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富顺盐井街古盐场遗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旧时富顺邓井盐场的盐井天车。

□刘刚

中国豆花之城、巴蜀才子之乡、千年古县——富顺县,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在自贡、内江、泸州、宜宾四市之间。纵观其千年史,或置郡设县,或升县称监,或改监立司,或罢司升州,或变州为县,等级和名称几经变更。

古属梁州南
秦驿汉出盐

据《禹贡》记载,夏朝开国君主大禹治水时,“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洪水平定后,分天下为九州,“华阳、黑水惟梁州”。可见,富顺古属九州之一的梁州南境。
  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古梁州庸、蜀、巴、濮之地(今四川、重庆地区)分别建立以岷江流域为中心的蜀国和以嘉陵江流域为中心的巴国。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兵灭蜀国和巴国,富顺地区即为秦所有。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富顺县》载:“秦时于此设金川祠,亦谓之釡川,则以其盘绕县治,有若釡形然。”地处沱江要塞的富顺先建神庙“金川祠”,尔后设“金川驿”。
  汉初,继承秦制。景帝六年(前151年),赵相苏嘉被封为江阳侯,并在长江与沱江交汇处(今泸州市江阳区)设置江阳县,辖金川驿在内的区域。建元六年(前135年),因开发“西南夷”,置犍为郡,领江阳县。建安十八年(213年),益州牧刘璋又从犍为郡中分设江阳郡,郡治江阳县,金川驿地区转属江阳郡江阳县。这一时期,巴蜀地区发现大量盐井,在雒水(沱江)之滨也掘出一口盐井,取名“富义”。以后,富义井产量逐渐增加,正如《旧唐书》载“以其井出盐最多,人获厚利,故云富世”,“富义井”即改名“富世井”。
  由于盐井的不断开凿和井盐的大量产运销,金川驿地区聚集了大批盐工、盐商和居民,并逐渐形成了集镇,盐务、军务和政务日趋繁重,为金川驿地区从当时的江阳县中分离设县准备了条件。

置县晋隋间
时间成谜团

《隋书》载:“富世后周置,及置洛源郡。”从此,“富世”这一井名在“后周”作为一个县级行政区域的名称正式出现。这里的“后周”即北周。以后,自清乾隆至民国的《富顺县志》,都采用“北周置县”这一说法。蒲孝荣著《四川政区沿革与地名今释》载:“洛原郡——周武帝天和二年(567年)分泸川县地置。领县一。富世县——郡治,周武帝时置。”把“周武帝天和二年(567年)”正式明确为富顺建县的时间。
  清朝富顺县首部志书——康熙《富顺县志》载:“晋改富义县……后周改富世县,更置洛源郡……”是现存《富顺县志》中关于富顺建置沿革的最早记载。其记述表明富顺建县于晋朝,比“周武帝天和二年(567年)”这个时间往前推了约200年。
  由此看来,富顺建县时间或始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战乱分裂时期的北朝,或始于更早的晋朝,确切时间存疑。按照文献学的基本原理,成书时间越早越接近真实,《隋书》成书于唐朝,比康熙《富顺县志》早1000余年,于是“周武帝天和二年(567年)”成了约定俗成的置县时间。我们更应注意到,《富顺县志》始修于宋朝,建县时间断不会随便臆测。倘若能找到宋明时期的诸本《富顺县志》,也许能破解这个谜。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富世县随之入其版图。开皇二年(582年),雒原郡裁撤,与江阳郡合并。大业三年(607年),泸州改为泸川郡,富世县先后划归泸州、泸川郡。
  唐初,泸川郡属剑南道。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因避李世民讳,富世县改为富义县。唐时,富义县的井盐产量陡增。《元和郡县志》载:“唐时有盐井8所,著名的富义盐井,月出盐3660石,剑南盐井唯此最大。”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中国经历了历史上第三次大分裂,但四川相对稳定,富义县建置仍依袭唐制。

