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大雅,大雅中之大雅。由于它在艺术含量上的特殊品质,不宜大众化,很难推广。虽为国粹,但少为人知。问过很多人,对古琴本体几乎一无所知,且多以古筝错识之。但有两个与古琴相关的故事流传甚广,一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一是嵇康绝世弹奏《广陵散》。怎么说古琴也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雅好,与工农兵不太沾边儿,即便那位听“高山流水”的樵夫,其实也不是劳动人民,隐士而已。至于商人一向以俗人称之,在“士农工商”中,商也是垫底,不上文化档次,缺乏高雅情怀,顶多是附庸风雅,假装斯文而已。我由于家庭背景,出入商人家庭较多,结识大小商人也不少,感觉我们老爷子挺不一样的,他酷爱古琴至痴迷,收藏了几十张古琴,并在海淀的老花园子中修了一座二层小楼,是为琴楼,名曰“十二琴馆”。

初学琴者,多以《韦编三绝》一曲为始习奏,是否此曲适宜打基础,就像京戏演员多以《玉堂春》《二进宫》为开蒙戏一样,我不太懂。继而《沧海龙吟》,到《梅花三弄》《流水》时,那是要有相当的悟性了。“十二琴馆”中有十二张国宝级的古琴,老爷子不是为了居奇收藏,而是在早期延聘了古琴大师贾阔峰,后期又请了管平湖大师教授族中子弟习琴。二位大师阔而平,山而水,动静相宜,山水相依,峰湖相映,天然成趣。还有五十年代查阜西、溥雪斋、吴景略等大师也一起切磋传艺,培养了一批古琴精英,成了一九四九年以后北京古琴研究会的中坚力量。“十二琴馆”是老花园中最亮丽的一景。

老花园子里不只是亭台花木之美。有了琴声,一种典雅超世的文化气息缠绕着你,陪伴你走过童年、少年,这琴声不知不觉地浸入你的骨子里,你不再计较生活里的那些烦心事,眼里、心里都干净了许多。名师出高徒。大姐,老爷子的长女,脱颖而出,“十二琴馆”的首席,五六十年代被古琴界称为“第一女琴人”。也怪,族中习琴者多为女眷,我母亲以下,二姐、大嫂、大表姐、侄女,包括大姨太的贴身丫头,全都习琴。大姐成就最高,后来已经是这些女眷们的老师了。大概是男人都忙着做生意去了,女人大多赋闲在家,学琴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男人中只有大姐夫琴艺出众,可惜未曾听过。他是一位摄影师,曾在西单经营过一家照相馆。他拍了很多“十二琴馆”师徒们抚琴的照片,在“文革”浩劫中都被毁掉,我侥幸留下了几张,残存了一些珍贵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