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335期 副刊

体悟古纸之美

□ 杨晓萌/策划

【编者按】古语云:“绢寿八百,纸寿千年。”纸张,承载了中华文明2000多年发展史,而古人遵循古法用植物原料制造的手工纸,亦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底子,仅从这些依然“活”着的纸张中,我们仍能从中感受到自然与历史的力量。本期副刊通过各位专家学者的文章,从不同角度为读者讲述关于纸的故事,体悟古纸之美。

导读

● 蒋玄佁:书画用纸研究三则

● 赵健 杨昶贺:艺术家与迁安高丽纸

● 汪帆:寻纸之梁平二元纸

● 新书推荐:《中国手工纸文库》《传统手工纸与纸质文物修复》

书画用纸研究三则

□ 蒋玄佁

中国古代绘画的底子,一为织物,一为纸。中国现存之古画中,绢底为多,纸底殊为少见。《中国画学全史》谓:古画本多用绢,宋以后始兼用纸,明人又继以绫。

故宫博物院所藏“三希堂”墨宝,系为纸底之书法。所谓“三希堂”墨宝,一为《快雪时晴帖》,东晋王羲之所书;二为《中秋帖》,羲之第七子献之所书;三为王珣《伯远帖》,中国赏鉴家名之曰素笺本。东晋禁碑尚帖,与北方异尚,故世称“北碑南帖”,这种帖的底子悉为纸底书法。王羲之在会稽尝宴集朋俦于山阴之兰亭,传其《兰亭序》即书于今浙东所出之竹纸上,唯原迹已殉葬昭陵。

【宋】蔡襄 澄心堂帖

《兰亭序》与茧纸

据中国研究古物及赏鉴家的话,他们以为王羲之(世称王右军)所书之纸,即为侧理纸,张应文则注明为水苔所造。但水苔中并无坚韧之纤维,造纸亦不可能。赵希鹄《洞天清禄集》谓:

北纸用横帘造纸,纹必横。又其质松而厚,谓之侧理纸。桓温问王右军求侧理纸是也。南纸用竖帘,纹必竖。若二王真迹,多是会稽竖纹竹纸。盖东晋南渡后,难得北纸。又右军父子多在会稽故也。其纸止高一尺许,而长尺有半。盖晋人所用,大率如此,验之《兰亭》押缝可见。

按,王羲之现存之《快雪时晴帖》高七寸一分,《中秋帖》高八寸四分,与上述之大小相差不多,可见晋代并无较大之精制纸张,与今浙江之手工造竹纸一幅二开之大小相等,其定为南方纸张,不无相当理由。

王羲之书法所用之纸,说法各有不同,而对于《兰亭序》,尤难断定其所用之纸张。按王书《兰亭序》为唐太宗心爱之物,将崩之时,密语高宗,当以《兰亭序》为殉,是一代名物,已经殉葬昭陵。今所传者,悉为虞、欧、褚诸人之摹本,真本为何纸所书,实已无法证明。日本正仓院藏有王羲之书法二种,其中真草《千字文》一卷。据日本文学者录,系盛唐时传入日本。又,故宫博物院有王氏父子书二件。此三件纸张各不相同,但与文献中所言之茧纸,则不相类。《兰亭序》是否书于茧纸,皆无从查证。晋代有否此茧纸之创明,即成一问题。如以蚕茧之形状而言,质厚重,纹理纵横,晋代制纸术未臻完善,用棉料树皮制成名贵纸张,形容其外表似茧壳,则有可能性,盖斯坦因发现之纸,均为破布棉料所造。古代造纸,发纫于棉麻树皮,皆为不可置疑的记载,侧理纸为晋代物,茧的外形与侧理同。晋有茧纸,仅与侧理之名称有别而已,惟材料是否为枲,尚须加以研究。

晋人写书,多用麻纸,可知晋代出产麻纸之丰富,茧纸当为麻所制,陈槱《负暄野录》言之尤详:

