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验证是贯通全过程创新的关键环节,而概念验证中心通过建立概念验证服务组织,帮助早期科学研究跨过资金鸿沟、信任鸿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近一年来,我国主要城市纷纷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旨在加快概念验证中心建设,但缺少管理实施层面的指导意见。美国作为概念验证中心的发源地,多年来形成了若干成功案例,其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概念验证网络,在组织架构、平台服务、培训体系上独树一帜,值得我国多地学习借鉴,结合各地产业需求与实际情况,形成符合科技人才企业成长规律的概念验证中心方案。

一、我国各地争相布局概念验证中心

(一)概念验证中心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枢纽

概念验证中心是学界与业界的信任桥梁,是科技成果从“纸”到“货”,“成果”到“产品”、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必要环节,帮助解决早期阶段研究的验证资金源缺乏、产品化商业化知识缺乏、创新链主体间信任缺乏问题,通过技术可行性、应用场景、市场竞争、知识产权评估等验证,降低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增强科学家、投资者和创业者的信心,有利于形成科学家敢干、资本敢投、企业敢闯、政府敢支持的创新资源配置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 概念验证中心的主要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 概念验证中心的受众画像

(二)我国的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处于探索阶段

当前,北京、深圳、杭州、苏州、合肥相继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鼓励符合要求的研发机构开展概念验证中心认定,并且多城已授牌首批概念验证中心。然而,从实施层面看,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各地主要搭建模式为:依托一个或若干主体,单独设立物理空间,开展后续概念验证服务。存在的不足之处:辐射范围不广(非邻近研究者距离成本高昂)、合作伙伴不多(依托主体数量与类型有限)、管理制度不一(所依托主体制度具有差异)。

早在2009年,《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就首次提出概念验证中心(Proof of Concept Center,POCC)概念。2011年美国的“i6绿色挑战计划”,将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作为主要实施路径。美国在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方面实践十余年,形成了成熟运作模式,其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概念验证中心网络的模式,值得学习借鉴。

表1 国内城市鼓励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文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美国概念验证中心网络主要做法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于2013年、2015年相继发起两项概念验证中心计划:加速创新中心计划(NIH Centers for Accelerated Innovations,以下简称NCAI)、研究评估与商业化计划(Research Evalu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Hubs,以下简称REACH),搭建遍及19州的概念验证中心网络,主要有四个特点:

(一)将商业思维带进实验室

加速科学发现向产品转化。NCAI与REACH计划通过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体系,加速生物科技学术创新向产品转化,促成外部资本投入、加速产业化进程,目标是培育30倍以上资本放大倍数项目,即后续资本(follow-on)投入超过概念验证中心投入的30倍。同时,两项计划弥补美国国家创新创业计划(小企业创新研究/小企业技术转移项目,简称SBIR/STTR)只对企业开放,学者无法申请而形成的服务空缺,很大程度解决高校早期成果因缺钱而流产的问题。

(二)形成双中心错位发展格局

差异化布局错位发展。NCAI与REACH计划分别发展两类概念验证中心,其差异性体现在:技术方向、分布广度、资助力度等方面,形成错位发展格局。NCAI概念验证中心适合长周期、高投入的研究,项目资助强度大、周期长。REACH中心适合可快速熟化的研究,虽然资助少、周期短,但技术方向限制少,站点网络分布较广,中心资源与服务可获得性强。

两大体系87家共建单位的网络体系。概念验证中心通过合伙共建制,形成站点网络,最大化覆盖范围。其中,NCAI的3个概念验证中心由29家医院和研究机构共建,覆盖麻省、加州等7州;REACH的8个概念验证中心由58家高校共建,覆盖肯塔基等12州。

(三)分阶段申请分步骤赋能

分阶段申请。申请经历三个阶段:预申请阶段,只需提交2页简短申请表,初审期间所有单位基础设施向申请者开放。受邀提交阶段,邀请通过上阶段的团队提交完整申请书,为弥补学者在商业计划文书上的劣势,中心指定专员与申请者共同完善申请书。正式提交阶段,外部专家理事会投票,NIH决策,并将审核意见反馈给申请者。

分步骤赋能。从技术验证到价值验证的全过程分阶段赋能。初级阶段:1年内资助5万美元,验证科技概念的技术可行性以及商业拓展潜力。进阶阶段:资助20万美元,周期2年以上,“训练”项目直至成功得到外部资本注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3 概念验证中心项目申请过程图解

(四)建立体系化的培训和组织体系

体系化的技能培训。项目申请者大多出身学术背景,不擅长挖掘科学发现背后商业价值。因此,中心构建技能培训体系,通过讲习会、小组汇报、模拟路演,提升研究者项目管理、领导能力,加快研究者角色转化,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

内外结合的组织体系。向外借智,中心聘请外部专家,组成两套理事会班子,一套负责筛选项目,一套提供专业意见与最新业界情报,保障在验项目质量。向内聚力,中心维持一支专业运营团队,包括导师(Coach)、项目经理、技能发展专员等,由共建单位人员组建,在不同阶段赋能研究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4 概念中心组织架构

三、我国建设概念验证中心的几点建议

概念验证阶段是全链条创新的关键环节,我国主要城市可在借鉴美国模式基础上,在建设何种概念验证中心,如何建立相应的考核标准,如何布局验证中心网络,如何强化协同合作和管理等方面形成科学管理模式,建议如下:

(一)横向广布局:形成合伙制网络全覆盖

建议舍弃“一单位一中心一场所”传统建设理念,探索多主体合伙共建制,以共建单位为站点,建立概念验证平台网络,实行共建单位优先收购、入股、签约在验项目,建立统一的平台组织协作机制,共享资源,拓容、拓宽、拓广概念验证中心“朋友圈”。

(二)纵向全链条:形成全过程创新的枢纽

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建立具有产业差异性的概念验证平台,建立符合创新规律、产业特点、市场特征的平台制度体系,先行先试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垂直整合创新链各环节要素资源,打造全过程创新枢纽。

(三)管理多样化:健全组织管理投入模式

主体多元化。围绕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研发中心、知名投资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的技术商业化需求,在统一的组织协作下,构建适宜的管理模式、专业运营团队、项目管理队伍、服务机制。组织多学科专家参与审核评估小组,把控在验项目成长方向,提升在验项目质量和获投概率。

投入多渠道。根据领域特点、产业规律、市场需求,挖掘空间、技术、情报、人员、资质、无形资产等元素投入路径,推动财政资金、引导基金、社会资本等多元化资金,以及政府、高校院所、企业、投资者等多方主体参与到概念验证中心建设中。

培训多阶段。申请阶段提前介入,与科学家共同完善,不遗漏有潜力的研究项目。验证初期阶段高质量陪伴,构建从思维到素养的全方位培训体系,培育企业家精神。验证后期阶段牵线搭桥,依托联盟式创新伙伴网络,助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附表1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概念验证中心网络平台明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附表2 与概念验证中心相近载体的差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朱悦,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科技创业研究室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三思派,原载于《科技中国》2023年第6期

| | | | | | | | | | | | | | |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投稿邮箱: nais-research@cnai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