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建设和保卫新中国的历史中,无数英烈付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而伟大领袖毛主席在革命和建设新中国时,他家族中的不少仁人志士都为了新中国英年早逝,截至今日,只有唯一一位寿命过百的后人,他就是毛远耀。

他和毛主席是什么关系?他在革命和建设新中国过程中又有哪些感人至深的事迹?近况几何?

毛主席的侄子

毛远耀的祖父是毛泽东的堂伯父毛福生,按辈分计算是毛主席的侄子。他于1912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一位老师,大伯毛宇居是毛主席的老师,受家庭观念影响,他的思想较为进步,并从小就视毛主席为榜样。在他13岁时,毛主席返回韶山号召乡党组织参加农民运动,看着毛泽东在台上进行对“改造旧社会,建设新中国”的阐述,毛远耀也对建设新社会的事业感到兴奋。

好男儿当早立志,毛主席早期诗词中就有:“谁主沉浮”、“中流击水”的斗争意识和远大目标。与堂伯父一样,年轻的毛远耀也生发了对革命事业的向往之情,次年他便加入了共青团,还在团支部中任职过支部书记。

由于他思想先进,能够和广大劳动人民打成一片,对待工作又积极认真,毛泽东曾经笑着夸他:“远耀是大人了,思想先进,最近在乡里出名”。确是如此,与毛主席第一次回韶山组织动员时跟随父亲毛智珠参加演讲时不同。

1927年毛泽东回乡视察时,韶山第一、第二乡儿童团加入农协的队伍正是由毛远耀带领号召的。在毛震公祠上,毛主席慷慨激昂的向乡亲们保证:“三十年革命不成功,绝不回家见父老!”此时台下的毛远耀心中百感交集,一边是对毛主席的崇拜,另一边则是对新世界的向往以及革命信念的坚定。

不出两年,毛泽东给毛远耀寄出一封密信,信中要求毛远耀前往上海工作。而在那个时期,前往上海这样的大都市的工作必然不是一件“美差事”,由于蒋介石背叛大革命,上海正笼罩于“白色恐怖”之下。毛远耀的祖父毛福生因为知晓上海的危险,便极力劝阻他前往上海工作,但一心想要投身革命救国救民的毛远耀哪里管得了那么多?在夜里偷摸就离开了韶山,前往上海,做出这样度生死之外的行为,而这一年,毛远耀刚刚17岁。

革命的生涯第一站

毛远耀的革命生涯之中,第一站便是在上海做地下党,为革命事业和党的安全传递情报。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的笼罩下,地下工作站随时都有被反动派发现并猛烈攻击的可能,而情报工作者很容易就会因为传递情报时留下的线索而被国民党发现并逮捕。为了将毛远耀培养为一个成熟的地下工作者,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带他前往天津北方印刷局去从事印刷工作与学习,在这期间,由于思想进步,表现突出,毛远耀光荣的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仅一年后,毛远耀便奉命赶赴上海从事地下工作。

为了将进步党派赶尽杀绝,国民党反动派在各大城市策划“白色恐怖”,无数共产党人被捕并惨遭杀害。当时的上海就充斥着人人自危的窒息感,但为了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传递,为了保护党的有生力量,情报工作者们耕耘于“暗夜”以谋求党和中国的“破晓”。

在当时,情报工作本就在反动派的扑杀下岌岌可危,顾顺章的叛变更是令上海情报网络受到重创,工作站已经支离破碎,境地也是举步维艰。情报工作者的生命安全关乎着党的重要机密,幸亏周恩来果断下令所有地下党撤出上海,否则毛远耀等一众情报工作者将难逃此劫,革命事业也将受到巨大打击。

虽然撤出上海,但毛远耀并没有脱离地下情报和宣传工作。为保证安全,毛远耀和妻子回到故乡韶山,借助教师的身份兴办农民夜校,在群众之中培养先进,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这一时期的工作为后期重建韶山支部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革命生涯的第二站

1937年,抗日战争已经开始,毛远耀与弟弟和叔叔共同前往延安。再次见到自己的“偶像”和堂叔,毛远耀内心也是非常激动,但当时内外局势依旧紧张严峻,根据地上下都沉浸在对抗日本侵略者的工作当中,毛远耀没来得及和阔别了近十年的毛泽东说说家常,便被安排到毛泽东身边负责整理报告和文件。不过由于国内局势变化和革命工作的大局,毛远耀又被安排到八路军政治部印刷所从事印刷工作,这为他这一时期从事后勤工作和生产部门工作积累了很多经验。

在抗日战争中,印刷所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印刷所不仅肩负着宣传全民族抗战、壮大抗日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还有着传播马克思主义,壮大无产阶级的重要意义。