《兰亭序》用鼠须笔书,乌丝栏茧纸,所谓茧纸,盖实绢帛也。乌丝栏即是以黑白织成,其界行平布缕为纸。

此文中谓茧纸实盖绢帛也。布缕为纸,实即破布造纸,惟其外形似茧,故又疑为织物。其形容茧纸,遇水成窠臼状,可知其厚度及不渗水,如薄而渗水之纸,则四处渗开,不能成为臼状。今北方棉纸、高丽棉纸,均遇水成臼状,其造纸时之植物液汁非常丰富,故成半渗水状态。高丽纸外形亦如茧,是现在保存的古纸形式之最好标本。

董源与澄心堂纸

历代纸张是否专用于书画,文献汇录,殊为贫乏,惟澄心堂纸则素为书画家所推崇,故可定为书画专用纸。据历代文献所记,并未说明澄心堂纸为南唐后主李煜所造,仅谓以此纸使董源作画而已。

澄心堂纸实于公元942年以前业已制造。吾人不妨寻求澄心堂创建时间,以为澄心堂纸之佐证。澄心堂实于公元937年业已建筑,所谓澄心堂纸实南唐皇室用纸,故以宫殿为名。

董源为南唐画家,曾用澄心堂纸作开先寺风景画,据沈存中、米元章著录,所见董画,均为纸底,又有云李公麟作画好用澄心堂纸,根据澄心堂纸之形质,当是书画专用纸,不能与其他纸张一概而论。按今存之董画,有并非狭幅者,但纸质悉为树皮所制,所谓狭幅与宫廷特制品不同,则唐末书画用纸已是普遍情形,不限于皇室。

如南京汪逵《淳化阁帖辨记》谓《淳化阁帖》系澄心堂纸所拓,又有谓宋代宋祁修《唐书》以澄心堂纸起草,宋版《文选》以澄心堂纸印布,宋本书以澄心堂纸作副叶,于此可证澄心堂纸民间使用甚多,与宫廷特制者有别。宋代仿造,在民间则遍地皆是,当时的宣纸,皆混称为澄心堂纸。

《富春山居图》与生纸

宋代皇室爱好绘画,并设画院(翰林图画院),故作风悉为工整的技法。而此种工整技法,对于绘画材料,必须求其平滑精致,方可使画面光辉。因此,除了对于颜色颇有新的精制品外,底子方面,以绢对于工整绘画较为适合,故宋绢为历代以来的精品。纸,在此时期即呈停滞状态。而书画用纸,大都仿制前代作品。

大体上,宋人的书画纸,均为加工制品,但所谓文人笔墨,则有用半制品的生纸,《洞天清禄集》:

米南宫……类作墨戏不专用笔,或以纸筋,或以蔗滓,或以莲房,皆可为画。纸不用胶矾。不肯于绢上作一笔。

此种墨戏的纸张,即今所谓生纸。观其不用胶矾一语,则宋代的加工纸,其中有糨、梅天水、蜡、黄蘗、胶、矾、石灰、粉等副料,及各种颜色(笺纸)、金、银,而半制品则表面粗毛。

元代追求高逸风韵与色彩淋漓,所采取的纸底,不必如唐人澄心堂纸的平滑,宋人澄心堂纸的坚韧,即使是前代文人所弃的生纸,尚未加工的半制品,正好为元人发挥墨韵的工具。故元人作品,不但以纸底为多,且大部分为半制品的粗生纸。

元代有四大家,即倪瓒、王蒙、黄公望与吴镇。此四大家,作画均用纸底。王蒙或用精制纸外,倪、黄二家,线条如秋草,两边生毛,非生粗纸张,反不能表现其作风,随笔点染,如为绢素熟纸,反掩其墨华风采。在这种情形之下,元代书画用纸究以何种纸张最为普遍,不难想象。

