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韩信拜将是我国流传千年的典故,如今,这一故事经过后人的加工创作成为脍炙人口的粤剧经典,并成为斗门区南门小学人人都熟悉且传唱的曲目。
近些年,学校以“弘扬传统文化,打造书礼校园”为办学理念,构建了“以戏立德,以戏育人”的教育体系,通过开展粤剧进校园、开设粤剧校本课程、学习粤剧表演艺术等,将粤剧艺术融入校园文化和日常活动,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提高文明素养。今年7月,南门小学获评“珠海市文明校园”。
斗门区南门小学。受访者供图
历史名村孕育出粤剧“苗子”
600多年前,宋太祖赵匡胤的族裔因做官而迁居斗门区南门村,与当地的融合形成了以粤方言五邑话的语言体系。100多年前,这个隐藏在珠海的“皇族”村落,创办了南门小学,践行培才育人,并一直兴盛至今。
2015年,斗门要创建“中国曲艺之乡”。当时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粤剧泰斗红线女入室弟子,同时也是珠海市粤剧团团长的琼霞看中了南门村的历经600多年的历史积淀,并计划在南门村设立粤剧工作室。南门小学校长王伟强介绍,“南门村以粤语为主,且粤剧在村里的群众基础比较好,而南门小学当时又在推特色教育项目”,在与琼霞沟通过后,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在南门小学开展粤剧进校园项目。
在各方的齐心协力下,粤剧进校园项目落地了。“每周安排2节课,利用音乐课或者是放学后的时间,由音乐老师和粤剧团的老师进行授课。”王伟强介绍,这一课程安排持续至今,全校师生在粤剧的熏陶下,大家对于“生、旦、净、末、丑”的五大角色均熟稔在心,并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组建了粤剧班。南门小学因此成为珠海市第一所也是目前唯一一所市级的粤剧传承基地。
南门小学的粤剧班在表演。受访者供图
如今,每天下午放学后,南门小学粤剧班的孩子们齐齐来到学校的粤剧排练室,在老师的指导下排练粤剧折子戏《韩信拜将》,眉目表情、一腔一调都特别传神。粤剧不仅仅是南门小学全体学生都热爱的兴趣课程,同时也是该校学子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传承优秀文化的载体之一。
粤剧传承获教育部嘉奖
如果把南门村的粤剧传承比喻为一颗种子,那么粤剧文化在南门小学的推广,就相当于给予了阳光和土壤。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更多交流、传承粤剧的学习机会,南门小学每年都要拿出一个经典曲目,打造一个“拳头”产品,去参加各级曲艺比赛,近年来学校编排了《荔枝颂》《沙家浜》《赞歌》《韩信拜将》等节目参加市、区级表演,荣获多项金奖。
学生在排练。受访者供图
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家长也纷纷加入到粤剧文化的推广工作中来。每次公开表演时向家长征集志愿者,很多家长都主动报名来支持,帮忙化妆,协助后勤工作。
持续多年的粤剧传承,不仅让南门小学有了更清晰的文化传承路线,更让南门小学在耳濡目染的学习中提高了精神面貌以及素质修养。2017年12月,南门小学获教育部评选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荣誉称号,同年还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定为“中国乡村小艺术家计划——小戏剧家计划”路演基地。粤剧传承不仅成为南门小学的一张名片,同样也成为珠海教育界的骄傲。
王伟强表示,戏曲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及思想观念的重要载体,也是体现中华民族美学精神的独特艺术形式。在学校开展粤剧传承,有助于学生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进一步培养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当前,南门小学正规划明年的练习曲目,并希望能编排出类似于广播体操的粤剧韵律操,让学生在课间进行练习,营造更为广泛而全面的粤剧氛围。王伟强表示,南门村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希望未来能创编出南门人精神的粤剧,通过粤剧和南门村的结合,让南门村的历史得到铭记,让粤剧在南门村得到流传。
采写:南都记者李洁琼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