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焦作日报

2023年11月30日《焦作日报》A01版

“学习新思想 贯彻二十大 竞进新征程”百名记者走基层大型主题采访第五站·走进博爱

竹林水乡 只此青绿

核心提示

乡村振兴如何突破?

博爱县委书记金贵斌如此作答:博爱县以省级乡村建设示范县创建为抓手,把群众反映最强烈、乡村振兴最迫切的人居环境整治和本土优势生态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创新打造了一批和乡村旅游高度契合的“竹林水乡网红村”,一举实现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高度融合,蹚出一条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旅游共进共赢的“博爱路径”。

十一假期,博爱县磨头镇西张赶村一天六上央视,成为乡村旅游的现象级“黑马”,叫响了“太行竹林水乡”品牌。副省长李酌作出批示,要求在全省总结推广博爱人居环境整治经验与做法。

竹林水乡,只此青绿。这是幸福的底色,更是乡村的未来。

“太行竹林水乡”博爱美出新格局。 郑海斌 摄

立冬,渐寒,但太行山火样的黄栌、金黄的银杏,以及满山清幽的松柏翠竹,挤红拥绿,绚烂多彩,呈现着最抚慰人心的暖色调。

11月29日,焦作日报社记者走基层大型主题采访组走进“太行竹林水乡”博爱县,深度观察西张赶村这匹“黑马”背后的乡村振兴“博爱思考”“博爱探索”和“博爱路径”。

走进西张赶村,不时看到游客在竹林间拍照打卡。正接待合作设计团队的磨头镇党委书记鲁建科说,“火”了一把后,大家也在“网红村”的兴奋中冷静下来,当前正在县委、县政府的统筹谋划下,紧锣密鼓地开展一系列“大行动”,1500多平方米的民宿和占地50多亩的水上游乐项目在进行前期规划设计、团队招商等,拟于春节假期举行的竹笋美食节、童趣灯光展等活动也在有序筹备,村南、村北的两片竹林都将派上大用场。

村庄还是那个村庄,竹林还是那片竹林,是什么让这片古老的竹林成为博爱地域IP、焕发别样生机?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旅游高度融合!

精细勾画“博爱最美模样”

博爱人居环境整治咋样搞?以省级乡村建设示范县创建为抓手,全面落实全市乡村建设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现场会精神,秉承“一轮接着一轮干”的目标,打造示范村创建“博爱样板”。

人居环境整成“啥模样”?不跟风画“一张面孔”,而是走下去科学调研、问计于民。博爱最优势的资源,莫过于“竹林水乡”。博爱竹林有2000多年历史,是我国黄河以北纬度最高、面积最大、历史最久、品种最多的规模产业化竹林,也是我国竹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千百年来,沁河支流丹河水滋养着这片竹林,滋养着这片土地。然而,近几十年水源缺乏和工业化带来的污染等问题,导致竹林面积萎缩,重现“竹林水乡”盛景,既是群众的强烈呼声,也是县委、县政府的“心头大事”。博爱县决策层以舍我其谁的担当,下决心在唤醒沉睡资源中发力,在特色文化资源赋能人居环境整治中突破,按照“全域实施、重点推进、逐村规划、一村一策”的思路,分批确定17个乡村建设示范村,聘请高水平设计公司,立足各村自然资源、产业优势、文化资源等进行规划设计,打造五类特色精品村。

让“网红村”亮出博爱文旅标签。采访组了解到,“网红村”西张赶村,就是在整治人居环境中走好了“三步棋”。一是把竹林水乡风貌“显出来”,开展“六清六乱”整治,通过挖掘竹文化资源、修缮古水井、赋能村史馆,保护了村庄特色民居风貌,让原来荒乱封闭的竹林成为公共休闲场所。二是让乡村旅游场景“靓起来”,通过打造竹语步道、故园老屋、幽篁、竹林书屋等场景,将竹编、竹栅栏、竹门楼等竹元素嵌入村庄建设,盘活10余座荒宅成为游客打卡地。三是让乡村建设实力“硬起来”,8天8万客流量让村集体年经济收入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直接拉升了该村旅游规划建设和运营水平,民宿餐饮设施加紧建设。据测算,仅民宿、停车场收费两项收入,该村今年集体经济收入将由原来的不足10万元增加到50万元以上。

