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 / 午后阳光 图 / 张进

终于,可以在早晨和午后静下心来看书、写稿;也终于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减少内心的焦躁。当然不可避免的是,迎来的考试与作为子女的责任……

不知不觉已来到2023年的尾声,总结这一年状态大抵只能用:一事无成来概括。

当然,许多事情也发生了转机,比如现在所说的:与父亲的和解。

在我印象里,父亲似乎总在缺席。我会羡慕别的同学由父亲接送上下学、也会感慨别的孩子父亲可以在晚上在家里陪着自己的子女。但很可惜,因为父亲工作性质的问题,以上的情况少有出现。

小学时我们英语学习第一句就是你好吗?这种问候就好比我们与别人见面问“吃饭了吗”。然而没想到的是,在过去二十多年后,我常在午后和老爸谈起“你吃饭了吗”,这个话题将引申我们之间的话题。

关于对父亲的记忆,我大抵只记得小学美好的时光。父亲回家时偶尔带来的奶茶、晚上陪我下飞行棋、夏天带来的雪糕。

而不好的部分,就是父亲总会用他的声音去争取自己的权利,而我反感他的方式,不断与他争执,所以我也参与了这场纠纷。

但是,我们做的一切不都是为了自己吗?

那段时间对我来说是遥遥无期没有结果的。我讨厌父亲的声音,他的分贝令我感到害怕。我不想像他一样,只会用声音去压迫众人。但很可怜的是,我也卷入了他的脾气,开始无缘无故的砸东西,我这时还没意识到我病了。

不得不说,我讨厌他说话的方式,即便他有时候是很有道理的。

不得不说,我讨厌不讲理的父亲,有时候不能体谅母亲的不易。

但是,很感谢父母带我去治疗,至少在这一步超越了很多家庭。

一个孩子如果面对完学校里的风刀霜剑,回家后是不是会渴望家庭的安静呢?我确实不缺爱,我缺的更多是心平气和的谈话与商量。

我也曾经讨厌我的父亲,总会在他健康这个话题留下纠纷,也包括他的脾气。虽然我们之间相处方式属于沉默型,除了在父亲减肥这件事情上,他总会跟你绕弯子,用分贝来镇压你,最后就不了了之。

有很长一段时间和老爸沟通降到冰点,那时我的状态已经很糟糕,但还没有正式确诊,而我们都不是擅于当面沟通的人,只要我们俩在家,就一定会吵架。当然,说实话,我也要向父亲道歉,脾气控制不住时总会吵架、但他会考虑我病情忍下来。

直到某一次深夜聊天,成为我对我老爸改观转折点。老爸并不是那种会表达情感的人,所以我们俩大多数是用微信去沟通交流。我们同坐在一起看剧,母亲先去休息。我们俩先讨论连续剧的剧情,之后又是一片沉默。

广告时他先打破局面,“囡囡,你自己最近状态还好吗?”我回答挺好的,之后他又说起上次我无厘头的发脾气,告诉我大多数时候我需要先思而后行、我也和他分析了我自身的问题,我知道他是为我好才和我说这些。

他听了一会又说,“学习不要一直在房间里,偶尔也需要放松自己、走出来呼吸新鲜的空气。你说的出国也是去看看眼界,只要想去做就要努力,我和妈妈会支持你。”

我懂老爸的心意,内心也有自己的计划,只是自己最近状态实在不好让他们担心。“老爸,我知道了。只是现在记忆力很差有时候情绪会低落,我会调整的。”老爸也懂,在看剧期间也一直和我说要调整自己的生物钟,注意身体,别老熬夜。

从上大学开始,我和父母分居两地,我很纠结一个问题,就是和父亲应该说些什么。就比如,每次拨通母亲时,如果听到的是父亲的声音,就会简单问候之后就开始找母亲。

是不是很奇怪,明明是父女却时不时会害怕这种突如其来的尴尬。照这么说,是因为从小到大老爸对我严格教育吗?又或是我对老爸心积怨恨无处发泄吗?统统都不是,但总有那么一刻就如鱼在哽,无法说出口。

最开始的时候,我是规定自己在下午打电话,下午父亲没那么焦躁。说句实话,我在一件事情上挺感动的,那就是自从我生病后我们之间的话语也没那么急躁,即便我自己在急躁但他对我分贝都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又绕远了,我们一开始都是问怎么样,身体如何 ,但也总是那几句话,所以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结束聊天,有时候会在想,什么时候我们可以话匣子般的聊天呢?

随着病情的稳定,通话频率也从一个月两三次到两周一次。到了冬天,这也是自己最喜欢的季节,想起家里冬天会做炖菜、家里温暖的房间、坐在一起喝着热茶。

于是在某个下晚自修的时刻,主动拨通了电话,在电话这头问,吃什么了、穿暖了吗、出门有带帽子吗等。

提起美食,老爸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一直和说他上班的时候偶尔自己做面或去医院饭堂吃饭;找到了一家不错的早茶店,回来一起去吃;闲着去陪一位失明的叔叔坐着聊天;不过一吃豆腐就会痛风……

话筒这边的我,一边听着一边听着他自我吐槽,一边思绪回到家里。家里的春夏秋冬总是有一阵微风,冬天会窝在毯子里和父母看电视;春天会在阳台上听蝉的声音;夏天会从冰箱拿出冻牛奶……

过去用声音去争胜负,而现在我们会用胡乱掰扯,用开玩笑的方式去谈论话题。于是,我们可能也知道“玩笑”、”美食“是一个十分稳妥并且发挥特长的话题。但每当我们关系回转时,父亲又开始用他的分贝来证明自己的家庭地位。

在这种无限拉扯、徘徊的关系中,我似乎体验到母亲的不易。

总有人羡慕我,有一个家境还不错的家庭。但其实,我又何曾不是在羡慕别人有个情绪稳定的父亲。我很想知道为什么父亲总喜欢用他的分贝来争取自己的赢,而不是用道理来体现自己,但是总会失望与无奈。

这几年“原生家庭”这个词很火爆。其实我们在批判和指责自己的原生家庭时,也不得不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能够完美符合孩子需要的父母,毕竟有些父母在他们自身的成长经历中也缺乏父母的参与。

而我们成长以后,不是说去与童年和父母和解,而是去正视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父母都是普通人,而我们已经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应该让自己不再沉沦过去的人与事中,虽然这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对我而言,我需要改变的是自己的后来的情绪,但好在缺点我看到了,剩下的需要自己去完善。

自打自己生病后,内心也放下了许多。无论明白了多少道理与有多少的阅历,只有所谓的自信才能更好带领我们解决问题。我们终究会回归我们的家庭,所谓的自信与爱都是家庭赋予我们的第一站,而真正的表达一定要情绪稳定。

但决定站上什么样的人生起点不是自己,我们却可以改变行程方向。至少在家庭,我的回忆更多是美好,只是我更渴望父亲的情绪稳定,可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再用分贝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一个孩子的人格完善,仅靠母亲是不足够的,需要父亲的参与。可能大多数中国式教育,都缺乏了父亲的参与,或者父亲就是个严厉的代表,但为何是这种情况呢?

虽然不敢奢求父亲可以降低他的分贝,但如果可以我会非常开心。 毕竟,我的家庭真的不缺少什么,只缺少一个情绪稳定的父亲。我还想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俩都可以情绪稳定地坐在一起,聊着更多的话题。

作者过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