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说,读过的书都忘记了。

很正常。我以前读《庄子》、《老子》、《易经》,并且逐章写文解读,即便如此,我也会忘记。

忘记,不代表消失。就像吃进去的食物一样,身体已经吸收了营养,转化为你身体看不见的一部分。

我读过的书,总会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自己冒出来,启蒙、引导、激励我,不用循循善诱,只需要一念,一激灵,就足够了。

1、全神贯注,用志不分。

庄子》作为国学三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我首推大家阅读的。

因为相对《道德经》和《易经》,它比较通俗易懂。只要对照白话文,一般人都可以读懂。

我以前把《庄子》作为枕边书,每天睡前读3~5页。

《庄子》不是一个人写的,而是出自不同人的手笔,汇聚了春秋时期不同智者的故事。

每个故事,都有不同的启发。

今天,我想提的故事,以前也详细解读过,关于“全神贯注、用志不分”。

古代没有电,没有手机,而“音乐”这些高端的东西,通常是皇家贵族之人享受。

底层平民则自己从自然中找乐子,比如把蝉抓起来,放进小笼子里,挂在门头上,听它们鸣叫,这也是解闷排孤独的一种方式。老人小孩都喜欢,于是,催生了一种谋生方式,抓蝉去卖。

孔子和他的弟子,路过一座山头,看到一位抓蝉老人,举着长竹竿,一抓一个准,很吃惊,马上上前一探究竟。

老人说,这个是有技巧的,要重复练习。

老人说的方法是,通过大量练习,使举杆子的手稳。先在竹竿的顶端,放一个泥丸,如果不掉下来,就增加到2个……依此类推,不断增加,一直练习到你能在竹竿的顶端放5个泥丸,而不掉下来,那么你抓蝉的成功率就是100%,如囊中取物,一抓一个准。

孔子感叹之余,回头跟他的学生说,这就是“全神贯注,用志不分”,你们领悟到没有?

2、全神贯注,用志不分,就可以做成别人认为你做不到的事。

我小时候在农村,用长长的竹竿,去抓天牛,经常是,竹竿放上去,天牛就飞跑了,总是抓不到,但又乐此不疲。

基于自己的童年经验,我更加能体会抓蝉老人说的话。人们通过大量重复练习,专注其中,全神贯注,把一门技术练到炉火纯青,就能出神功

换到其它事,也适用。

人一旦修炼自己,能随时随地进入“全神贯注,用志不分”的心境,就可以做成别人认为你做不到的事。

全神贯注,用志不分”,也是历代修行人,历代大智者,大成者,都在做的事,都在讲的理论核心。

3、认知是一道屏障,既成就你,也阻挡你。

大多数人,都难以进入“全神贯注,用志不分”的意识流,有一个根本原因,是我们的认知,太活跃。大脑思维活跃,容易分心,就做不到全神贯注。

认知,从小养成,不可能去掉,但可以停顿,让其不作为。ON和OFF之间,你把它调整到OFF状态。

有些人,不能理解,为什么认知是一道屏障?

李广射虎的故事,很多人听说。大将军夜行军,路过一片树林,风吹草动之时,隐约看见前方有一只白虎。于是,李广不假思索,立即对着白虎放了一箭。

等第二天天明来看,哪有什么白虎,原来是一块白色的大石头。神奇的是,李广居然把箭射进石头里面了。

李广自己也感到神奇,于是,他站回到原来的位置,再试一下。而任凭他怎么使劲,都无法再次把箭射进石头里了。

很多人听完这个故事,只当巧合。

我告诉大家,奥秘在——认知

一开始,大将军不假思索,认为那是一只白色的老虎,自然进入全神贯注、用志不分之状态,放了一箭,射中目标。

第二天,大将军的认知里,已经变了,他知道那是一块大石头。在人类的认知里,已经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竹子做的箭不可能射穿石头。

这个认知牢不可破,一旦横在人的大脑中,就已经是一道屏障,限制了人类的行动

所以,李广再怎么努力,都无法再次把箭射进石头了。

(聪明的人,读到这里,就能明白,人类的封印,是怎么回事了。我不多说,轻点一下有缘人。)

历代修行人,都在克服这个终极难题:突破认知的限制

也由此,发展出很多心法,比如,举轻若重。举重若轻。等。

古代的习武者,要释放潜能,就要突破认知的局限。他们经常举着很重的东西,想象它是很轻的东西。反之,举着很轻的东西,却想象它是很重的东西。

通过这种反复练习,可以打破“认知的屏障”,突破认知对身体的限制,从而释放潜能。

当今的企业大佬,也在用这种欺骗大脑认知的“伎俩”。英伟达公司的创始人说过,创业比他想象的难百万倍,直到今天,公司做得很大了,他面对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候,就告诉自己,能难到哪里去呢?

人们需要用各种方式,去突破认知的限制。

而最有用的方法,就是“全神贯注,用志不分”,当你进入这种心境时,认知是处于OFF的状态,隐态,不作为。这时,人类就可以突破一切认知的屏障,发挥自己的无限潜能,像李广将军一样,能把一支竹子做的箭,射进一块坚硬的石头中。

全神贯注,用志不分,就可以做成别人认为你做不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