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朝开始,社会经济结构就开始发生了变化,均田制慢慢瓦解,自耕农经济不断发展。到了宋代,这种经济结构的变迁尤为明显,宋朝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致使出现了“土地不抑兼并,贫富久必易位”的新面貌。

土地流动性不断加速,阶级之间的界限不断弱化,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出现了士工农商均为一等齐民的局面。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宋代不同阶层之间流动更加频繁,宋代士人的职业也呈现出多元开放的趋势,宋代民间士人也结合自身处境、文化知识、人生理想,为自己灵活的选择谋生手段,以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宋朝经济繁荣,儒家思想广为流传,这样宽松的文化氛围为宋代民间士人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谋生手段,如教学、经商、农耕、行医等,这样多种多样的谋生方式使宋代士人在不同的职业上发光发彩。

宋代士人以所学知识教授学生已经是成为了一种社会普遍的现象。在当时,民间一直活跃着一批以教书为业的平民学者,他们被称作“乡先生”,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来维持生计,传播思想。宋代以教书为职业的一部分士人由于官场不得志,所以在教书过程中他们把步入仕途的希望寄托于学生身上,希望能够让学生在科举考试中考取功名,夺得头筹。

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人地位不断提高,一些士人也投身到了商业,但他们也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儒家信仰,从事与儒学相关的活动,他们参与图书印刷与出版的商业活动,通过卖书佣书来谋取钱财,获得利益,同时也促进了民间士人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们有一些人也通过撰写碑铭来获利,有些民间士人妙笔生花,来找他的人络绎不绝,使这些民间士人获取了不少的收入。

宋朝受儒家思想“仁政”的影响,以生命为重,对医学相当重视,统治者也曾身体力行,为医学发展做出贡献,加上当时官僚士大夫的积极提倡,许多民间士人利用自己的医学知识,潜心钻研医学,形成了一批以宋代士人为主体的“儒医团体”。

他们治病救人,为医学事业积极奔走,为当时社会医疗事业做出了贡献,在他们个人方面,从事医学也带来了丰厚的报酬,个人的生活条件也有了充分的保障。

宋代当时科举制不断完善,教育蓬勃发展,考试也从诗赋逐渐侧重于经术和策论,这样的选拔方式使考生更加注重个人思辨性的发展,使得义理之学不断兴起。儒士们联系实际,修身治国,不断发展个性,对经书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发挥,这时候,求教名师和师友求磋的必要不断增加,所以老师的地位也就不断提高,也广受尊重。

再加上当时著名人士如孙复、石介等的提倡,他们讲究尊师重道,而且统治者上层也起到了示范作用,宋太祖对自己的尊师日思夜想,尊敬有加,使得师道复兴,而师道复兴也使得老师受到了尊重,使得民间士人乐意以教学为业。

宋代教育行业兴盛,朝廷大力兴办官学,使官学不断普及,成立了学校,这都导致了师资需求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在地方广纳贤士,使得许多在民间有声望的民间士人到地方官学任职,这都促进了官学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使得民间士人积极投身教育行业,为教育行业贡献力量。

书籍是人类传播思想,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宋代印刷术和造纸术的不断完善,为图书印刷和出版提供了渠道,加上当时“右文”政策的影响,科举兴盛,大力兴学,使得书籍广泛传播,书籍数量多,分布在世界各地,易被读者广泛应用,而且家庭教育者对于书籍的广泛需求,使得民间士人能够积极为教育行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书籍和印刷术的盛行为宋代民间士人从事教育事业提供了物质和技术的支持。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治政策,对于文人来说,文化氛围相对轻松,才花横溢的官僚士大夫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著书立说,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样的提倡也使民间士人主体意识不断觉醒,积极言传身教,参与解决地方事务,为地方治安以及教化百姓做出了贡献。

宋代民间士人开创了以书院为中心的游学活动,他们通过开放的讲学方式,弘扬学说,不同的民间教师对学术进行深入探讨,像当时著名的白鹿洞书院,积极开展游学,有利于全国范围内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书院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为更多的寒门学子提供了求学的机会,使得教育普及化,平民化。

宋代民间士人通过游学活动和藏书活动,极大的促进了教育和文化的传承。使得许多民间士人积极钻研,深入研讨,许多士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开拓创新,为宋代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宋代民间士人积极参与地方教化,他们积极配合地方政府的工作,积极解决地方事务诉讼,一些士人在民间很受敬重。他们积极济世救民,成为一股新的基层力量,而且在发生自然灾害时,也积极的帮助地方维护秩序,缓和了不同阶层的社会和阶级矛盾,成为了当时百姓和地方政府依赖的群众团体。

在官学的召唤下,这批民间士人通过自身的知识,结合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宋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宋代教育出现危机时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民间士人不断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的同时,也为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民间士人的教学,教育了一大批儒家学子,弥补了地方教师不足的缺陷,缩小了地方教育的差距,有利于全国范围内教育事业的发展。

但是也有一些百姓通过民间教育学会读写,发表不法言论煽动群众的不满情绪,使一些百姓聚众闹事,叛乱投敌,严重威胁了国家安定。而且,通过民间士人的教育,一些富家子弟他们借游学之名,攀附权贵名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科举制的不公平性。

民间士人举办了许多教育活动,不论是以书院进行的游学活动,还是以藏书为主的活动,他们对于宋代的教育都是潜移默化的。他们通过自身的知识,在社会的各个教育场所不断为宋代培养优秀的儒学人才,他们对社会不同层面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首先,许多在民间有影响力的士人他们填补了官学的空缺,也为官学提供了师资力量,而且为当时僵硬的经学内容和僵化的官学制度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他们开展的书院的游学活动,培养了一大批民间硕儒,这些民间硕儒深入探讨,他们的思想相互碰撞,为宋代理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最后,还有一些致力于乡村教育的“先生”,他们为落后的农村带来了教育,为一些因为贫困不能获得知识的学子提供了机会,使得宋代的教育更加平民化,普及化,固守着儒家学者的道德底线,为地方的教化贡献了力量。

宋代民间士人通过知识不仅维持了生计,而且为传播思想,启迪民智,维系国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宋代出现了教育繁荣的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