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基辛格去世。

11月30日上午,国内得知了这名百岁老人离世的噩耗,各大官网纷纷发文哀悼,甚至有人评价道:“这位中国老朋友的离开,将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知道,在四个月前,也就是7月20日,基辛格刚刚访问中国,且根据资料显示,这不过是他访华一百多次中的沧海一粟,而所有的谈话内容都是围绕着中美关系。

尤其是最后一次,基辛格的三句话,更是道破阻碍中美关系发展的关键。

基辛格为何能得到中国的高誉?又如何形容中美关系呢?

破冰到全面发展的推动者与见证人

1971年7月9日12时15分,一辆从巴基斯坦直飞北京的巴航班机在北京南苑机场上降落。

与往常飞机乘客有序下机不同的是,一名带着眼镜、西装革履的外国男子,在簇拥下走下飞机。他就是初次访华的基辛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彼时,时任中国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叶剑英、外交大使黄华外交部礼宾司司长韩叙等待多时,见到基辛格后热情地上前迎接,一同称作“红旗”牌轿车抵达被称为国宾馆的钓鱼台6号楼。

这是新中国与美国的第一次访问来往,但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外界不知道的情况下秘密进行,是最高级别的保密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竟,基辛格访华,意味着中美关系的破冰。

新中国成立后,除了国家建设与发展,也急切地拓展外交关系。而美国等一众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虎视眈眈,试图通过军事打击将新中国扼杀于摇篮之中。

更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宣布成立之际,美国暂时没有承认,一直保持游历观望的态度

因此,新中国与美国关系进入冰封期。而破冰的希望出现,则是因为两国的利益达成了统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说中国。

我国最初的外交政策是“一边倒”,这也无可厚非,本身就遭到美国等西方资本国家的限制,自然会偏向主动示好的一方。

然而,这一切随着老大哥苏联政坛的震动,渐渐崩塌。

1956年2月,新任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先是大肆地批判斯大林,还修改了马列主义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的论断,出现“修正主义”的过度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赫鲁晓夫不仅在苏联推行对斯大林的批评主义,还妄图让各个社会主义国家也加入队列,其中,中国拒绝了“沆瀣一气”,认为不能一味地全部抹杀,要实事求是地客观判断。

赫鲁晓夫不悦,之后提出在中国设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这完全是侵犯我国主权的行为,绝对不会被允许。

自此,中苏关系走上裂痕。而中国也意识到“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不如全面发展稳妥,开始有意识地重提与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应了那句“东方不亮西方亮”。

而彼时,美国也将眼光放在了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上。

美国的霸权思想,是从诞生后便一直存在的,但是,它想垄断,自然会有国家站出来反抗,尤其是二战结束后,美国受到各国的制约。

比如法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戴高乐主义”盛行,反对美国对欧洲的干预;日本在进入七十年代后,也开始在经济领域对美国发起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对于美国而言,更大的对手是在亚欧大路上逐渐崛起的社会主义强国苏联。

在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的时间里,美苏争霸可谓是愈演愈烈。而不相上下的军事实力,让两国将赛点放在了阵营的扩大上。

而与苏联关系进入停滞期的东方大国——中国,在美国眼里成了好帮手。

简单来说,中美能走向关系破冰之旅,主要是彼此都有对方的各取所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我国日益上升的国际地位,令美国再也无法忽视,双方开始了试探。

1970年的国庆节上,毛主席与美国作家斯诺前后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而后的乒乓外交为中美关系的疏通亮起了红灯。

然而,美国成了中美关系的主动方,是让人始料未及的。而造成这一原因的关键人物,就是基辛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在1967年以前,一直高举着“反华”的大旗,但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让他意识到中国的强大已无可避免,却无法贸然地直接释放善意。

因此,他将这份责任推让给了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

很快,这个被名为“波罗行动”的秘密行动,拉开了序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知道,中美作为两个大国,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任何变动都足以引起整个国际关系的变动。尤其是一系列不安定的分子,因此必须要保密。

