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周国平先生曾说:如果你只想让孩子现在做一架应试的机器,将来做一架就业的机器,当然就不必让他“学”哲学了。可是,倘若不是如此,你更想使孩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哲学就是“必修课”。
作为一切学科的基础,哲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艰深晦涩。其实,“儿童天生就是哲学家”,他们拥有不受限制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能提出朴素的哲学问题,并持续追问下去。
想必家长们一定听自己孩子提出过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
“我是从哪里来的?”
“人死了是什么样的?我以后也会死吗?”
“天会塌下来吗?”
“我怎么能知道现在我不是在做梦呢?”
这些看似童真的问题表象下,实则都是孩子们的哲学思考,只是这些疑问通常会被父母一笔带过错失了萌芽的机会。
在这个追求效率、结果和成绩的社会,我们通常会追问一句“哲学有什么用?”。可是当我们真的走入社会中,就会发现:“以前学的知识根本就用不上,而且对这个社会根本一点看法都没有”,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成为了大多数成年人的生活现状。
比如现在你可以想一下,“学什么都要有用”这种想法到底来自你的意识还是周围人的说辞?同理,对于人或事物的“好不好”、“该不该”这样的判断,是否都出自你自己的思想。这时,哲学能帮助你避免自己的思想被随意剪裁。
其实哲学根本没有我们想象的这么难以理解,它就像是一套工具,正如厨具之于厨师,画笔之于画家,word、ppt等办公软件之于公司职员……各工种各行业到各人都需要一些工具来辅助作业,而哲学思维就是一套辅助生活的工具包,受用于每一个人。
那么如何培养和具备哲学思维呢?是要与孩子探讨各种天马行空的问题吗?或还是要与孩子共读哲学书籍呢?
其实非常简单,哲学思维诞生的基础是大量的经历,没有生活的哲学是干燥的,对儿童来说,能激起他们对生活的探问,引发他们的深层思考进而产生独特观点的,往往是一段切身的经历,或者某个他们喜欢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绘本是最适宜的思辨素材。
佐野洋子的绘本《活了 100 万次的猫》借由虎斑猫的故事提出对生命、自由与爱的思考。
五味太郎的《看,脱光光了》带着“到底是什么动物”的猜测,让儿童在翻阅一页页有趣画面、体会游戏的乐趣的时候,也体会到“不以第一印象作判断”的朴素观点。
吉竹伸介的《只能这样吗 不一定吧》则以哥哥和妹妹对未来世界的讨论开场,妹妹天真地发问:未来只有好与不好两种可能吗?对别人只有喜欢与不喜欢吗,有喜厌的选择吗?以此启发儿童挣脱二元视角,尝试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
所以,一本绘本就是一个哲学问题,当我们找到这些故事中的“哲学思维”,就能把它赋予孩子。经过365天研发、182天线下实践,爱丽丝的圆桌派哲学写作课终于正式上线!好奇、协作、批判、创造、关怀,我们用故事教会儿童思考。
新品发布,直播说明会预约直达
圆桌派哲学写作课
区别于讲授性课堂,用阅读唤醒思考
营造自由的氛围,用哲学的方式辩论
创造安全的表达空间,记录此刻真实的观点
第一期主题
从探索自我到探讨友谊
在人从众的社交社会,
解构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我要购买
圆桌派哲学写作课·第一期
8堂课(16课时)
原价:1980元
预售价:1380元
我要咨询
扫码添加小小 老师
为什么选择 爱丽丝绘本研究院
选择爱丽丝,您将收获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