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生活打卡季#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抗日将军孙立人,丛林剑术若狐神,

这是为孙立人将军立下赫赫战功的极高评价,虽然他属于蒋介石手下的一员大将,但是在建国后人们还对他赞赏不已。

可是在战友杜聿明的口中,却变成了“卖主求荣”的小人,

人们又想到孙立人在台湾凄惨的晚年,很难不对孙立人想入非非。

究竟在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才让昔日战友变成恶语相待的陌生人呢?

入缅作战,出现分歧

1942年,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军队直接杀红了眼,越战越勇,屡战屡胜。

秉承着步步为营的战略,日本军队几乎要把整个东南亚占领!

面对前来抵御的英国军队和美国军队毫不胆怯,本应很厉害的英军却没有在战争中讨到什么好处,

眼见马上被日军逼上绝路,誓死抵抗只有死路一条,于是便向国民党寻求帮助。

缅甸这场仗不得不打,

当时中国的局势可谓是前有狼后有虎,倘若日军将缅甸攻占后,

将会直接将魔爪伸到我国的云南,

在东亚战场上对我国进行前后夹击,到时候后果不堪设想。

蒋介石得知后便打算派遣两位出色的将领,带领军队远赴缅甸,拯救英军于水火中。这

时孙立人与杜聿明两名将军挺身而出、主动请缨,于是蒋介石便将两人派出。

于是孙立人、杜聿明两位将军带领着国民党,

浩浩荡荡地向缅甸进发了,可是在第一次行动中,孙立人将军与杜聿明将军之间便出现了分歧。

当他们抵达的时候,

7000英军竟然被只有4000人的日军堵在了仁安羌一带,已经到达了强弩之末。

当听闻国民党抵达的时候,

英军首领亚历山大松了一口气,随后便给国民党传播求救信息。

可是蒋介石却秘密给杜聿明发了一封电报,

要求杜聿明不要前往解救英军,先按兵不动。毕竟英国人狡猾无比,很有可能做出“披着羊皮的狼”之事。

老实忠厚杜聿明对蒋介石的话深信不疑,并且打算将命令执行到底,

可是没想到孙立人在这件事上却与他有着不同的见解。

在孙立人眼中,倘若不去救援,

英军只能白白送死,秉承着能救一人是一人的态度,他还是坚持要去战场上救人。

于是在孙立人去解救英军之前,特地与英军达成了一种协议

:保证在阵地坚守48小时。在这期间杜聿明不是没劝过孙立人,但是孙立人一旦决定的事,无论做什么都要实现。

在做好万全准备后孙立人便带领着仅仅1000士兵,向着日军的包围圈中的一个小突破口进行突破。

经过连续几次的突破,几百名士兵命殒当场,这才有了突破口,让英军有了一线生机。

在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争不常有,尤其还是在不熟悉的地形上战斗,孙立人带领的这场战斗打得实在是太漂亮了

,被西方人称为“东方隆美尔”,还被蒋介石授予了“青天白日”勋章,可谓是功德无量。

可是蒋介石一直对孙立人有意见,经过这件事后更是对孙立人心存芥蒂,迫于压力下只能先对其进行奖励。

矛盾升级,怨念非常

尽管在营救英军的行动中,他们并没有轻举妄动,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

可是并不代表他们永远不会使出小手段,对于这点,孙立人和杜聿明都自有打算。

果不其然,在接下来的战斗中

,英军便变得十分倦怠,只要有正面战场便将国民党推出去战斗,而自己却不费一兵一卒躲在战争的后方。

并且

,英军根本没打算我国军队活着回去,经常给我军使一些小手段,仿佛看不到我军与日军同归于尽不善罢甘休一样。

好在我军对其及时防备,才让英军的计谋没有得逞。

但更过分的是,

英军将领趁着国民党军队不注意的时候,便偷偷带领着军队撤退到印度地区,只剩下我军在战场上与日军周旋。

刚开始的时候,我军对日军的进攻游刃有余,甚至打得日军毫无招架之力。

狡猾的日军却找到了我军的弱点,

那便是稳定的物质供给,他们将物质供给这条路阻断以后,企图向围堵英军那样将我军逼上死路,实在是狠毒至极。

无奈之下,杜聿明便向蒋介石发电报询问接下来的作战计划,

其实摆在他们面前只有一条路那便是及时撤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蒋介石也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立即下达撤退命令。

只不过,蒋介石并没有下达撤离到印度地区的命令

,而是让杜聿明将将士们带领到野人山撤退。

作为蒋介石的忠实信徒的杜聿明,肯定是按照蒋介石的命令行事,不料这次又遭受到了孙立人的反对。

这次分歧的后果,直接造成了他们的分道扬镳。

缅甸地区本就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在平日里的战斗中战士们就不能忍受,经常遭受到有害蚊虫的叮咬,更何况撤退到野人山上呢。

野人山之所有被叫做野人山,因为

山上是原始的热带雨林风貌,蛇虫遍布,很少有活人能够成功在这里活下去。

孙立人在得知后便不同意蒋介石的计划,

如果撤离到印度地区,士兵们会有更多生存的机遇,倘若连命都没有了那还提什么战斗呢?

