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中的各种询问包含了太多的未知和不确定性,也是旅行所包含的神秘魅力所在。

喜欢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既有田园的恬静闲逸,又有山水的宏阔壮丽。比如这首《终南山》就让人回味无穷:“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至天宝三载(741—744年),王维曾隐居于长安(今西安)附近的终南山,此诗大约是诗人隐居终南山期间的作品。全诗用夸张的手法、优雅的语言,歌咏终南山的宏伟壮美,充分体现了王维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动静结合,意境清新,宛若一幅清丽壮美的山水画。尤其是最后两句“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一下子让画面活了起来,有了人间烟火气。设想一下,诗人在终南山游览了一天,尽兴之余有点累了,于是隔着一条浅浅的河流或溪水,问迎面走来的打柴人:请问哪里有可以投宿的农家?打柴人热情地指点了方位,诗人道谢后便循路而去。

“问”大概是旅行中的一种常态,投宿、饮食、问路等等,都需要询问,不然就会遭遇障碍,给旅程添堵。唐诗中还有一首写旅行“反问”的诗篇,别有一番意趣。这就是中唐诗人元结的一首七绝:“湘江二月春水平,满月和风宜夜行。唱桡欲过平阳戍,守吏相呼问姓名。”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作者时任道州(今湖南永州道县)刺史。上一年冬,他因军事问题到长沙办事,次年二月返回道州途中,恰遇春水大发,船行受阻,诗人为了鼓励船夫逆水行舟、迎难而上,即兴作诗五首作为行船歌,此即其中第二首。这首诗有两个特别的地方,第一是从长沙回道州,本是逆水,又遇江水上涨,诗人却说“宜夜行”,意在努力营造乐观的氛围。湘江春夜,明月朗照,波平如镜,乐观的情绪呼之欲出。第二是后两句,“唱桡欲过平阳戍,守吏相呼问姓名。”当桨声伴着船歌的节拍,驶近平阳戍(今湖南耒阳市西南)时,突然传来高声喝问,原来是戍守的官吏询问过路者的姓名。诗情画意之夜,半路“杀”出一个“守吏”,岂不大煞风景?原来,大历年间,天下早已不是开元盛世那般太平了。春江月夜行船,遇到关卡与喝问,正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特征,反而给行人一种安全感。这才是此诗的独到之处。敢于把前所未有的情景入诗,显示出了诗人独特的眼光和创新的勇气。

王维的《终南山》写于开元天宝年间,因此他的山中一问,折射出的是太平盛世清朗无忧的时代气息。元结七绝的写作背景,是唐王朝经历了安史之乱、由盛转衰之后,因此诗中守吏的月夜喝问,恰恰是乱世特征的反映。各种询问,包含了太多的未知和不确定性,是旅行者需要面对和化解的。这也是旅行所包含的丰富神秘的魅力所在,可以增添不少乐趣。

前些年,我去川西旅行。第三站是丹巴,虽然待的时间一天都不到,却留下了难忘而独特的印象。我住的县城里的那个宾馆旁边的斜拉桥嘉绒大桥大概是丹巴的地标性建筑,它的身下就是滔滔奔涌的大渡河。在丹巴的那晚,风雨大作,我冒着滂沱大雨与呼啸的山风,跑到河对岸小街里的一家饮食店,吃了顿有一大盆鲜美无比的牦牛杂汤的晚饭。第二天一早,由于要乘早班车去泸定,我6点就起床了。整理好行装,走下宾馆大门,卷帘门还关着,前台空无一人。服务员被我叫醒,我大声问她能否开一下门,不料这位藏族服务员用一口川音悠然地告诉我:“你自己开吧,门没关。”于是,我自己拉起卷帘门,走进了晨曦降临前依然墨黑的夜色中,只有路灯亮着,引导行人前往远方。(刘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