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全民族抗战的钢铁长城(下)

——宿迁境内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拥政爱民活动

赵连军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紧紧地和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拥政爱民,是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全民族抗战时期,宿迁境内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英勇顽强地和日伪军作战,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摩擦进行斗争,以最根本的行动拥政爱民。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谱写了拥政爱民的光辉篇章。

新四军应该做“政府的卫队和老百姓的护兵”。在宿迁境内根据地战斗生活的新四军各级领导,十分重视拥政爱民工作。第四师师长彭雪枫指出,对于人民军队来说,“群众离不开我们,我们离不开群众,我们是老百姓的武装,也是武装起来的老百姓”;“老百姓当然是军队的‘母亲’而不是军队的‘儿子’”。他说:“我们是从老百姓中生长壮大的,吃饭穿衣,都是老百姓供给,我们离开了老百姓,就跟鱼离了水一样,是活不成的。所以我们和政府、老百姓应当同甘共苦,有福大家享,有祸大家挡。”他要求第四师指战员“对敌人如猛虎,对人民如绵羊”,应该做“政府的卫队和老百姓的护兵”。在1944年春节期间淮北根据地拥政爱民、拥军优抗运动月中,彭雪枫师长亲自做了一副对联:“政府卫队,保卫政府,乃是义务;人民护兵,爱护人民,原为本分”,横批“拥政爱民”,要求各连队写下来贴在俱乐部墙上,时刻牢记,切实执行。他说:“我们如果和群众失掉联系,一切工作都没有了根子。”

对于如何开展拥政爱民活动,新四军各部队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第四师要求,拥政爱民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坚决做到:第一、要认定拥政爱民是一个长期的永远的政治任务,决不是一过了拥政爱民月,就万事大吉,不理不睬了。第二、不论主力与地方武装,从团到连,每到一地,应根据中心区、边缘区之不同,定出自己与地方的联系计划,派出代表与地方党、政府、群众团体接洽。凡驻军三天以上的,都应派出指战员去帮助冬学,协助民兵,慰问抗属,参加耕作。第三、召开各种联席会议,倾听群众对本部队及兄弟、部队的意见。第四、“入乡问禁,入家问忌”。调查各地的风俗习惯,并切实遵守。第五、30里以内,一切运输差役,一概由部队自己负担,不准派请老百姓。第六、每到一地即进行各种调查,如减租减息、贪污官吏、欺良恶霸、抗属困难、穷苦无告等,立即报告当地或上级政府,不得自行解决(特殊情况例外)。第七、对根据地老百姓男女老幼,一律称呼老大哥、老伯伯、老大娘、小弟弟、小朋友。第八、爱惜民力,首先从本身节约做起。

对拥政爱民活动,宿迁境内新四军首长率先垂范。第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张爱萍、政委邓子恢,第二师师长罗炳辉,独立旅旅长梁兴初等,时时处处以身作则,想人民群众所想,急人民群众所急,设身处地地为人民服务。在此略举例——

1941年8月,时任第二师副师长的罗炳辉率部到淮泗地区,了解到当地违反政策多征公粮,致使许多群众缺粮严重,有的一家几口人断粮靠吃野菜度日,有的人家老人和孩子还身患重病。他心中无比焦急,立即命令到淮南根据地的盱眙调粮食来救急,退还群众多征的公粮。退还粮食这天,庄子上十分热闹,战士们争先恐后帮着把粮食送到各家,罗炳辉也亲自来到现场,身边围着一大群小孩玩笑。一个老奶奶见状,禁不住说:“你们的罗司令啊,是个福将,他是青天啊!”

1942年春天,第三师部队换新军装时,指战员们发现与以前相比,新军装上衣的翻领没有了,四个口袋变成了两个;军帽上的帽箍没有了;肥大的裤腰也变瘦了。当地老百姓看到也很奇怪,觉得这些本来穿着就很“土”的新四军更“土”了。为此,黄克诚师长专门在大会上解释说:“我们还必须精打细算,继续开展节约运动。积少可以成多,积水可以成河,去掉军装土的帽箍和翻领,对我们没有什么障碍,可对人民却有很大好处。一个帽箍和翻领,用布不多,但几个、几百个、几万个,就可观了,就是好多匹布,这不是可以大大给苏北人民节省一大笔钱吗?我们大生产要搞好,节约也要搞好,生产与节约要同时进行,把它们结合起来,才能解决我们的供应困难,才能更大地减轻苏北人民的负担。”指战员们听了,这才明白为什么四个口袋变成了两个,一起鼓起掌来。