于是,孙立人和杜聿明各执一词,在撤退途中前往了不同的方向。

孙立人带领着士兵们经过长途跋涉后来到了印度地区,与国际上的盟军进行规会和,队里大部分的士兵都活了下来,

为后来的战斗做准备。孙立人不仅在战斗中十分聪明,而且十分珍惜士兵的生命。

而另一点杜聿明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当进入野人山以后,他们便在当场驻扎。

由于对地形的不熟悉,很久以后杜聿明才丛野人山中撤退,

并且在这过程中弹尽粮绝中,只能吃一些树叶野果用来充饥,稍微不注意就可能中毒身亡。

杜聿明统共带进去四万士兵,能够活着出来的只有仅仅一万人,

明明这些士兵可以在战场上上阵杀敌,却在小小野人山中失去了生命,实在是令人惋惜。

而身为将领的杜聿明也是狼狈异常,

当他出来的时候身体早就跟不上了,只能让人用担架抬了出来,这件事也成为杜聿明人生中最后悔的一件事。

正是因为这件事,让杜聿明十分痛恨孙立人,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孙立人的映衬下,自己不仅没有才能,还让这么多的士兵白白送死,怎么能不恨呢?

于是,

杜聿明将孙立人说作为是“卖主求荣”的无耻之徒,直到他晚年的时候仍然这样诋毁孙立人,

为什么不去想想自己的错误,而一味地指责他人呢,这或许也是杜聿人失败的原因之一。

能文能武,智勇双全

毛主席曾经说过

:“但凡蒋介石能够重用这三名大将,都不会在最后的战争中输得这么惨”。

而这三名大将中便有能文能武,智勇双全的孙立人将军。

为什么孙立人作为一名抗日名将,却将其称为“能文能武”呢?

1900年,孙立人出生在安徽庐江,在七岁那年失去了自己的母亲,从此跟着父亲相依为命。父亲在其九岁的时候,便把他带往了青岛,进入私塾中学习。

幼时艰苦的环境让孙立人刻骨铭心,在学习上用尽全部精力,

最终在清华进行招生的时候,他主动报名参加考试,在一千多人中位列榜首,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进入了清华大学。

在大学中他仍不放松,不仅在土木专业中表现得十分优秀,

而且申请到了出国留学的机会,在国家的资助下来到了来到了普渡大学中进行深造。

后来游历了欧洲的各个国家,融入了欧美的思想,让他和国人的思想稍微有些差异。

在看到国内人民经受苦难,国家支离破碎后,

他毅然决然地选择放弃自己的专业,进入了一家军校中进行军事化学习,再学成归国后成为了蒋介石的部下。

真正让孙立人出名的是淞沪会战,孙立人带伤带领战士们突出重围,在此战中一战成名。

而后来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带领远征军在缅甸的英勇战绩,更在孙立人的功勋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能在中国最高学府清华读书,武能有赫赫战绩共鸣,所以孙立人被人称为能文能武,智勇非凡吧!

可是这样一个为什么没有被蒋介石重视呢?

蒋介石非常看重自己亲信之人,无论这个人有没有才能,因为他只想把权利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而孙立人的“反骨”行为已经引起了蒋介石的不爽,就算是立下赫赫战功,

蒋介石也在心中为其戴上了一顶谋反的帽子,时时刻刻警惕孙立人会不会谋反。

并且,

曾经留过学的孙立人受到了美国的喜爱,美国人早就忍受不了无能的蒋介石,想要另立新人,这个对象便是孙立人。

聪明如蒋介石,怎么可能会察觉不出美国的心思。

蒋介石对着美国阳奉阴违,

最终在后期的战争中将孙立人调离了重要岗位,逃往台湾的时候甚至将孙立人带上,在1955年便对其进行软禁,实在是令人唏嘘。

总结:

当我们了解事情的真相以后

才发现孙立人原比传说中的贡献更大。尽管在昔日战友的口中,孙立人是个“卖主求荣”的小人。

但是他以一己之力保住战士们的生命,发挥自己出色的作战才能。

可见

,我们对一个人进行评判的时候,不能凭借一人之辞,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综合考量,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