元刊书籍中纸张,既有驾宋之上者,则书画用纸亦有精制之品。试观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之纸底,为树皮棉料纸之半制品,其精制加工者,反为画家所不取。盖元人之水墨画,非生纸不能表现其风格,精制砑光纸不能显现其放逸的笔触。故元代书画纸以半制品的生纸为主,较精者,仅王蒙及人物画家用之而已。■

(作者生前系上海同济大学教授,本文节选自《中国绘画材料史》之《书画用纸的历史研究》,有删改)

艺术家与迁安高丽纸

□ 赵健 杨昶贺

造纸术源于中国,现有的出土文献与实物证明自蔡伦以前就已存在。三国时期,为避战乱,中国百姓也将造纸术传入朝鲜半岛。到了唐朝,这一地区生产的手工纸——高丽纸,出现了回传至中国的现象,并在宋元时期大量涌入。

高丽纸在宋代常被用作书卷的衬纸,后又被用于制作纸扇,到了清代,高丽纸作为贡纸,主要供宫内使用,用以裱糊、书画等。清代乾隆时期内府曾组织仿制高丽纸,所成纸张被称为“乾隆仿高丽纸”,纸张右下角印有红色椭圆形印戳。无论是高丽贡纸还是乾隆仿高丽纸都属于较为昂贵的纸品,非为民间日用。民国以后北方地区百姓用于家中裱糊窗墙的“高丽纸”并非上述两种纸张,而是迁安所产高丽纸。

徐悲鸿 负伤之狮 迁安高丽纸水墨 1938年

迁安高丽纸由于纤维坚韧、透光度高、经济耐用,在北方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多用于糊窗、糊墙。除此之外,迁安高丽纸还曾用于房契、地契书写、木版年画印制,民国时期《冀东日报》、晋察冀边区票子与当地课本印刷也用此纸。

迁安高丽纸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与绘画结缘,并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艺用上的高峰。《徐悲鸿一生》中记载了徐悲鸿曾经使用迁安高丽纸作画的内容:“在中大上课,他常穿蓝布大褂。作书画,常用高丽纸,取其质韧而价廉。”文中廉价的高丽纸即为迁安高丽纸,鲁愚与郭武的文章《徐悲鸿与迁安高丽纸》可以证明:“1929年,徐悲鸿在一个纸店看到了迁安高丽纸,爱不释手,于是买了些,回家试着作了几张画……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徐悲鸿1938年创作的《负伤之狮》、1944年的创作的《会师东京》与1953年创作的《奔马》等多幅作品均是采用了迁安高丽纸。蒋兆和的《流民图》也是在迁安高丽纸上绘制完成的。其学生马振声曾参与修复《流民图》,并在接受采访中谈道:“《流民图》中的迁安高丽纸纹比后来生产的迁安高丽纸纹要明显。”在此幅画作装裱过程的文献中也有记录:“1942年间,蒋先生来到我学徒的宝华斋,叫我师傅替他买高丽纸若干张,后来我们才知道是为了画《流民图》。”除此之外,蒋兆和的其他许多作品也是在迁安高丽纸上完成的,如《给爷爷读报》《春雨》等。

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黄永玉、袁运甫以及后来的云南现代重彩画派(俗称“云南画派”)为代表的画家们则开始探索绘画作品的表现性。他们进一步主动尝试发挥高丽纸的韧朴纸性,并将自己的新观念和技法试验相融合,创作出许多具有装饰意味的绘画作品。黄永玉善于在迁安高丽纸上双面作画,他利用不同型号的排刷、毛笔来驾驭中国传统墨色与西画中的丙烯颜料,将墨色的自然晕染和颜料的率性覆盖发挥到了极致。

同时,当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师生大量使用迁安高丽纸。1979年王玉良、刘巨德等多名新入学的研究生在庞熏琹的提醒下,准备了大量迁安高丽纸赴敦煌临摹创作。他们都曾赞美这一纸张非常结实,非常适宜条件较为艰苦的户外写生,并且可双面绘画、承载不同绘画材料和工具的特点使其可以用于塑造斑驳感与历史感,富于肌理表现力。

