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对国家的忠诚是多方面的,“忠”与“孝”面前,似乎他的名字就已经替他做出了选择。虽有后悔,但他会用更多的时间去弥补。

“娘,不孝子回来了,您还认得儿子吗?”

刘忠中将在新中国成立后回到家乡,他当街跪在了一个乞丐的面前痛哭流涕的说下了这句话,当街的很多人意外不已,但他没有被目光所影响。

当时的刘忠只等待着“娘”的回答。年迈的乞丐用尽一切力气睁开双眼,焦急的说道:

“是我儿啊,是我儿。”

这一幕,感动着在场的众人。而刘忠的内心是心酸,乞丐的心中是欢喜,因为“我儿还活着。”

一、刘忠与母亲

刘忠中将的军衔有很大一部分是自己的功劳外,母亲还占据着很重的分量,因为刘忠参军入伍的想法是母亲发起的。

按照常理,战场上丧命的可能性很大,但在一定的年代想要做到不问世事那是不可能的。

首先,革命时国民党抓壮丁的事情人尽皆知。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后,全民皆兵的盛况是必然的。或早或晚刘忠的精神都不允许他平淡一生,并且还不能保证生命的安全。

而刘忠的母亲在很早前就给他做出了选择,那就是我军的红军部队。

当时的刘母说:

“儿啊,咱们家一辈子都是穷苦人家,你有没有想着去改变一下。”

1927年时,刘忠已经21岁了。自己也想过这些事情,但是想着为了照顾和陪伴母亲,他一直没有提出来。母亲问出口后,刘忠还是有些意外的,所以刘忠当时并没有表态。

如此,母亲就接着说下去了。

“我听说我们旁边来了一支红军部队,就是为了帮助我们这些穷人的,你加入进去也肯定是受欢迎的。”

母亲的话彻底点醒了刘忠,他心想:

“家和国自然是要选一个的,国都保护不好,我又怎么能保护母亲呢。”

而后,刘忠在1929年革命最热烈的阶段加入了,也算是较早的一批。

虽说是母亲同意和鼓励的,但刘母还是很紧张和担忧的。临别前,刘母不知道默默的流了多少次泪,刘忠不说但也是知道的。

临走时,刘母对刘忠说:

“娘始终在这,你回来还能找到我,这个家别忘了,一定要回来。”

刘母的“回来”是“活着回来”。她不敢说,也不能说,只要不回来她就会等下去。

母子俩热泪盈眶,刘忠跪下给母亲磕了三个响头。

一步三回头的越走越远,母亲望着背影时时回不过神来。旁边的邻居看到后说:“刘家母亲,都走远了,现在后悔可来不及了。”

刘母一听就说:“不后悔,我儿子会‘回来’的。”

这个遥望刘母持续了二十年,风风雨雨每天都不会间断。当时刘忠在部队经历长征、抗战、内战等,而刘忠的母亲和家乡其他老百姓也一样经历着。

别人可能从无到有,而孤苦的刘母是从无到无。刘母逐渐变得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甚至吃饭都得乞讨。但她始终没有走远,就在村子里继续等着。

1950年,刘忠安排好工作后,就开始找母亲了。但其实这项工作早就开始了,但支离破碎的家刘忠不亲自去,怎么能找到呢。

如此,出现了开头一幕。刘母也等到了儿子刘忠“回来”。

二、刘忠的坚定

刘忠的归来是带着战绩的,他没有辜负母亲的重望,也没有辜负国家的培养。并且他的功绩是人尽皆知的,随便拿出来一个都让人敬佩不已。

就如解放战场来说,董村阻击战,刘忠带队始终是不后退的那个。

董村当时是向太原的一个重要战略地理位置。如此,我军在接手后,就进行了一定的切断处置。这时,敌军部队需要做出一定调整,那就是将这条路迅速打通。

如此,敌军部队将所有可调配的士兵全调集于此,其并对战士们说:

“这一战我们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都要打通了。”

不过,真正将敌军部队鼓舞起来的不是这些有的没的,而是众多的山炮等,甚至还出动了铁甲车。

由此,董村阻击战开始。敌军凭借强大的武器装备,很快就将前方的小庙占据,一步一步的前进着。当时敌军部队有装甲车做盾牌,即使我军火势较猛也很难给予敌军伤害。

到了后来,我军部队只能暂时商量对策。当时的处境很明显,敌军部队占得上风,而我军部队很难逆风翻盘。这时有的领导干部认为:

“再战下去就是无畏的牺牲了,我们还是撤吧。”

但是刘忠并没有松口,而是说:

“这就撤了,那可不行。我们是整体,谁都不能撤,董村我们夺定了。”

刘忠的这份气焰似乎让其他的干部们有些惭愧,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点醒了他们。并且事实证明,刘忠的决定是对的。在他的带领下,我军的工事防御系统坚不可摧,敌军也不敢再贸然上前。

刘忠的这一份坚定,有母亲的教育。

三、刘忠家精神的传承

都说革命的精神是言传身教的,刘忠家就很好的展现了出来。

首先刘忠在母亲的鼓励下,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而在潜移默化中,刘忠的精神也在感染着妻子、儿女等。

最直接的当然是刘忠的妻子伍兰英。

刘忠作为我国的开国中将,其地位举足轻重。不管来他家的人是谁,大多都恭恭敬敬的,生怕出错。特别是一些来家里干活的工人等。

有一次,修树枝的工人来到刘忠家,当时天气炎热,工人在屋外干了很长时间,脸上的汗水大冒。而刘忠的妻子也没闲着,隔一会就说:

“稍微歇会,天气太热了,来喝口水。”

这句话就像是她的口头禅一样,当时说了一整天。不管是茶水还是解暑的西瓜,伍兰英都准备的很充分。工人自己都没想到自己能有这待遇。

后来,这个工人逢人就说:

“刘忠中将家就是不一样,待客之道比咱们都好,咱们也得学起来。”

不仅是这些,在刘忠身边干活的人,都是他们关注的对象,哪家要是出现问题了,刘忠家必定是首先帮助的那个。

家里母亲生病了、孩子没奶喝了,刘忠和伍兰英就像是从天而降一般,救助着他们的生活。他的手下谈论起来都会说:

“刘将军每天给自己认亲戚。”

刘忠家的善意从他的母亲那传承来。如今母亲年迈,他继续着,而母亲也应该过上膝下儿孙相伴的日子,

这份“等待”终有了结果。刘忠的“家”终于“回”了。

结语

临别时、再见时、去世时,刘忠三个响头是对母亲的遗憾和爱戴。

这二十年刘忠没有后悔,母亲也会感到骄傲。刘忠的孝心母亲自然也能感受到。

自古忠孝两难全,他们是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