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互联网上已经出现了,福建舰弹射器静载测试的侧前方视角。但是福建舰的侧前方视角中,值得关注的不仅是橘色的配重小车,更是位于一号与二号弹射器之间的弹射器控制站。

值得注意的是,福建舰的弹射器控制站设计方式与福特号高度雷同,都是六边形弹射器控制站+顶起飞行甲板。只能说中国海军真的不愧是世界最大的美粉啊。

弹射器中央的“气泡”,恶劣海况时释放舰载机的庇护所

在第2次世界大战时期,液压弹射器就已大量应用于美英航母之上。但是二战时期还是航母应用的摸索阶段,当航母弹射起飞舰载机时,弹射器控制人员蜷缩在飞行甲板的一角控制弹射器,在飞行员准备好之后,弹射器指挥官会做出走你的动作,示意弹射器控制员启动弹射器。

每条弹射器附近都会设置一台远程控制站,海况良好时弹射器控制员会在此作业

远程控制站不仅能够设置在飞行甲板两侧的猫道上,也能设置在弹射器起飞点附近的可开合的舱盖上。但是随着航母在当代海战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以及喷气式飞机体型的快速增长,甲板上的远程控制站工作环境越来越恶劣,每次放飞飞机,弹射器控制员总得被狠狠的喷一下,着实有些废人。

设置在起飞点附近的弹射器控制站

并且这种露天式控制站,在恶劣海况或者大雨中,工作环境可谓是恶劣到了极点。而航母可是当代海战的核心舰艇,因此航母恶劣海况适应能力需要尽可能的强。航母能撑住,舰载机能撑住,弹射器控制人员在暴雨中撑不住了,这就很尴尬了。

轴线甲板的ICCS正在升降

所以1975年时,美式航母引进了ICCS集成式弹射控制站设计(Integrated Catapult Control Station)。一个位于一号二号起飞点附近,另一个位于航母外飘甲板边缘,四号弹射器中部的左侧。

照片左下角,猛地一看像垂发的设备

两个集成式弹射控制站都是可升降的,由于飞行甲板寸土寸金,所以轴线甲板的集成式弹射控制站采用了隐藏式设计,使用时升起,不用时落下,并从侧面伸出一小块甲板封堵ICCS的顶部。

ICSS的地陷,注意两侧用来升降遮盖甲板的轨道

集成式弹射控制站的存在,改善了弹射器控制员的工作环境,让弹射器控制员即便是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中也能正常工作,并且专用的弹射控制站,也让弹射器控制站之内能够塞入更多的设备与控制人员。

集成式弹射器控制站中的弹射器控制人员,会根据风速、航速、飞机起飞重量等数据,确定弹射力度,保障舰载机的顺利升空,以及舰面人员工作的继续展开。如果发生事故的话,集成式弹射控制站也能稍微挡挡火焰与碎片,降低内部人员伤亡概率。

只不过尼米兹级的集成式弹射器控制站,升降过程相当的繁琐,收回液压装置,将顶部甲板收容至侧面,弹射器控制站上升……回收则是上述流程的反向进行,效率着实有点低。

所以使用美式弹射器的戴高乐号航母的集成式弹射器控制站,直接就是一个四四方方的方盒子,将飞行甲板作为弹射器控制站的房顶。视野差一点就差一点吧,能看清弹射指挥官的手势就行了。

戴高乐的方盒子

尼米兹级航母集成式弹射控制站的缺点美国海军自然是心知肚明,但是别看集成式弹射控制站没多大,想要调整集成式弹射控制站的布置还真不是一个轻松的活,所以尼米兹级航母美国海军也就硬着头皮凑合着用了。

福特级航母身为美国海军最先进的航母,不止换装了更先进的雷达系统,更先进的弹射器与拦阻索、更强大的核反应堆,也换装了新款的集成式弹射控制站。福特号的集成式弹射控制站由八边形调整为六边形,集成式弹射控制站顶部的甲板也从挪到一边去变为了顶到头上去。ICCS收放时间大幅缩短,增强了福特号适应恶劣海况的能力。

而福建舰的集成式弹射控制站,直接就是福特级同款设计,同样的六边形,同样的顶到头上的飞行甲板。美国航母是最好的参考对象,这些中苏航母从未使用过的设计,参考美国同行是最好的选择。

鲁普雷希特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