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车市场如同养蛊,欧洲已经明显感觉到不对劲了,大祸临头的感觉扑面而来!但背后更可怕的国内这个养蛊一般的汽车竞争市场,这个全世界竞争最残酷的市场,全球最大,在售品牌最多,竞争最残酷,每个能在中国大陆市场上生存下来的汽车品牌,放出去都是猛兽级别的。

想必大家都知道,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目前基本是本是中美两家瓜分,美国是特斯拉,而中国则是一众新能源品牌,比亚迪、蔚小理以及目前经过华为赋能后的智驾系列。特斯拉在美国已经没有品牌能与他们竞争,但在中国,这些新能源汽车竞争之激烈简直就如同养蛊!

各大车企在过去三年里(即使在疫情时期也没停止)以六个月为节奏来迭代,车型配置推陈出新的速度让人眼花缭乱,价格更是在3年内把原来略高于欧美的车价干到了如今电车价格基本比欧美同等车型低30-50%的状态。

如果各位没有体会的话,请你在心中默念下合资车品牌于系列,看你能念出几个!然后再心中默念下国产新能源品牌的型号系列,笔者也算是经常关注国内新能源车,打算第二辆就买电车了,所以关注度还算可以,但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名字,新叫法还是有点懵圈,得翻手机查查才知道是哪家哪个系列,车型配置电池续航快充功率等等。

各位要搞清楚,这可是车啊!一辆新车研发设计到测试量产,再从生产线上下线到各大4S店行销等周期至少也得数年,但中国周期是半年啊,这个速度直接把欧美车厂给干懵了:

相比之下的欧洲车企一款新车型或一个新平台,从立项到量产,五年是常态,三年就算光速了。以德国大众ID系列的400V平台为例,据公开的渠道信息,大众将其生产到2027年,然而中国的800V平台早就出来了,并且各大车企都已经在使用,相应的大功率充电桩也上马了,1秒钟1千米的充电速度居然还有人觉得不够快,请问还有谁愿意去买充电一小时续航400公里的大众呢?

新技术革命的时代,技术迭代是高效且无止境的。对于企业而言则意味着研发和资本支出同样是无止境的,在国内一切领先优势都维持不了6个月。可能有网友会认为,中国车企为国内客户使用研发的车辆很有可能并不适应国外的环境,那么我们来看一个数据,2022年,美国汽车市场总销量为1370万台左右,中国的汽车销量在2686.4万辆左右,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单一市场,请问国内车企到底应该先满足谁的需求?

另一个则是国内车企走出去,特别是进入欧美目前还有很大的障碍,今年9月份,欧盟委员会宣布正在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欧盟委员会主席乌苏拉·冯德莱恩称中国巨额国家补贴人为压低了中国电动汽车的价格,扭曲了欧盟市场。

看到了吗?欧洲动用了健全的法律体系对中国车企实施反补贴调查,然而要知道,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的销量占比才3.5%而已,就已经让欧盟对中国保持了十分警惕。欧盟还能让中国车进入,美国市场却根本进不去。

最大因素的就是贸易保护主义,中国车企逐渐走强,全世界传统车企都能感知到,美国传统车企甚至连欧洲车企都不如,9月~10月份的罢工,直接让汽车工人薪水上涨40%,这简直就能要了美国传统车企的命,这会要是让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厮杀中获胜的车企涌入美国市场,那真是会要了美国车企的命。

接下来的问题是中国也有传统车企,甚至还有新能源车系中技术相当有优势但观念比较老旧的车企,未来如何在新能源转型中保持优势,如何生存?这也是未来中国政府需要考虑的事情,这次华为的车BU独立,基本就是冲着这个目标来的。这么理解吧,差不多就是慢慢会变成中国智能车时代的博世。

这样比喻就容易理解了,汽车智能化将会形成标准与系列化,中国车企可以在各个系列中自主选择配置,这是中国第一次在汽车产业中建立如此完整的产业链,上一次内燃机时代的中国,在汽车产业链中艰难的生存,但这一次是妥妥的把握住了从电池到电机再到电控以及智能化的全体系,欧美市场挡是挡不住的,欧美传统车企,即使是未来的新能源车企一样被冲得七零八落,未来何时进那只是一个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