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文庙的形制

由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于维护封建社会政权稳固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历代王朝对孔子尊崇备至,因此为其修庙祭祀均作为国家大事。同时也因此而将儒学思想根植人心,使其成为封建社会统治人们的主流思想。因此,明清时期,每一州、府、县治所所在地都有孔庙或文庙。而各地的文庙又都有相对统一的建筑格局。

雅安文庙虽于"文革"时期毁损,但因文庙的建造"具如典",因此文庙建制相对统一。

根据我国现存诸多保存完整的文庙,参考《雅安府志》、民国《雅安县志》的记载,结合对邑人的走访调查,基本可以还原两座文庙的旧制。

由于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因此文庙的建制也具有较为严格的规定。而文庙建筑群布局的最终定式化,约产生于明代。按照明代礼制的规定,各州、府、县所建文庙的规制须低于山东曲阜孔庙的建制。

山东孔庙的建筑布局为九进院落,为文庙的顶格建制。因此通常情况下,文庙一般由三进院落组成,雅安文庙也循例建造。

文庙建筑为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其主要建筑均位于中轴线上,次要建筑则沿中轴对称分布于两侧,建筑体量也有主次之分。

从礼制上讲是体现封建等级制度,而在建筑艺术上则更多赋予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庭院中各类建筑小品的点缀,雕梁画栋的装饰以及人文气息的充盈,使文庙建筑更多呈现出古人思想中蕴含的理性与浪漫。

建筑朝向依选址的不同,一般呈南向或北向。

2.4.1万仞宫墙

"万仞宫墙"如文庙的一道屏风。其设置则源于传统民居中的影壁,顶为屋宇式,上盖碧瓦或青瓦,显庄严凝重。与宫墙相连的东西两边设贤关和圣域二门,称为礼门或义路。门与宫墙间一般以空格形墙相连,既通透又分割空间。

2.4.2泮池

进"贤关"与"圣域"二门,即建棂星门。过棂星门即为半月形"泮池"。

泮池又称"泮水"、"泮宫",是地方官学的标志。科举时代,士子初入学宫读书,即称入泮或游泮。

古代皇家立学之地名"辟雍",四周环水,中央建堂,俯瞰如玉璧。诸侯立学在等级上须低于皇室,因此只能以泮水环之,故名泮水。池内常年水深半池,不盈不亏,不见消长,象征儒学中庸思想。

明代以后,对泮池的建造有规范。一般位于大成门前,呈半月形水池,外圆内直,周以护栏,起防护作用;池内常植荷花,喻君子道德高尚,出淤泥而不染。

泮池上架石拱桥。雅安卿尚品先生说:

雅州府文庙泮池上,曾架设有三座精致的石拱桥。中为状元桥,上设惜字库,两侧桥则可通行。

而状元桥一般是不通行的,只有考中状元者,才能走过状元桥,敲响文庙的钟鼓。

泮池是文庙的标志,但也是文庙建筑格局里最为活泼与生动的景致之一,代表着文人雅士风流倜傥的情韵,是为文庙秀丽的一景。

2.4.3大成门

过泮池,穿棂星门,便是大成门。

大成门,又称戟门。《孟子·万章》云:"孔子之谓集大成者。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大成门由正、侧门组成。平时只开侧门,正门只有在祭祀时才开。

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诏庙门立戟十六,用正一品礼;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又增加到二十四戟。戟:作为一种礼仪器,木质无刃,于门庭设专架二列,列戟的多少与官职高低有关,故大成门又称戟门。

两侧置厢房,作功能性用房,如陈列所、斋所、祭器库、礼器库等。

万仞宫墙、泮池、棂星门、大成门构成文庙第一进院落。

2.4.4大成殿

第二进院落为文庙主题部分,以大成殿为主殿,殿前有须弥座拜台,是举行祭孔仪式的主要场所。拜台与大成殿相连,但台基要低于大成殿台基。

大成殿两侧建两庑。东西庑是附祭孔子弟子及历代名贤大儒之所。文庙大成殿,是孔子的享殿。

大成殿之名始于宋,明嘉靖以来,殿中塑孔子塑像,两侧为四配、十二哲塑像。

因乾隆间雅州知府曹纶彬于"明伦堂"题楹联两幅,可知府文庙除大成殿外,还另设"明伦堂",但因无明确记载,其址不详。

"明伦"二字出自《孟子·滕文公上》: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库;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意为通过设立学校实施教化,向人们阐明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标准。世人若皆知"温良恭俭让",社会也就形成了秩序。

正所谓社会治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要使人人心怀"明伦昭统序,尚理洽区寰"这样的明伦思想。

