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出官入仕最重要的无疑是科举制度。毕竟这条道路相对而言最为公平也最少限制,只要有着足够的努力,“十年寒窗无人知,一举成名天下闻”的美梦就有可能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美梦只不过是有可能实现,而这个“有可能”却是极小概率的,能将自己学到的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售于帝王家的”的仅仅是极少数。但这并不影响读书人前赴后继挤破脑袋冲向科举之路。正所谓学到老、考的老。

清代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时期,其竞争也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我们知道,在大学扩招之前,我们的高考常常被称为独木桥,但至少还有百分之十左右的录取比例,而清代乡试的录取比例与之对比,那就不是独木桥了,简直就是一苇渡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熙二十九年规定,江南、浙江的乡试录取比例是60:1,乾隆九年又作出规定,大省定额80:1,中省定额60:1,小省定额50:1.要想在这样的录取比例中脱颖而出,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也难免出现考到七老八十,甚至祖孙三代同赴考场的情形了。而范进中举这样的癫狂,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乾隆朝,出现了一个极端的例子,乾隆四十四年的广东乡试,一位名叫谢启祚的考生,时年已经是九十八岁了,他还要再入秋闱。此时,他已有三妻二妾,子23人,女12人,孙29人,曾孙38人,玄孙2人。这个五世同堂的人瑞不仅没有在家颐养天年,如此高龄仍披挂上阵,征战乡试,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乾隆曾作出规定,乡试考生如果年龄超过80就会依例赐予举人身份,而且有的还有可能做上官,但大多是没有实权的职务,如国子监、鸿胪寺等清闲衙门。

按理,像谢启祚这样的超高龄考生,应该由广东巡抚呈报礼部,奏请乾隆帝恩赐举人,可是每次广东巡抚要推举谢启祚时,都被他给拒绝了,而且还信誓旦旦地说:“科名定分也,老手未颓,安见此生不为耆儒一吐气?”

还别说,这位谢老爷子还真在九十八岁这年高中举人,还扬眉吐气地做了一首老女出嫁诗:“行年九十八,出嫁不胜羞;照镜花生靥,持梳雪满头。自知真处子,人号老风流;寄语青春女,休夸早好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年,谢启祚又参加了会试,被特别授予国子监司业一职,一百零二岁晋升鸿胪寺卿,活到了将近一百二十岁的高龄。或许对于谢启祚来说,科举的过程就是最好的锻炼,而四书五经也是最为有效的补品。

但是,向谢启祚这样人生从九十岁开始”的好运毕竟不多,更多的人只能是一年年落第,沉沦于茫茫的考场之中,一辈子都不能中举。

道光二年,广东人陆云从以百岁高龄才考上秀才,而道光二十年,长沙人余会来以一百零四岁创下参加乡试的年龄记录,遗憾的是他最终也没能考上举人,带着遗憾走完了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统计,清代士子中举的平均年龄在31岁左右,进士则在34岁左右。在殿试后考中进士的人中,又以山东的王服经年龄最大,时年84岁。还有江苏的王岩86岁通过会试,但是未参加殿试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