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窦皓

今年是浙江“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20年砥砺奋进,杭州余杭区持续推进“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在问路乡村振兴的探索中,“三农”主要指标稳居全国全省前列,成功列入全国首批乡村振兴示范县和国家农业现代示范区创建名单,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曾经的中泰街道中桥村,“靠山吃山”,村辖区内有4个石矿在开采,运输车上百辆,石料加工厂30余家。矿山开采、加工、运输等产业火热,但由于无序开采,村里粉尘和噪音污染严重,道路也是坑坑洼洼,村民不敢开窗,出行也颇多不便。

自2003年浙江启动“千万工程”,中桥村转变发展思路,调整产业结构,以打好“全域环境整治仗”,破“石头经济”,探索乡村绿色发展新模式,助推中桥和美蝶变。转方式定方向,破除“靠山吃山”的“石头经济”发展方式,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先后邀请多家知名公司进行村庄与景区规划、旅游规划等,对村庄布点、农民建房进行有序规划引导,从源头上有效控制,不断做优环境。紧紧抓住项目落地发展机遇,因势利导,化“危机”为“契机”,通过实施村庄道路、绿化提升、健身苑建设、池塘改造、生态停车场修建等18项实事工程,让村容村貌有了大转变,由“小家碧玉”出落成“大家闺秀”,增强基础环境整治硬实力。

此外,中桥村奖优罚劣落实长效管理,制定“五大块、十七条”文明五星家庭考核细则,通过党员、组长、考核组多管齐下,按年度对环境整治等工作进行考核,表彰先进鞭策后进,特别对环境整治不力甚至不支持不配合的家庭,“土法上马”,限制享受村级各种福利待遇,直至该户达到工作标准方可解冻。延伸触角,利用“数字乡村”信息平台,接入“三务”公开、工程项目、视频监控、垃圾分类等多个数据端口,同步收集基层治理各类数据,形成“信息大网”,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深化基层治理“神经元”效能。2023年中桥村获得践行“千万工程”示范村。

余杭街道仙宅村因茶仙陆羽在苎山桥编著《茶经》而得名,地处余杭街道西北部,连接起梦想小镇和大径山两个核心区块。“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仙宅村提出“茶仙圣地·家宅新风”的发展定位,不断融合创新,凝心聚力促发展。

20年前,因集体经济赤字150多万元而被列为余杭区经济薄弱村。20年间,仙宅村将空闲的预制场、畜牧场和一所小学改建成63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吸引企业落户,使村里经济有了“源头活水”。以水稻、茶叶、竹笋等绿色作物为主体,引进多家名特优农业企业落户。

仙宅村带动村民实施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养新技术,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为“富裕新动力”,农民人均收入从2002年的3000元增加到2022年的60000元。仙宅村推出“仙宅好家风”品牌,打造“六个一”主题文明活动,村民创造性地打造“自治方案”,带动全村从“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目前仙宅村村里有小红车消防队、小红心汇爱志愿队、小红袖巡逻队等多支公益治理队伍。仙宅村先后完成农贸市场升级、公益用房改建等工厂事项,同时新建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礼堂和百岁幸福家,还兴建了18个健身苑点、休闲公园和3个活动室、3个图书室,形成了覆盖全村的品质生活圈。通过倾力打造“一线四点”精品路线,梦里乡村的风姿绰绰吸引无数游客纷至沓来。一缕清风、一片悠云、一份随意、一杯香茗、一窗碎月、一份闲心,仙宅乡村游成为农民致富的新法宝。

接下来,余杭将深刻把握全省推进新一轮“千万工程”的重要机遇,全面实施“和美余乡”三年行动,探索东部沿海地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余杭实践”,努力打造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县域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