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广播协会(NHK)援引日本第十管区海上保安本部的消息报道称,当地时间11月29日下午14时37分左右,一架载有8人的驻日美军CV-22“鱼鹰”运输机在鹿儿岛县屋久岛机场附近海域坠毁。目前机上的8人消息不明,搜救行动还在进行当中,当天晚间日本海上保安厅发布消息称,坠机现场发现的1名男子在送医后抢救无效身亡,不过日本方面还未透露死亡的是机上人员还是日本当地居民。

(正在维护中的驻日美军CV-22“鱼鹰”运输机)

V-22“鱼鹰”运输机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驻日美军的一个符号,无论是部署还是发生事故,往往都会引起日本民间的抵触。从2012年美国将V-22部署到日本开始,日本民间的反对声音不绝于耳,就在今年3月26日日本佐贺县才刚刚举行过500人规模的公开集会,反对日本陆自在佐贺县部署V-22,他们甚至还成立了“反对‘鱼鹰’居民联合会”,打出了“‘鱼鹰’勿来”的口号。应该说在日本V-22的坠毁是政治事件,本次坠毁事故也无疑又会引发日本民众对驻日美军不满情绪的触底反弹。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美军的V-22“鱼鹰”运输机似乎都与“不可靠”划上了等号,尤其是2012年驻日美军部署V-22时,“局座”张召忠教授的一段点评让V-22技术不成熟、高故障率的形象深入人心。尤其是在试验阶段,5架原型机坠毁2架的惨烈状况,让V-22从服役之初就自带着“飞行棺材”的绰号,不光是在美国摔,2016年12月14日驻日美军的V-22在冲绳县附近海域迫降坠毁;2017年在也门执行首次实战任务时也发生了坠毁事故,似乎更加佐证了“飞行棺材”的说法。

(从2012年部署开始,日本民间就对V-22的噪音、担心坠机的问题频繁抗议)

事实上V-22的坠毁率远没有宣传中的高,从1991年开始测试至今的33年间,带上本起坠机事故共发生了16起机身损坏事故,其中11起为坠机事故,本次事故前已致54人死亡。从2001年进入服役开始,V-22的可靠性已经有相当可观的改善了,在参与阿富汗部署时,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詹姆斯·阿莫斯上将就对陆战队的MV-22B做出了高度评价,称其在超过10万小时的飞行中,平均小时故障率只有陆战队飞机的一半水平,是“陆战队最安全或者说最接近安全的旋翼机”。V-22“飞行棺材”形象深入人心,更多是因为其坠毁的惨烈程度和伤亡率,虽然不比通常飞行在几千米高空有充足机会修正飞行姿态准备迫降的固定翼飞机,但直升机还是有一定机会以自传下滑等手段进行迫降的,具体就类似于《黑鹰坠落》中S61号坠毁时的场景。

在中东地区的战区部署中,MV-22B堪称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员的“战场出租车”

但V-22由于其设计原因,两具旋翼能产生的转动惯量相对于机身来说都太小,因此自传性能很差,而且其两台罗-罗AE 1107C发动机连接一部中央减速器以实现单发悬停的冗余设计,也只能在较轻负载的理想气动条件下实现。在旋翼机下降的过程中,由于空气沿旋翼叶尖环状流动,会形成一个气压内低外高的涡环区域,会影响旋翼产生升力的效率,消耗更多的发动机功率只产生很小的升力,最严重时会导致飞机失衡坠毁。而V-22的横置并列双旋翼布局,更加剧了涡环的影响,尽管V-22的两侧旋翼是对转的,但仍然无法保证两侧的涡环完全对称,甚至翼尖涡环还会和地面产生的新涡环互相诱导,产生意想不到的失衡现象从而导致坠毁。

(2017年冲绳坠毁的驻日美军CV-22,其机身已经完全断裂只剩少部分完整)

这也是V-22坠毁的主要诱因,比如说2017年驻日美军的MV-22B在澳大利亚训练时着舰撞击美国海军“绿湾”号登陆舰的视频就充分说明了这一过程,进近过程靠近舰艇时就开始产生了较大程度的左右摇摆,着舰前一刻毫无征兆突然失去平衡机头朝下撞击了船坞,旋翼翼尖产生了明显的翼尖涡流的冷却凝结水雾特征。这也导致V-22的坠毁后果往往都非常惨重,V-22历次坠毁的照片中无不都是机身七零八散的,机上的成员们更好不到哪里去。

(2017年在澳大利亚训练时撞击“绿湾”号登陆舰的MV-22B)

但并列双旋翼气流扰动等一系列问题,不只是V-22自身的设计问题,更是发展倾转旋翼机所必须攻克的技术难题。倾转旋翼机是旋翼机的未来,最终赢得美军下一代直升机订单的贝尔V-280倾转旋翼机对V-22的一系列问题做出了进一步的改进,更加发挥了倾转旋翼机速度快、航程远、机动性强的特点,使得倾转旋翼机更加趋于成熟,V-22的探索阶段是这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