从古至今,日用材料转化成艺用,或者进而改良制作专为艺用的不胜枚举。迁安高丽纸起初为生活使用,重点还在于它的廉价朴拙、柔韧渗合的特性,而且尺寸也比较大,当它的这些日常特性偶遇到那些具有现代性探索精神的中国画家时,迁安高丽纸被用于现代性的绘画上似乎也顺理成章了。■

(作者分别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读博士,文章内容节选自《装饰》杂志《从日用到艺用的迁安高丽纸》一文,有删改)

寻纸之梁平二元纸

□ 汪帆

我对重庆梁平二元纸念念不忘,是有原因的。2013年,我们在对全国非遗手工纸进行电话调研时,梁平县(今梁平区)的郭主任允诺给我们寄一些样纸。很快,样纸寄来,从外表观察,那些略为粗陋的黄色毛边纸纸面疏松,颜色偏黄,可经过仪器检测,各个指标又符合要求。因此,对梁平二元纸的采购问题引起了在场修复人员的争议。当时的意见主要有两种:一方认为,这种纸张类似土法造纸,过去从没见过用这样的纸印的书,节约起见,该把有限的经费花在刀刃上,不买也罢;另一方则认为,有备无患,即使不常用,不妨少量购买,以作储备。再则这个地区的纸,纸库里从未收藏,即便作为一个品种来充实储备也不错。正在大家为了是否采购而纠结时,刚好有人送来一本家谱请求修复。大家意外地发现,该家谱前面有30余张书页,竟然跟手头上的梁平二元样纸的相似度达到90%以上。至此,“买还是不买”的纠结顿时消失,我们当即订购了2000张入库。

梁平博物馆的年画展区 图片来源:网络

与梁平纸的缘分并未结束。2017年12月16日,我背着大行囊,从杭州直飞重庆,前往梁平区内考察手工纸。

梁平的造纸历史悠久,与大部分造纸村落相同,大多以家族或同姓村落为聚集地,并以此为核心,向四周分散、辐射各类大小作坊。梁平延绵百里的竹山盛产百夹竹,竹质纤维肥厚短平,细腻绵滑,为纸工们生产本地所特有的二元纸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资源。一直以来,二元纸都是作为梁平年画的载体唱主角,而用其他普通竹类所生产的纸,只能用作鞭炮外衣纸或是祭祀纸(黄表纸)销往国内外。

在去往七星镇的路上,我在脑海里勾勒出的画面应该是:梁平会像其他纸乡一样,各种作坊星罗棋布,让人目不暇接,而我慕名去拜访的,又是曾被评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土法造纸技艺传承人蒋师傅。此次考察很值得憧憬呀!岂料负责接待我的文老师立马泼了冷水,“整个梁平应该也只有蒋师傅一家在做梁平手工纸了吧!保留这家,也是为了梁平年画的发展,梁平年画全靠他来提供纸张。”

进入作坊之前,根据经验,我想象过纸坊可能会有点破旧,可没想到,眼前的作坊如此破败。作坊里抄纸的水池,昏暗潮湿,白天也得靠一个悬在梁下的灯泡照明。屋里最显亮的墙上,高高地挂着蔡伦画像,紧挨着的,就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法造纸技艺”的牌子。屋子正中,是一个巨大的石头水槽,颇有年头,放着舂捣用的石臼以及踩浆用的石凼。石凼是一块放在地面的呈45度角的石板,上有类似搓衣板的石条纹,纸工们将洗好的竹片放在石凼上,赤脚反复踩踏,直至成浆。

在另一间焙纸用的土房里,我看到了一直都想见但始终没见过的土焙。土焙内部由钢筋搭架,绑以竹子,披上竹篾,外砌石灰料,并拌上纸筋。每过半年,都要用桐油、蛋清、盐、米浆混合,将焙墙刷上一遍。可是,如此工艺讲究的焙墙,却让我有点小小的失望。因为,它不像我曾经听说过的土焙应该有的那种光滑、细腻与温润的外观,它甚至连平整都做不到——从焙墙侧面看,竟是凹凸起伏的。我难以想象,在这样的土焙上刷出的纸,纸面如何做到“细而薄,柔韧而不脆,遇水后不卷不皱”的呢?

