抚松县的居住证。

在金亨稷和儿子金日成在东北抚松县居住的这段时间,张万程带着儿子张蔚华也时常和金亨稷父子一家进行走动,两个少年也慢慢的相识。

二、革命之路 互帮互助

金日成在东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渐渐长大,并且在他中学毕业后就踏上革命之路。张蔚华和金日成是自幼相识,彼此之间是好朋友,还做过同窗,因此结下深厚友谊。

但是好景不长,由于金亨稷对于故乡的思念和忧虑最终早早的故去,在临终之前曾把自己随身携带的一把手枪留给儿子,等他长大后参加革命时给他。

金日成正是受到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坚定要报效祖国的志向,在父亲去世后继承父亲的遗志参加到朝鲜共青年同盟会的队伍中。

此时我国也面临着山河破碎、内忧外患的局势,在金日成参加革命后,张蔚华在和金日成的交往中因看到金日成为革命事业所奔走的热情所感染,张蔚华也曾找到金日成想加入到革命队伍中,但无奈父兄对此事都不同意,甚至会派家丁在家中看着张蔚华。

一位不知愁为何物的富家子弟一心要成为一名革命战士,金日成为了安慰张蔚华就给他一个“共青同盟”成员的身份。

两人因为一样的信仰,成为志同道合的同志,一起创办刊物,宣传马列思想,朝鲜的现代革命史上的第一份《刊物》就是由此诞生。

但革命的道路并非是一帆风顺,很快金日成就因为这些反日刊物被逮捕,张蔚华为其进行奔走,向父亲张万程进行求助。

张万程并不希望儿子参加革命,但是看到自己朋友的儿子被捕后,也是动用自身的关系进行周转,终于将金日成从监狱中保释出来。

张蔚华一心想加入革命,但是由于父亲并不同意,并不是因为张万程胆小害怕,而是他只有三个儿子,老大一心从政无暇顾及家业,老三身体弱担负不起重担,于是继承家业的担子就落在老二张蔚华的身上,所以他不希望老二有任何闪失。

张万程为此还特意给张蔚华寻觅一桩亲事,想以此来收拢他对革命向往的心,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张蔚华在大婚当天竟然逃婚了。

张蔚华借着以出城收账为由,从此一去不复返,张万程还以为张蔚华是被土匪抓走了,但细想可能他是投奔金日成参加革命。

后来张蔚华的大哥在金日成的住处找到他,既然儿子铁了心要参加革命,就算再对其进行阻拦也无计可施,当时风声正紧,关于儿子参加革命的事情他选择三缄其口。

金日成从狱中被救出来后立刻投入到伊通县朝鲜民众抗日救国革命军运动中,后来中共满洲省还组织了“八一”农民暴动,群众也十分勇猛,将反动派的铁路沿线进行破坏,这时候革命取得了部分胜利,但同时惹恼了吉林省当局政权。

吉林省当局于是派军警对四处流窜的革命人员进行抓捕,这也导致金日成的革命活动没有办法继续进行,为了将其一网打尽,吉林政府更是联合日本人对革命志士进行抓捕,同时封锁了吉林的各个出口。

金日成无奈之中只好转移,他在上火车时很小心,因其说着一口流利的东北话没有引起东北军的注意,但当他登上火车时,却又上来一群东北兵进行搜查,此时的金日成也处在危险之中。

但很快一句熟悉的声音传来,原来正巧碰上张蔚华,他很自然的和金日成进行谈论,利用两人很熟的样子迷惑了东北军

东北军看到张蔚华身边带着许多家兵,自然也不敢对他动手,觉得张蔚华这个人也不是很好惹,便没有过多的为难他们。

三、慷慨赴死 照顾后代

在火车上交谈过程中,张蔚华得知金日成缺少枪支,于是张蔚华通过花费重金购买到十几支手枪,决定亲自给金日成送去,但是在乘坐火车时遇到搜查的日本人,情急之下从火车上跳下来。

当他一瘸一拐的来到金日成的面前将枪支递到他手中时,非常感动的说道:“这些枪支对于我来说很重要,因为这是朝鲜军拿到的第一批武器。”

在1932年金日成所创建的抗日游击队,也是在同年张蔚华加入到我党队伍中,尽管两人是来自不同的国家,但有着共同的敌人,也有着共同的信仰。

金日成在前线作战,张蔚华也想上前线,但好友为了他的安全着想,还是让其进行地下活动,张蔚华借家庭身份开了一家“兄弟照相馆”,而这其实是一处联络点。

同时还开了一家“兄弟书局”,他可以借此将大量的纸张运送到前线,私下还可以印刷大量的抗日宣传单。

那个时候由于日军全面封锁,前线的抗日军队物资匮乏,什么都缺,张蔚华就联系当地的进步群众将物资送到前线,张蔚华和金日成只是匆匆见一面。

但是他们不曾想大营温泉的分别会是两人见的最后一面。在1937年10月份,张蔚华的照相馆迎来他和金日成共同的朋友,这个人当时正是同盟会的郑学海。

张蔚华对于朋友的到来,连忙热情招待,但是在谈话期间都在有意无意的打听金日成的下落,这不禁让身为地下党的张蔚华有些警觉,他选择一问三不知。

原来郑雪海在被捕之后就已经叛变,投靠日本人,而这次就是想通过打听到金日成的下落向日本人邀功,郑雪海索求无果,但他怀疑张蔚华的身份,以及他肯定知道金日成的下落就将此告知日本人。

日本人更是秉承宁可错杀一千,也绝不放过一个的道理,将张蔚华抓走进行严刑逼供,他们以为这位富家子弟会好招供,但他们低估了一个共产党的决心,没有透露出任何关于金日成和我党的消息。

张万程得知儿子被抓后也是四处找关系进行营救,在日本人将张蔚华放出来后,可以允许他外保就医,但实际上是以他为诱饵,从而抓到金日成。

张万程也知道自己如今的处境会使好友陷入危险,于是他想到自尽,在金日成派人联系到张蔚华后,张蔚华秘密的送出一封信,将郑雪海叛变以及他们现在身处危险的事情告知后,就服毒自尽了,年仅25岁。

在金日成后来得知张蔚华自尽的消息后,十分悲痛,寝食难安,但革命不容喘息,他只好化悲痛为力量,加入到抗日战争中。

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金日成回到家乡,在1959年派人寻找昔日好友的后人,在找到后代金日成给予问候,其家人转交给金日成昔日张蔚华的遗照。

直到1984年,领导人受邀访问朝鲜时,张蔚华的后人就在随行队伍中,两家人时隔半年终得相见,并且金日成在日后经常邀请来朝鲜,并对张蔚华的一对儿女如同自己子女一般。

并亲切的说道:“如今你们的父亲已经去世,我和你们的父亲情同手足,今后你们就将我当成你们的父亲就行。”

在张蔚华的儿子张金泉回国时曾准备一箱20捆现金,补贴他们的生活。

结语

两个不同国家的年轻人因为共同的信仰走到一起,这份革命友谊坚不可摧,他们之间的友情也正如中朝两国之间的友谊,如今的和平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

对于张蔚华这种舍生取义的烈士,我们应该学习其精神,不畏艰难,在革命时期勇于斗争的精神,对于朋友更是有求必应,积极投身革命事业,是那个时代革命精神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