因地制宜让村庄“各美其美”。博爱县生态资源优越,自古就有“太行山下小江南”之美誉,乡乡有特点,村村景不同。在高位布局乡村建设和乡村文旅时,博爱县在全域美的同时,更注重让村庄差异化发展实现“个性美”。在清化镇街道前莎庄村和许良镇泗沟村,记者看到,这两个村依托丰富的竹林资源正谋划和西张赶村错位发展,村庄改善提升和竹林游乐项目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五类宜居宜业特色村庄在火热打造。以泗沟村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型村庄,以文旅文创融合为切入点,结合村庄现状打造竹林乡村,激发产业活力形成乡村产业互动;以下期城村为代表的城郊融合型村庄,聚焦村民人口多、商业基础好、市场较为繁荣等优势,着力打造集餐饮、购物、娱乐、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商业街,带动周边10余个村庄群众消费;以小王庄村为代表的产业带动型村庄,立足孝敬蔬菜产销优势,与辖区内蔬菜专业合作社结成共建关系塑造特色菜园,营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情画意;以柏山村为代表的文化引领型村庄,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柏山缸、红色文化刘聚奎故居、古地道等文化元素融入村庄打造过程,着力打造红色柏山旅游度假村;以水运村为代表的乡风文明型村庄,突出“礼、信、仁、义、智、孝”的文化思想,以改善村庄环境面貌、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为抓手,着力打造“文明水运、文化水运、生态水运”。

创新破解“钱从哪里来”难题

无论是乡村旅游,还是乡村建设,都需要资源投入,都有很多共性难题。钱从哪里来?共性难题如何破解?

创新!

博爱县委副书记、县长孟继红说,博爱的创新,就是以金融力量助力、以企业力量赋能、以结对帮扶共建,整合企业、资金、政策等要素向示范村聚集。

坚持创新思维,破解人居环境整治“钱从哪里来”问题。倡导ESG理念,组织县域工业企业与示范村达成结对共建关系,创新成立全省第一支乡村振兴暨“双百双争”公益基金,募集资金1700余万元,用于农村公益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探索出企地“共创、共建、共享”和美乡村的新路径、新模式。目前,博爱县政府与中国农业银行焦作分行建立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未来五年内,该分行将向博爱县提供不低于15亿元的意向性融资额度。

坚持系统治理,破解多村存在的共性问题。坚持把乡村建设作为系统工程来抓,聚焦河道治理效果不好、下游水系治理难等问题,把人居环境整治从农村拓展到全域范围。针对下秦河沿线11个村庄生活污水直排入河问题,谋划下秦河溪水公园EOD建设项目,将生活污水截污纳管的同时,建设可以亲水、近水、戏水的生态游园,将沿线村庄整体打造成一个乡村旅游基地。

坚持重点突破,破解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污水处理站运维、彩钢瓦棚整治、背街小巷治理等长期影响居住环境的问题,开展专项行动重点攻坚。开展彩钢瓦棚治理行动,以“控新治旧”为原则,统筹推进蓝色彩钢瓦棚整治管控,目前已累计拆除、喷涂122处,整治6822平方米;探索光伏发电收益补给农村微型污水处理站运维模式,整合资金260万元,建成光伏发电点18个,解决污水处理站日常运维难题。

全县“一盘棋”的务实担当

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旅游高度融合,千军万马、千头万绪,全县“一盘棋”高位推动是关键,各部门、各乡镇形成合力是保障。

博爱县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第一组长、组长的省级乡村建设示范县创建领导小组,协调15个工作专班,利用周调度、周通报、月例会、季观摩及总结评比的工作措施,为全县省级乡村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令出,全城动。抓实项目谋划,聚焦乡村发展短板和弱项建成项目库,收集乡村建设项目需求129个;抓实示范创建,立足目前全县农业农村资源禀赋,打造南部乡村建设示范片区、中部乡村建设示范片区、北部山区乡村建设示范片区,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创建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乡村建设示范片区;抓实创建标准,依托精品路线、示范村,明确创建目标、创建任务及标准、工作步骤、重点保障措施等。

“弘扬‘务实创新竞进’博爱精神,博爱上下同频同向、多方联动,扎实推进在建项目,谋划了10个涉及城乡污水设施建设、文化教育体育事业、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等总投资近16亿元的新项目,假以时日,博爱县‘太行竹林水乡’将成为乡村振兴的新标杆和超级IP。”博爱县委副书记樊育新信心满满地说。

新增绿化面积1100余亩,河水从“黑乎乎”到“清凌凌”,33个山区村的生活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一宅变四园”行动拆除荒宅废院1854座,改造“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小游园”132个……昔日垃圾乱堆、污水乱排、河道环境较差、村内断壁残垣影响美观的群众“心头刺”,如今蝶变成了洁美乡村,群众美滋滋地说:“咱博爱‘家家门前水、户户竹为邻’的光景快回来了,好风景还能给咱赚钱呢!”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爱军 王静锋 吕正军 王言 报道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焦作日报资料图

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原创文章版权属《焦作日报》(微信号:JZRBWX)官方微信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版权所有:焦作日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0013

总值班:陈 彬   统 筹:王 鹏 梁易凝

责 编:王建新   审 核:赵晓晓

编 辑:苗佼菲   校 对:张晓青

本报全媒体常年法律顾问:律师吕晓燕 律师朱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