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一“鹅腿阿姨”火出圈了,引清华、北大、人大三校学子“争抢”。

从寂寂无名到被全网的人所熟知,连续几日以来,社交平台上都被鹅腿阿姨霸屏,而阿姨的生意也因此人满为患,在小摊前挤满了慕名而来的学生和人群,大家都想尝一尝这个被清华、北大争抢的鹅腿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

有的人过来的目的单纯是鹅腿阿姨的老顾客,通过在微信群提前下单,然后领取自己鹅腿的。

更多的人则是通过社交平台知道鹅腿阿姨的事情之后,尝尝鲜的!

还有的是因为鹅腿阿姨已经成为了巨大的流量,专门带着自己的直播器材进行现场直播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论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原本做生意的摊位前,现在人满为患!

那么, 鹅腿阿姨是因何一夜走红的呢?

鹅腿阿姨姓陈,今年54岁,和丈夫梁师傅都是江苏连云港人。20多年前,夫妻二人来到来到北京打拼, 这些年,两口子在工地卖过盒饭,也在北大卖过水果,还干过烧烤。

2018年,两人开始在北大卖鹅腿,慢慢的, 夫妻两人制作鹅腿的过程中 ,逐渐总结出一套口感极佳的配方,鹅腿逐渐在北大打开市场。

一开始两人是摆摊售卖鹅腿, 风里来雨里去的, 非常辛苦, 后来在北大学生的帮助下, 陈阿姨建立了“鹅腿微信群”,先由同学们提前一天在微信群里预约, 陈阿姨梁师傅按照订单制作, 第二天约定好时间配送到学校门口。

这样一方面解决了摆摊问题, 也减少了销售时间, 另一方面, 由于只需要在固定的时间配送过来, 陈阿姨夫妻有了充足的时间在家制作烤鹅腿。

根据陈阿姨讲, 他们家的鹅腿都是她亲手冲洗、切配、腌制和烤制的,供货商把鹅腿肉配送到家后,每天早上6点多陈阿姨就起床开始收拾,两只手被冷水泡得指关节肿大……一直忙到晚上天黑。

互联网时代, 大家都知道, 微信群其实是一个很方便的沟通社群, 随着铁粉越来越多, 陈阿姨的鹅腿口碑也越来越好, 后来居然传到隔壁的清华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应清华大学的一些孩子要求, 陈阿姨又转而去人大卖了一年的鹅腿。

陈阿姨的微信名就叫鹅腿阿姨, 久而久之, 鹅腿阿姨也就成了同学们对她的线下称呼。

而最近一周, 因清华大学学生的“盛情邀请”,陈阿姨又开辟了清华大学的配送鹅腿业务。

然后北大、人大和清华的学生们就在互联网上“吵起来了”,争论清华抢走了原本属于北大的鹅腿阿姨,这一吵不要紧, 事情随着社交媒体的发酵, 逐渐向周围扩散, 引发互联网的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吵不要紧, 知道的人越来越多, 没吃过的一听三所高校为一只鹅腿吵起来, 总要抱着好奇的心理去尝试一下。

一来二去, 阿鹅腿阿姨就火了。

可能会有朋友问, 这群孩子是有多无聊啊, 阿姨卖她的鹅腿, 你买你的不就是了?

还别说, 这事是有原因的。

因为鹅腿阿姨夫妻两人是个体经营, 规模有限, 所有的鹅腿、所有的制作流程, 都是陈阿姨和梁师傅两人一起操作的。

这就带来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 产量有限。

据陈阿姨说, 他们每天最多只能做两百多个。

而随着口碑的扩散, 吃鹅学生越来越多, 最后导致鹅腿供不应求。

有清华学子一口吃的, 北大的学子就要痛失一次鹅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就有了开头的说法, “清华北大争抢鹅腿阿姨”登上热搜。

“清北人三大高校吵起来了!我以为他们在搞学术,结果是在抢鹅腿?”

经过社交平台发酵后,“鹅腿阿姨”的生意更加火爆,从网友分享的现场排队图片和视频来看,用顶流来形容也不为过。不仅线下要排长队,“鹅腿阿姨”线上的微信群也是热闹非凡,“每个群只接受20个预订”,有限的数量让吃鹅腿变成了清北学生们“最幸运的事”。

“听说每个群里每天只接受20个人预订,光我知道的清华就有9个群了。”

当然了, “清北争抢鹅腿阿姨”说到底, 是一个段子,主要还是因为大家对鹅腿阿姨手艺的喜欢, 大家用一种打趣的方式, 捧红了鹅腿阿姨, 也表现了这些高校学子对生活的热爱。

只是,走红以后, 各方用来的人群也同样给鹅腿阿姨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鹅腿阿姨”登上热搜榜, 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有人来去订单, 有人尝试能不能抢到一只,但更多人是在围观,甚至不少主播跑过来蹭流量,现场架起直播设备,直播陈阿姨售卖鹅腿的过程。

笔者直言, 就连清北学子,又有多少是因为真的喜欢鹅腿才来围观的呢?此时此刻, 你要说你不知道鹅腿阿姨, 你都不好意思做清北学子了。

11月29日,“鹅腿阿姨”陈阿姨在社交账号发视频,哽咽表示压力太大了。视频中阿姨直言自己就是平平常常的人,只想安心做烧烤,人流量太大,压力太大,这两天不敢干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苦心孤诣想走红, 因为走红就意味着流量, 流量就意味着财富。但陈阿姨却并不喜欢这种处境。

那么,陈阿姨为何会哽咽, 又为何压力太大?

其实真相并不难理解。

首先第一, 陈阿姨的鹅腿,原本就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加上产量有限,走红和不走红, 对陈阿姨的生意都没有太大帮助。

要说走红能够让陈阿姨的鹅腿销量再上一个台阶, 那于情于理, 大家都是开心的, 陈阿姨也获得了回报。对吧?

第二, 有人就问了, 既然产量不够,为何不开连锁经营, 网上甚至有人放话,陈阿姨还是太朴实了, 换了我早就在清华北大人大分别开个分店了。

那么, 你有没有想过, 为何这五年以来, 陈阿姨都没有开店?甚至连雇人扩大个体规模都没有?

这个道理不便展开细讲, 鹅腿阿姨不论多红, 也是外来人口,这么多年,为何没能在北京安下自己的小家, 是有深层次的原因的。

大家意会就可以了。

第三,鹅腿阿姨最近一直被围观,被各种网络媒体消费, 被各大网络主播蹭流量, 事情的发展已经失去了本来淳朴的样子。过度的消费必然带来最终的反噬, 以及不可预测的走向。

历经多年世事的梁师傅相比早已看透了这一切,在采访中 ,梁师傅直言:

“我们不会玩微博,上热搜这事也是同学们告诉我的。今天很多人过来围观,让我们挺不安的。其实我们不想太张扬,平平淡淡就行。”

梁师傅甚至对记者表示,最近两天就先不出摊了, 至于以后,“先看看再说” 。

我在写到这里的时候, 一条北京晚报的新闻弹出:“目前,这股“鹅腿热”已经蔓延到大学食堂。昨天,人大食堂说已经“突破烤鹅腿卡脖子技术”,于当天下午售卖烤鹅腿,售价同样15元,暂时限量500只。刚到售卖时间,食堂就已经排起长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则新闻的末尾, 作者盛赞高校的举动赢得许多本校学生的夸赞和外校学生的羡慕。在他们看来,这也体现出高校对学生心声的聆听和重视。

看完,我哑口无言。

当人群纷纷散去,这场流量的盛宴,最终的结果, 一定是回到最初,甚至是最初的最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