因此大成殿抑或明伦堂多设为文庙、书院、太学、学宫的正殿。这里也是古代士子们读书、讲学、弘道、研究之场所。历代的治世能臣、文人学士大都需在此熬过十年寒窗,从而一朝科第成名,方能步入朝堂,从而开启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雅州知府曹纶彬、训导余日珩、学院王诰曾在此留下墨迹:

一、大殿知府曹抡彬联:

1."假春秋以行权,删定赞修不避,知我罪我,贤二帝迈百王,荡荡巍巍,允矣!生民未有;

继周文而作圣,黄帝虞夏于兹,让德让功,律天时袭水土,浑浑噩噩,卓哉!万世无疆。"

明伦堂知府曹抡彬联:

2.子臣弟友,要从不愧怍上存心,庶可为四民领袖;

学问思辨,须在无间断处著力,这便是百倍功夫。

3.器识最为先,须令一身中物同与,民同胞,已溺已饥,方不负温公志量;

科名何足重,要使万山内父言慈,子言孝,兴仁兴让,即无惭安定规模。

二、余日珩联

1.道冠百王,往古来今,永肃千秋俎豆;

德侔两大,羌江蔡岭,恒钦万仞宫墙。

又戟门联:

2.道若江河,随地皆成洙泗;

圣如日月,普天犹是春秋。

三、学院王诰题日

横匾"问业"。

联日

"自神禹旅山导江,水土功垂蜀国;

迨文翁崇儒立学,诗书泽永边陲。"

2.4.5崇圣祠

雍正元年(1723年),雅州府学文庙奉旨创建崇圣祠,恭设五代王牌位。

崇圣祠位于大成殿后,是文庙第三进院落的主体建筑,多为带前廊或回廊建筑,是祭祀孔子先祖五世德之场所。

五代王牌位:即孔子父叔梁纥以上共五代先祖牌位:

分别是肇圣王孔氏(孔子高祖,自宋迁鲁,始姓孔)、裕圣王孔氏(孔子高祖)、诒圣王孔氏(孔子曾祖)、昌圣王孔氏(孔子祖)、启圣王孔氏(孔子父)。

启圣王孔氏即孔子父叔梁纥,仕鲁为陬邑大夫。元代叔梁纥被尊奉为启圣公;自宋大宗祥符始,叔梁纥进公而王,故追溯其上四代皆称王。

2.5祭祀

文庙是庙学合一的场所,因此祭祀是其一项重要的活动,也称释奠礼仪。

民国《雅安县志》关于府学文庙的记载中也提及祀孔一事:

岁春秋二仲上丁,军政学界遵照新典,恪行祀事。

明洪武初建成府学文庙后,每年都要在春秋两季第二月的上旬丁日这一天,明代社会军、政、学三界,即代表封建社会主流阶层的人士,均要在此举行隆重的祀孔活动。

释奠礼仪源起周代,始为祭祀周公,后用以祭祀孔子等先圣先师。

对于释奠礼仪的时间,有严格规定,如《隋书》记载:

隋制,国子寺每岁以四仲月上丁,释奠于先圣先师,州郡学则以春秋仲月释奠。

因此,但凡新立学校与春秋二仲,都需释奠。宋起,释奠采用丁日,以春夏秋冬的上丁日为释奠之日,其中,春秋二仲月丁祭为官祭,显得更为重要。春秋二祭,符合《礼记》中"故君子合诸天道,春褅秋尝"要求。

释典礼仪的祭祀仪程也有明确要求,据《礼仪·祭统》载:

夫祭有三重焉:献之属,莫重于裸;声莫重于升歌;舞莫重于《武宿夜》。此周道也。

周代祭祀有献、声、舞三个仪程。其中"献"包括"献牲"、"献爵""奠帛"等,以敬献供品的形式来慰飨先王;"声"就是礼仪中的乐,以德音表达君子的志向,称颂先王之道;"舞"就是祭祀时跳的舞蹈,用肢体的表达传达舞者的心境。

据郑玄注:《武宿夜》,乃武曲名也。

孔颖达疏引皇侃曰:师说传云:武王伐纣,至于商郊,停止宿夜,士卒皆欢乐。歌舞以待旦,因名焉。

释奠礼同样以乐、歌、舞配合献礼,将"献、声、舞"三者结合,表达对先贤之尊敬。

此外释奠礼还对祭服、礼器、乐器、舞蹈、祭曲、用品、祭祀等级、礼仪程序都有十分严格而细致的规定。

以此表达对至圣先贤的崇敬。

▌来源:雅安西康博物馆

▌编辑:张榕

▌审核:徐召红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 ,关注了解更多有关雨城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