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志愿军曾经的一等功臣,此时的乡武装部部长刘光子参加了,由中央军委举办的全国民兵群英会。

周恩来总理出席了该次大会,并与诸多民兵英雄们握手慰问,在与刘光子握手时,周恩来尤其比较重视,因为在此之前,他得知了刘光子立一等功的传奇战斗经过。

为此,周恩来还在事后送给了刘光子一把半自动步枪当作纪念和鼓励。

刘光子如何立下一等功,周恩来为什么对他如此看重呢?

1951年4月初,志愿军司令部召开了第五次党委扩大会议,这次会议,以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为首,以及其他志愿军领导人一致同意,进行第五次战役时,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反击。

后来经过50天的奋战,尽管我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击毙敌8.2万余人,但是我军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因而这一仗,并不能算是“完胜”

不过,虽然第五次战役总体来说打的不算是很好,但是在个别战役上,志愿军战士还是创造了很大的奇迹。

沙器幕战斗,就是其中一场比较有代表性的战斗,这次战斗,一位叫刘光子的人,创造了战场上的奇迹。

刘光子是内蒙古杭锦后旗人,1921年出生,早些年间,由于家贫,年少的刘光子不得不从小给地主扛长工,以混口饭吃。

随着时间的流逝,刘光子迫切的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终于,在他25岁那年,他加入了解放军,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参军以后,刘光子胆量很大,敢打敢冲,不畏牺牲,因而他在许多次战役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1951年,刘光子随部队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役,这一年,已经是志愿军63军187师561团1营战斗组组长的刘光子并没有想到,他的军事人生,从这一边,彻底的发生了改变。

1951年4月第五次战役爆发后,志愿军63军187师奉命突破临津江,4月24日,187师561团在朝鲜雪马里地区,悄悄完成了对敌英军格洛斯特营的包围。

敌英军格洛斯特营,从建军到1951年,已经有150年的历史,1801年英军远征埃及时,在一次战斗中,格洛斯特营突出重围,反败为胜,赢得了英国女王的青睐,皇家特批这个营的官兵可以在帽子正面和背面都佩戴团号。

经过150年的发展,格洛斯特营已经完全成长为了英军队伍精锐中的精锐,但是事实证明,尽管敌人强大,但是在遇到英勇的志愿军战士们后,他们全部都“歇菜”

志愿军561团1营以猛虎下山的凶猛攻势,攻破了敌格洛斯特营守卫的阵地,并占领了制高点,切断了敌人的退路,击毙敌130余人,俘虏50人、。

战场稳定下来后,任战斗组组长的刘光子带着两名新兵来打扫战场,他们来到沙器幕时,刘光子突然发现敌人有一个炮兵连准备秘密逃跑。

到嘴的肥肉怎么可能让跑?刘光子让两名新兵隐蔽起来,自己则是带着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只身冲了出来,面向敌人。

敌人眼看只有刘光子一个人,有人便准备举枪反击,刘光子见状立刻开枪扫射。

此时隐藏的两名新兵也开始无差别的攻击,敌人一时间被打懵,不知道志愿军隐藏在哪,但是他们并不死心,继续往后撤退,刘光子心一横,直接拉开手榴弹,吓得敌人一惊,他将手榴弹扔向敌人,自己顺势滚下山坡。

手榴弹爆炸后,刘光子起身继续追击敌人,此时,敌人已经完全被打服了,他们不敢反抗,纷纷举手投降。

两名新兵见状,赶忙前来协助,就这样,剩余的63名敌人,全部成为了俘虏。

战前,561团曾提出一个口号,抓一个俘虏,立一个功,战后,部队清点俘虏时,却对63名俘虏一直查不出来。

刘光子当时低调,不想张扬,所以也没主动说,两名新兵忍不住,便将此事汇报给了领导。

领导经核实后,确认是刘光子俘虏了63名敌人,遂给刘光子记了一等功,并授予他“孤胆英雄”的称号。

刘光子立了大功,他的家乡,为此沸腾起来。

不多时,刘光子接到了老父亲写来的亲笔信:我和你弟弟光前,你的妹妹,你妻子,骑着马,戴着红花,在大街上游行,满街人山人海地欢迎我们.....

除此之外,当地的政府,还刻了镌刻“爱国功臣”的大匾,送到了刘家。

刘光子在朝鲜战场上立了大功,回国后,他也多次的受到毛主席,周恩来总理的接见,1958年,他选择复员回家,此后虽然在家乡任职,但是他很少向家里人提起自己的英勇事迹。

一次周恩来总理接见刘光子时,得知刘光子俘虏敌人的战斗经过,很是激动,大大鼓励了他一番,并送给了他一把半自动步枪作为纪念和鼓励。

面对周恩来总理的关心,刘光子并没有引以为傲,而是将这些荣誉都深深埋在了心里。

在家乡任职时,刘光子兢兢业业,多次深入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在家乡,一提到刘光子的名字,众人都会笑着竖起大拇指表示佩服。

1996年,刘光子因病去世,享年75岁。

刘光子去世前,他曾经俘虏的63名英军人员中,有一位当上了英国的的议会议员,此人访问中国时,曾提出要见见刘光子,可惜此时刘光子已经病魔缠身,无法会见,此事终成遗憾。

后来,很多人都思考,为什么刘光子在打仗时会那么勇敢?大家猜测两个原因,第一,武器比较顺手,第二,刘光子对祖国有着最深沉的热爱,这种热爱,让他足以舍生忘死,不畏牺牲,这就是我们的中华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