后勤和生产部门的工作虽然相对前线更加安全,但工作内容却更加繁琐,工作压力也非常大,与之相对应的,后勤工作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抗日战争中能否做好后勤工作关乎着每一场战斗的胜败,也关乎着中华民族的存亡兴衰。

随后他又辗转各部门从事革命工作,先后任职于总后勤部、兵工厂等后勤工作,为支持抗日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工作地点在延安,他一有机会就去看望毛泽东,向他汇报工作情况以及请教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接受毛泽东的指导与帮助。后来他也说:

“毛泽东主席对我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有深刻的教导也有谆谆教诲,那些时光令我成长更让我难以忘怀,会永远铭记”

革命生涯第三站

除了长期从事情报和后勤工作以外,毛远耀也是“哪里需要哪里搬”“革命砖”。1945年,毛远耀加入部队,开始军旅生涯。临别之际,毛泽东希望毛远耀能够在部队之中好好锻炼,如果南下途中路过老家,就代自己向乡党问个好,报个平安。毛远耀大受鼓励,因为自从自己走上革命道路以来,毛泽东除对自己的教育和指导之外,自己无论在何处工作都会受到毛主席的鼓励和支持,“偶像”的鼓励增强了他的自信心,也坚定了信念。

建国那一年,毛远耀受命令率领干部大队向南,抵达天津,此时毛泽东正在北平,于是毛远耀去拜会自己的堂叔,革命事业即将完成,两个人都很高兴,毛泽东拉着他聊工作、谈家乡。同年十月,衡阳宣布解放,随着衡阳市政府的建立,毛远耀任衡阳市委书记,兼任第一任衡阳市政府市长,参加衡阳政府工作。

毛远耀来到衡阳时,受战争的破坏,城市中一片断壁残垣,不仅群众死伤惨重,城市中的产业更是被毁灭的几近消失。为快速恢复生产、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他经常深入基层,鼓励、发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调动了衡阳城内建设力量的积极性。他身先士卒,带领广大群众艰苦奋斗,衡阳城从濒临崩溃到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仅用了一年。

革命生涯第四站

和平年代,完成衡阳经济的恢复工作后,毛远耀并没有留在衡阳守成,反而是选择继续奔赴到祖国建设的“前线”,随后,毛远耀赶赴山东,任职橡胶厂厂长。我国建国初期,工业落后,橡胶生产方面的技术比较落后,发展状态也比较空白,但橡胶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对我国工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极其重要,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毛远耀下足了功夫。

要盘活橡胶厂,第一步就是组织领导班子,商定计划和对策,为科学决策,毛远耀常常深入一线,找工人们请教技术,向工人们询问困难,同时重视技术人才,加大技术推广。毛远耀很快便与工人们打成一片,鼓舞了工人们的工作热情,并且掌握了橡胶厂的基本情况。随着正确决策和工人们热火朝天的工作,橡胶厂的产量越来越多,从一开始产品仅用于“急难”,慢慢的开始能够满足其他领域的橡胶需求,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前,全厂的橡胶产量翻了接近3番,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就在橡胶厂如日中天时,毛远耀却又再次选择了赶赴建设的一线,在组织看来,他的以往的工作一贯如此。面对组织的询问,他坦言:“不为名利,愿做教育工作”。他心中清楚:毛主席就一直被人称为“教员”,自己也愿意成为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的教育工作者。随即,他便又远走武汉,任职武汉大学。毛泽东在知道这件事后,决定公开去武汉大学看看自己的这位侄子。毛远耀一生都在追随毛主席的脚步,这一次终于等到了主席,两个人在运动场上亲切握手,并留下了一张也是唯一一张合影。

在任职时,毛远耀丝毫不敢松懈,始终认真地搞好教育工作,并且老当益壮,退休时已经达到了76岁高龄。组织考虑到他这一生为革命和建设地贡献,授予了他远超职务的副部级待遇。

结语:低调、诚恳,是老一辈革命家和建设者最鲜明的底色

毛远耀为革命喝中国建设可谓尽心尽力,为革命道路不惧生命危险参加地下工作,为发挥作用投身后勤工作,为革命大局辗转各个岗位他任劳任怨也无怨无悔,在工作中始终秉持着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态度,退休后随离开一线工作,但也仍心系国家发展。年轻时的地下工作经历为他一生打上了低调、沉默的底色,他始终默默的追随着自己的“革命导师”毛泽东,也无言的投身于革命和建设当中。

现如今我们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使命,要传承好红色精神,守护、坚持好老一辈留给我们“艰苦奋斗”的“传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