至于这里的纸为什么叫二元纸,我也很好奇。有人说,二元纸是竹纸的品级,二元之上还有一元纸,比之更加细腻绵密;也有人说因为尺寸特殊。即便在蒋师傅口中,对此也有两个说法:一是二元纸在抄纸过程中,要用竹帘在纸浆水中上下、左右晃动两下,所以叫二元纸;另一种说法是某位皇帝大赞此纸,当时恰逢开国元年,所以称为二元纸。

由于时间原因,我没能等到观看蒋师傅的榨纸工序,略带遗憾地离开了作坊。之后,我们又去往梁平区屏锦镇,参观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木版年画。传承人徐老师告诉我,他制作年画用的纸都是向蒋师傅采购来的,但由于年画印刷对纸的柔韧性、厚实度要求特殊,所以需要二次加工,再刷制年画,也因此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梁平年画。徐老师直言道,只有用梁平的二元纸印制的年画才算正宗的梁平年画。我想,在梁平木版年画上的交集,蒋师傅和徐老师算是相得益彰,相互成就了对方。二元纸催生了梁平年画,而梁平年画也因着二元纸的特殊质地,呈现出更丰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力。

梁平的访纸之行末尾,我与郭主任道别时,他把自己收藏的一大堆当地的古籍文献摆出来给我看。他自豪地相信,这些文献都是用传统梁平纸印制的。他一心希望梁平二元纸能够恢复到当年的全盛状况,梁平的手工纸终有一天可以用来印刷书籍、充当修复材料。我感慨于郭主任的桑梓情,慰藉于梁平人的执着心,更寄望于梁平二元纸的新生。

如此说来,此行梁平访纸没有结束,而只是再次寻访的先声。■

(作者系浙江图书馆古籍修复师,原文节选 《寻纸》,标题为《梁平:二元纸与年画,谁成就了谁?》,有删改)

新书推荐

《中国手工纸文库》

总主编:汤书昆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手工纸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其本身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机制纸日益取代手工纸,历史上的诸多传统造纸工艺已失传或濒临失传。为了保护中国传统手工造纸技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手工纸研究所所长汤书昆的手工纸研究团队历时14年,深入国内300多个造纸村寨聚落,对名列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首的造纸术及其工艺文化进行了第一次全面、系统的田野采集和深入研究。《中国手工纸文库》共分十卷,分别记录了云南、贵州、广西、安徽、浙江等地的手工纸技艺及行业现状。该套丛书以人类学田野记录和实验室科学分析并重的方式,生动详实地刻画了中国传统手工造纸的业态现状。

《传统手工纸与纸质文物修复》

作者:李爱红、黄粒粒、朱徐超

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本书是一本详细介绍传统手工纸种类、工艺,展示纸质文物修复过程和方法的,集知识类讲述和实践类图谱为一体的实用书籍。全书参考了潘吉星著《中国造纸史》、王菊华著《中国古代造纸技术史》等多本传统手工造纸专业书籍,结合作者自身多年纸质文物修复经验,选取了五件纸质文物的修复全过程进行全过程讲解,将修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读者打造出详实丰厚的传统工艺与文物修复专业内容。在其中,你可以了解一张纸是经历了怎样的制作过程,是由什么原料制成,都经过了哪些再加工的工序;也可以了解古画、古籍等纸本文物纸张有经历数百年的变化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感受纸这一艺术承载品本身的神奇。

编辑 | 杨晓萌

制作 | 冯雅颖

校对 | 安亚静

二审 | 刘 晶

三审 | 冯知军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3年出版46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30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