北宋升盐监
避讳改富顺

宋代乾德四年(966年),富义县作为产盐的经济特区升为州级“盐监”,称富义监,属西川路。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因避赵匡义讳,富义监改为富顺监。从此,“富顺”这一名字历朝代更替而千余年未变。
  北宋时期,由于卓筒井问世,富顺监的井盐业不断发展壮大。获得“银富顺”的美誉,更推动文化教育不断进步。富顺文庙、柳沟书院等应时而生,文风大开,在北宋、南宋的300余年间,共产生进士67人。
  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富顺监下置富顺县,主管盐政税课。
  13世纪,南宋与蒙古在四川地区进行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战争。咸淳元年(1265年),由于抗元局势紧张,富顺监把监所南迁至沱江边的虎头寨(今怀德镇虎头城)。富顺军民在此坚持抗元达十年之久,直到德祐元年(1275年)弹尽粮绝,知监王宗义举城降元,从此划入元朝版图。
  至元十二年(1275年),富顺监改为富顺安抚使司,由虎头城迁回原治(今富顺县城)。至元二十年(1283年),富顺安抚使司升为富顺州,隶于叙州路。这时的富顺州,成了不直隶于省而隶于路的地方三级行政区,类似于今天的县。由此可见,元朝时的富顺,由宋朝时的二级行政区降为三级行政区。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农民起义军在重庆建立大夏政权,叙州路为其所有,富顺州依叙州路属之。1993年版《富顺县志》载,全州赋税特轻,仅征谷一石。
  明洪武四年(1371年),大夏政权被灭,四川归属明朝。同年,富顺州改富顺县,西县南赤岩一带山区也划归宜宾、南溪县。从此,富顺州这一有州之名的政区仅存世88年便消逝在历史长河中。
  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富义、邓井等盐井卤源枯竭,新开自流等井,成为新的盐产区并建立富义盐厂,成为后来设立自贡市的最初雏形。
  明朝时期,由于自流井盐场的兴起,富顺县发展较快,交纳赋税占叙州府的一半以上。西湖书院创办兴盛,培养了一大批人才。1993年版《富顺县志》载,在明代270余年中,全县中进士139人,举人492人,贡生386人。富顺从此享有“才子之乡”的美誉。

清时“要缺”级
川省精华地

1644年,明朝灭亡。同年,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富顺县受其控制近10年。1652年,清军攻下叙州,“全蜀渐次底定”,富顺县正式归属清朝。清朝,基本承袭明制。富顺县隶于下川南道之叙州府至清末。
  清代将“冲、繁、疲、难”四字考语作为政区分等的依据,其中交通频繁曰“冲”,行政业务多曰“繁”,税粮滞纳过多曰“疲”,风俗不纯、犯罪事件多曰“难”,且考语字数越多地位越重要。《清史稿》载:“叙州府:要,冲,繁,难……富顺:冲、繁、难。”意思是富顺地理位置重要,政务繁重且社会风气和治安状况不佳,与叙州府同属“要缺”。
  明末清初,由于张献忠、南明军、清兵等在富顺县反复征战,人口锐减,盐业生产等遭受破坏。随着清政府“任民自由开凿”的政策实施,井灶遂为私产,雇佣劳动出现,陕、晋、闽、粤等地商业资本输入,富义厂获得新的转机。雍正八年(1730年),富义厂以河为界分为富荣东厂(自流井)和富荣西厂(贡井)。乾隆四十年(1775
  年),清政府允诺“永不加课”,富荣盐场于是“井灶大兴”,年产盐增至6000万公斤,不久成为全川盐业中心。咸丰三年(1853年),富荣盐场盐业生产步入鼎盛时期,年产量占全川的一半以上,年征税银占全川盐税收入的40%,被誉为“富庶甲于蜀中”的“川省精华之地”。
  民国元年(1912年),富顺县仍隶于叙州府。民国二年(1913年),改设省、道、县三级制,富顺属下川南道(次年改称永宁道)。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民国政府推行行政督察区制,富顺县属四川省第七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泸州)直至新中国成立。据当年概查,全县面积为2207.64平方公里。
  抗战时期,沿海沦陷,川盐再次济楚,但富荣盐场分属富顺、荣县的弊端却阻碍了盐业的发展。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八月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划出县境西北的桐垱镇(自井镇)、长丘镇、上丘镇(筱溪)、新垱镇(大坟堡)、新又乡(凉高山乡)、大山乡、高硐乡等主要产盐区设立自贡市。没有了以盐为主的产业支撑,富顺又重新回到农业经济的时代,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县。
  1949年12月18日,富顺县人民政府成立,隶于泸县专区。1951年,泸县专区迁往隆昌县办公并于次年更名隆昌专区。1952年,隆昌专区又迁至泸州市改称泸州专区。1959年,泸州专区撤销,富顺县并入宜宾专区。在宜宾专区管辖的20年间,富顺县经历了两次重大区划调整。
  198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富顺县划归自贡市。2001年4月,撤区并镇,全县辖27镇4乡,辖区面积1603平方公里。2005年7月,自贡市区划调整,县域庙坝镇、牛佛镇、回龙镇划归大安区管辖,瓦市镇、仙市镇划归沿滩区管辖,全县辖22镇4乡,辖区面积1342平方公里。
  文图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