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

【宋】曾巩

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

滋荣冬茹温常早,润泽春茶味更真。

已觉路傍行似鉴,最怜沙际涌如轮。

曾成齐鲁封疆会,况托娥英诧世人。

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南丰先生”曾巩,任齐州(今山东济南)知州时,对趵突泉颇感兴趣。他在济南任职虽只有两年,但对济南的山川风物却是情有独钟,曾利用官府废屋的砖石木料,在趵突泉的附近修筑南北二堂——北堂为历山堂,南堂为泺源堂,作为来往官员的客舍。他撰《齐州二堂记》,记叙了泉水成因及趵突泉情状。近年来,有专业人士考证,“趵突”二字,可能就最早出现在该文中。因此,曾巩不仅为济南留下了北水门、泺源堂这样的物质遗产,还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

曾巩的诗作《趵突泉》,不但作出了趵突泉水源自南山,潜流地下,至泉畔涌出的科学判断,更生动刻画了泉清如镜、水涌若轮的独有景致,同时还阐明了其深厚了历史文化内涵,用字精妙,对仗工整,余味悠长,可称佳作。

在趵突泉的东北侧,尚志堂与皇华轩之间,还有一处并不起眼的泉子——金线泉。泉池呈长方形,原长约13米,宽约7米。由于水面有一条游移飘动的水线波纹,映日凝望,宛如一条金光闪闪的金线浮于水面,故而得名。明清时期,金线尚能清晰地见到,后因改建泉池,基底遭到破坏,水面亦随之缩小,水势减弱,金线则从此消失。1956年,趵突泉公园扩建时,在原金线泉东约20米处一所石砌雕刻的小池中,也出现了金线。于是人们便将这泉称为“金线泉”。钟情于趵突胜景的曾巩也曾写下《金线泉》诗:

玉甃常浮灏气鲜,金丝不定路南泉。

云依美藻争成缕,月照寒漪巧上弦。

已绕渚花红灼灼,更萦沙竹翠娟娟。

无风到底尘埃尽,界破冰绡一片天。

齐州独有的泉水、湖光、山色,令曾巩流连忘返,当他离开之后,依然对这里魂牵梦萦,写下了“千里相随是明月,水西亭上一般明”“正是西亭销暑日,却将离恨寄烟波”“从此七桥风与月,梦魂长到木兰舟”等一往情深的诗句。

入冬后的趵突泉,在近29米的地下水位,依然汩汩滔滔,活力满满,午后的暖阳铺洒在泉面,波光粼粼,明暗交错,给泉边的柳叶、石柱又披上一层金黄,满眼都是暖色调。冬天的济南,在这里并不冷!

(济南日报 记者:卢宇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