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中年失业、在家待业大半年却找不到工作,如果是你,该当如何?

来源:医脉通

作者:亦一

本文为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中年失业、在家待业大半年却找不到工作,如果是你,该当如何?

近日,一位医生的求助帖在网上引发关注,她写道:

近40岁,妇产科主治,全科初级,成人本科学历,去年被民营医院裁退后,大半年都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每天焦虑得吃不下也睡不好,头发还大把大把的掉。感觉自己已被淘汰,烦请各位朋友指教接下来该如何谋生?

字里行间之间,可见她的迷茫与焦虑。

当小编与一位资深的业内人士谈及此事时,他忍不住叹息道:“到了这个年纪,而且还是妇产科,怕是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了!”

小编观察到,求助帖最初发于今年4月份,根据最新的评论区留言,这位医生至今也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最终选择开立私人诊所。

对于开立诊所,应该是她无奈之下的最后选择,不然她也不会在失业之后陷入长时间的择业焦虑之中。

看到这样的结局,不可谓不唏嘘。但是这位医生的遭遇,何尝不是万千妇产科同仁的缩影。

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每个人肩头都是一座大山啊!

产科寒冬

今年9月份,宁波鄞州区第二医院产科关闭的消息在网上引发热议。

图源:网页截图

在一片不可置信中,人们才陡然发现,原来产科“关停潮”早已到来——

在鄞州二院停止开展孕产妇诊疗业务之前,浙江温州市平阳县中医院就宣布,该院原妇产科自2023年9月15日起停止产科分娩服务;江苏新沂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也发布公告称,自2023年8月1日零时起,不再提供产科住院分娩服务项目;在更早前的5月份,温州苍南县中医院也暂停了产科助产服务。

除此之外,今年以来,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广西来宾市武宣县等地均有医疗机构相继暂停妇产相关的服务。我们所熟知的民营医疗机构,如宿迁市妇产医院、妈咪知道诊所等知名医疗机构,或破产清算、或被迫转手。

而对于那些还在“坚守”、不曾“关停”的产科,处境亦是十分艰难。

贵州省某县妇幼保健院一名妇产科医生介绍,今年该院的分娩量较同期下降了近30%,县城内三家公立医院的新生儿出生率都在降低,医护的薪资也受到影响。北京市东城区妇幼保健院一名产科副主任表示,高峰时期该院一年的分娩量能达到2000人次左右,到了去年这个数字下降到260人次,“这是一种断崖式的下跌”。湖南省某三甲妇幼保健院的一名医护人员介绍,产科是该院的品牌,分娩量一直排名全省前列,但最近,产妇多到加床的情况已经较为少见。

以前吵吵嚷嚷的产科,如今却尽显冷清,让人不胜感慨。而自2016 年“二孩政策”实施,新增人口达到新世纪峰值距今,也不过才几年光景。

就这几年,育龄妇女生育意愿持续走低。据官方三次生育意愿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2019年、2021年全国未婚及有偶育龄妇女平均理想子女数分别为1.96、1.92和1.84,同期打算生育子女数分别为1.76、1.73和1.64,平均理想子女数和打算生育子女数均呈下降趋势。

就这几年,新生儿出生率一路下降。据官方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为141,175万人,比上一年末减少8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这是我国人口自1962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2015-2022年我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变化

图源:国际统计局

生育率的下降,势必会影响各行各业,而医院产科,只是影响抵达的第一站。

在这第一站里,持续走势向下的数据背后,是一个学科的没落和凋零。

而最先感受到这股“寒潮”的应该是基层医院和民营医院。因为公立三甲医院具有专业优势和品牌效应,在分娩量减少,孕妇选择更为宽泛的情况下,她们更愿意向顶尖三甲集中。相对应的,按照“此消彼长”的逻辑,基层医院和民营医院自然先受冲击,从而不得不撤销或缩减产科。

因此,在一片裁退潮中,许多医护人员,包括上文中发文求助的那位医生,职业生涯无一例外地被淹没于时代的大洪流之下。

这个时候,不甘也好、无奈也罢,时代洪流滔滔向前,作为大千世界里的小小尘埃,我们能做的只是“顺势而为”。不然,可能真的要“溺亡”在这变迁之中。

因此,当下,产科相关医院或专科一直在积极探索转型之路。

据多家媒体报道,山东济宁、贵州毕节、四川乐山、广东茂名等地妇幼保健院均已开始探索“医育结合”的托育服务新模式。佛山、苏州等地多家医院还开设了产后专业月子服务。北京、河北等地多家医院增设了产后康复门诊,提供产后骨盆恢复和并发症治疗。

此外转型成妇女儿童医院、增加妇科儿科诊所也成妇产医疗机构的一大选择,不少助产师和产科医生都倾向转到妇科就业。

当然,除了时势所迫外,当前医院招聘亦是“内卷”严重,让许多求职者望尘莫及。

招聘内卷

前几日,医脉通发文讨论“医院招聘苛刻”话题引发读者关注。

究竟是有多苛刻呢?

要求硕士不超过28周岁,四证合一,还得有工作经验……这些“非人”条件下,是医院招聘之“内卷”在作祟。

而“内卷”之下,“炮灰”何辜啊。

前段时间,一位三甲医院医生在网上透露,自己辞职后连续求职12家医院均被拒绝。一位同行有感而发:“我同样是硕士+主治+三甲经历+30岁+裸辞,确实很不好找工作,目前在一个二甲医院苟且着,而且非本专业,建议适当妥协吧,越往后越难。”

读到这里,似乎就不太难理解为何上文那位医生大半年都找不到工作了。

用招聘者的标准来看,年近40岁,成人本科学历,还是个老主治,以上条件在当前市场确实没有竞争力——当前医疗行业就业趋势已经发展为:本科生几乎找不到工作,县医院招聘都要研究生起步,大城市的三甲医院更是要求“双一流”大学博士甚至更高学历。而且他们对年龄还有严格的要求,比如基层医疗机构一般要求求职者35岁以下等等。

那么,这种情况下,她还能仰仗什么呢?

那大概是能力。但是无奈的是,在现行的招聘要求中,它看年龄、看学历、看科研,可唯独对一个医生的能力没有一个具象的衡量标准。尽管能力是一个医生治病救人的根本。

因此,开立诊所或许是她当下最好的选择了。

这里,小编突然想起近期网上热议的一个话题——哪些医生不适合辞职?

文中给出的结论是学历水平和或业务水平一般的医生不建议辞职。

那么言外之意就是那些学历高和或业务好的医生是可以考虑的。但是评论区点赞量最高的回答一语惊醒所有人:现在就业难,辞职需要慎重。有些患者不是冲着你来的,而是冲着你的平台来的!

从这番言论中,从这番可以代表大多数医生心声的言论中,可以瞧见他们的小心翼翼,另小编从几位医生处了解,他们大多也不敢辞职,因为在大多医院效益下行的当下,辞职无异于“下嫁”。

不敢辞职,是大多医生对当前形势理智判断后得出的结论。而这个当前形势中,“医院招聘内卷,好的下家难寻”应该是医生们担忧的一个因素。

不过,时代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努力,时代从不会抛弃任何人,只会考验任何人。因此面对瞬息万变的外界,我们唯有不断强大内核,才能无所畏惧的迎接一切挑战与机遇。

责编|亦一 阿泰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