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国门,还有哪个地方能让中国人没有身处异国他乡的感觉?马来西亚一定首当其中。近日,中马双方推出双向互免签证的便利政策,再一次将中马两国人民旅游互访推向高潮。

流利的中文、正宗地道的粤菜、闽南菜和海南鸡饭,还有令人亲切的黄皮肤、黑头发……走在马来西亚街头,一幕幕熟悉的中华元素无不将人们带回千年前先人“下南洋”的历史中。

南下闯世界,古人也曾背井离乡

说起华人“下南洋”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汉代和唐宋时代,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期已有少量唐人南下马来半岛一带进行商业活动,但唐人多是暂居经商,并无大量定居。到了元朝,马来半岛古国龙牙门已有中国人和当地人通婚杂居,并在此定居。明代时,郑和下西洋时曾多次在马六甲停留,当时南洋便有不少华人,郑和随从也提到马六甲有华人,至今,马六甲仍然留有大量与郑和有关的遗迹。

而华人真正大量移居马来西亚各地的历史,则是在清代鸦片战争之后开始。当时清朝战败,英法与清朝签署《北京条约》,清朝廷允许民众前往海外谋生,适逢英国殖民者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来开发马来亚半岛,于是大量的华工从中国输入到马来亚半岛,分别成为矿工、种植工人等。到了19世纪,蒸汽船开始使用,华侨南下南洋的数量更是急剧上升。一直到马来西亚独立建国至今,华人已成为当地的第二大族群。

马来亚早期的华人移民大多来自中国南方,如广州、汕头、海南岛和福建等,当时这些南方沿海地区出现了一批类似西欧海洋民族的族群,当地人靠海吃海,却因地少人多,谋生不宜,于是一些有冒险精神和商业头脑的人们便将开拓南洋作为了新的谋生之路。

据不完整估计,在19世纪,至少有500万中国人进入马来亚。1840-1940年期间,中国人有约1000万人出境,其中95%是到南洋,到了1900年至1940年,更有1200万中国移民进入马来亚。时至今日,华人已成为马来西亚的第二大族群,占全国人口23%,约有750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地时间9月30日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福建义山举行的中秋活动上,当地民众正在放飞写有各种祝福的孔明灯。义山是东南亚华人民间团体管理的公冢。(图片来自中新社)

学好中国话,走遍马来西亚都不怕

当著名羽毛球运动员李宗伟讲出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当知名歌手梁静茹动情演唱中文歌曲;当演员张栋梁出现在国产偶像剧中……这些来自马来西亚的人能够流畅的使用中文,都与当地历史悠久、体制完备的华文教育息息相关。

作为中国之外唯一拥有完整中文教育体系的国家,根据马来西亚教育部的数据,截至2022年6月,马来西亚共有1302所华文小学,总计约50万名学生;62所华文独立中学,学生接近8万人;以及4所华人社会普遍认可的华文高等教育机构。大家熟悉的李宗伟、梁静茹等体育文艺明星,都是华文小学的毕业生。

为了让学生们能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传承文化,培养品格,不少华文学校走廊的墙壁上都贴满了学生们创作的纪念春节、端午、中秋这些传统节日以及古代寓言故事的绘画作品。在公共空间,学校还给学生们准备了象棋、围棋等,班级也用儒家思想中的“礼、义、廉、耻”命名。

除了华文学校,马来西亚的中文报纸对当地华文教育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文报除了报道新闻之外,还要培养读者,成为学习华文的一个重要机构。例如总部位于吉隆坡的《星洲日报》就有94年的历史,是马来西亚目前发行量最大的中文报纸。和很多当地报社一样,《星洲日报》在报道新闻之余,长期从事中文语言文化推广活动。

在众多华文学校、中文报纸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学习华文的星火在马来西亚代代相传。时至今日,马来西亚当地使用华语的人数约6百万人,中文已成为马来西亚使用率最高的语言之一。不少前往马来西亚旅游的中国人都表示,在这里吃饭、购物,只需要说中文就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16日,马来西亚2023年政府官员学汉语培训班在该国外交部对外关系学院举行结业仪式。图为获得优秀学员称号的地方政府发展部门官员Aisyah展示证书。(图片来自中新社)

以“侨”为桥,用中国文化讲马来故事

在马来西亚,不仅能看到说着一口流利中文的马来人,更有许多在此定居多年的华人学会了标准的马来语,来自中国的大熊猫夫妇“兴兴”和“靓靓”便是其中的代表。

2014年中马两国迎来建交40周年,中国大熊猫夫妇“兴兴”和“靓靓”来到马来西亚开始旅居生活。在这里,它们深受公众喜爱,吃得惯马来西亚产的竹子,“听得懂”几句马来语。经过九年的朝夕相处,在大熊猫饲养员阿克迈勒和同事眼中,“兴兴”和“靓靓”早已不仅是中华文化的使者和两国友好的象征,更是他们的“家人”。

不仅如此,中文中的“福”字也在马来西亚广受欢迎,很多新生儿的名字中都带有“福”字,还有地名、公司名等也喜欢用“福”字命名。时间回溯到数百年前,马来西亚华人先辈背井离乡,在此谋生,于是便把对生活和生命的最好祝愿寄托在了祈福里,跟“福”有关的事物和习俗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如今“福”在马来西亚已成为不同族群共同追求的目标,每到农历新年,“福”字到处可见。

同样,还有许多中华文化经华人迁居而被带到了马来西亚,如中华美食、二十四节气、书法、岭南狮鼓、舞狮等中华传统元素,不仅在马来西亚得到了传播,如今更被当地其他族裔采用,实现了本土化的发展。今年刚过去的印度裔庆典大宝森节上,吉隆坡的主要活动就邀请了舞狮团祈福。

从古至今,远渡马来西亚的中华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既得到了传承,也实现了多元融合的发展。2024年是中马两国建交50周年,我们将看到两国文化在时代进程中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完)

综合中新社、新华社、央广网、中国侨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