1971年6月,白宫发言人齐格勒假称“基辛格要前往南越、泰国等进行访问”,实则是要通过西贡,然后是曼谷、新德里、巴基斯坦,最后在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登上前往中国的飞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才有了上方的那一幕。

基辛格享受过独具中方特色的欢迎宴会后,便正式与周总理见面。

两人握手时,周总理感慨地说:“这是中美两国官员时隔20多年的第一次握手。”

虽然,基辛格曾被尼克松告诫“不要对周总理过分热情”,但他依旧有分寸地点头,后说道:“遗憾的是不能马上公开报道的握手。否则,世界都会震惊。”

基辛格第一次访华,并没有就中美关系进行实质性地发展,但过程的顺利与,是中美关系可以进一步接触的前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2年7月15日,尼克松正式访华,中美关系恢复正常。

从此以后,基辛格与中美关系牢牢绑定在一起!

作为一个国家的政客,首先考虑的是本国的利益,但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政客,是要如何在利益中平衡本国与世界的关系。

而基辛格正式做到了这一点。

成名之路坎坷却终将璀璨

1943年,基辛格加入美国国籍。

这背后的心酸,与二战的祸源息息相关。

1923年,他出生在德国弗赖堡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老师,意味着吃喝不愁的平淡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时候的基辛格,无忧无虑,既擅长歌剧这样的高雅艺术,也能在足球场上挥洒汗水。但是,德国纳粹党上台后,开始无区别地虐杀犹太人,而他与家人也难逃迫害,不得不逃到美国避难。

基辛格的经历,只是那时在德国的少部分犹太家庭的缩影。

他完成高中学业后,应征加入美国陆军,与自己的故乡德国进行斗争,而随着二战的胜利,美国作为战胜国屹立于世界前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基辛格又在“退伍军人权利法案”的助力下,进入哈佛大学。

或许是年少时的经历,让他对国家政治与国际关系有了懵懂之心,而通过勤奋的学习后,顺利取得政治学博士学位。

1950年,基辛格发表了近400页的毕业论文,可想而知,他对政治学的专研程度之深,也似乎预示着,毕竟会走上政治之路。

正所谓“是金子终会发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7年,基辛格以著作《核武器与对外政策》,引起美国学术界与外交政坛的震动。他在文中提出的“有限战争”理论,是上世纪六十到八十年代的美国军事行动的“风向标”。

1969年到1975年,基辛格担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73年到1977年,担任美国国务卿;1977年退出政坛,创办国际咨询公司,依旧活跃在国际政治舞台上。

他除了是中美关系的促进者,也在美苏关系、中东问题上做出不少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中,基辛格主要是作为一个良性关系的促进者,这与其他一些坚定着极端外交关系的美国政客,截然不同。

尤其是,逐渐成长为国际舞台上中流砥柱的大国——中国,基辛格始终保持着希望中美两国能和平发展,而每一次针对中美关系发展的言论,都能引起两国媒体的广泛关注。

要知道,如今的美国对待中国,一如美当初对前苏联的制裁手段,外有“三大岛链”,内有经济与创新技术的制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个过程中,基辛格一直保持着与中国的对话,称得上是中美关系的缓冲带

7月时的,他访问中国时的谈话,也主要围绕着中美关系的未来,大致被分为三句话:

中美作为世界上的两个大国,完全可以和平共处,应尽量保持不对抗的状态,消除“误会”;
中美不应该将彼此视作对手,应尽量消除战略误判;
中美应改善两国军队之间的关系,避免朝着恶化的趋势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基辛格的这三句话,乍听是对中美关系的美好期许,但也是避重就轻,忽略了中美关系中不存在所谓的“误会”,只有美国为了霸权主义所做出的制裁中国的手段而已。

中国一直都是伸出友善之手,而关键在于美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是他作为美国政客不得不说的场面话。

可惜,这名百岁老人,终究没有等到“大和谐”的圆满局面,就匆匆离世。

后记

基辛格为中美关系发展,做出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同时也是令人敬佩。

希望美国政客们能够仔细阅读他一次次的恳切谈话中对中美关系的期待,接过接力棒,继续践行在中美关系友好发展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