1943年初,第四师师部移驻泗洪县半城镇附近的大王庄。不久,彭雪枫师长陪同从黄花塘军部来的陈毅在村外散步时,发现只有离村子得很远的地方有一口水井,严重影响群众的生活和生产,于是决定在村子的公地再打一口井。动工那天,彭雪枫和邓子恢等都和战士一起,挖土拉绳干活。当清冽的水提到井上时,一位老大娘双手捧起水喝了一口说:“彭师长,看着这水俺心里高兴,喝着这水俺心里甜,吃水不忘挖井人,俺永远忘不了新四军的恩情。”后来,为了记住新四军的功德,村民们把这口井起名为“新四井。”

宿迁境内新四军首长们组织领导拥政爱民活动,常抓不懈。据不完全统计,第四师从1941年7月至1942年8月,拥政爱民活动主要有:(一)协助组织地方抗日救亡团体:农救会218个,会员12300人;工救会30个,会员1350人;青救会8个,会员165人;妇救会9个,会员530人;自卫队120个,队员5050人;儿童团18个,团员680人;开办地方干部训练班5个,训练干部320人;建立了农村俱乐部14个。(二)救济灾荒:指战员在自己的零用费内共捐款25100元,衣服170件,得救灾民1500余户。(三)开辟新地区工作:建立区署5个,乡公所10个,改造乡公所9个,保27个。(四)帮助群众春耕夏收工作:代耕地495亩,出人工2570个;代收麦17550亩,出人工78570个。(五)召开地方各种会议,仅第四师民运部门就计有:大小群众会5435次,士绅座谈会422次,保甲长联席会200次,抗属座谈会35次。(六)协助抗日民主政府征收救国公粮24318石。

第三师十旅兼淮海军分区部队除了春节期间的拥政爱民活动月,并在1943年下半年开展的创造模范连队活动中,把贯彻执行拥政爱民政策作为重要内容。在4个月中,召开宣传群众大会1556次,座谈会1153次,个别谈话2714次,出大众报364次,散贴宣传品14179张,写标语1584条,宣传活动人数3286人;帮助群众扛粮食554次等,共帮助群众17175人次。1944年,又开展了帮助春耕突击周和夏收突击周活动。在春耕突击周,全区部队共帮助群众耕地约1万亩左右,帮助群众担粪3万余担,帮助群众担水和做杂活,并要求做到不损坏农具,不接受群众物质酬报,不违犯群众纪律。

新四军独立旅承担着巩固和扩大淮海抗日根据地的繁重任务,虽然在宿迁境内只有两年时间,仍然重视拥政爱民活动。在频繁的战斗间隙,为根据地组织了12个儿童团,两个乡的自卫队,9个保的农救会;夏收时候帮助群众割麦子1182亩;还帮助地方上组织了参议会,组织帮助农救会开展文艺宣传活动。

宿迁境内新四军各部队十分重视纪律建设,严防侵犯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第四师建军之初,就要求部队指战员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规定了在群众家“五不走”的纪律:水缸不打满不走,地不打扫好不走,门板不上齐不走,借东西不归还不走,损坏东西不赔偿、不道歉不走。1940年秋,张爱萍率部八路军第五纵队三支队开辟淮海抗日根据地后,提出“为建立我们部队中的正规生活而斗争”,要求:“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尊重群众利益和地方党政组织。我们革命军队的利益是与民众及地方党政组织的利益一致的,休戚相关的,所以无论何人不得违犯群众纪律和群众利益,以及紊乱和不尊重地方党政组织;如有违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者,必须予以严厉处分。”各部队还要求接受人民群众监督,1942年4月淮北苏皖边区召开第二届参议会,彭雪枫对参议员提要求希望,第一条就是“要求参议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部队——群众自己的部队,不断的严格督促和批评”。对于违反纪律,侵害人民群众的个别人,严厉惩处,绝不手软。第四师骑兵团成立不久后,发生了一些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彭雪枫亲自前往整顿,组织全团大讨论,彻底检查群众纪律问题,并制定了三条遵纪爱民制度。1944年,第三师十旅兼淮海军分区一个骑兵排战士因强奸妇女,被处以枪决,部队并以此事在指战员进行了教育。

宿迁境内新四军指战员积极开展拥政爱民活动,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护爱戴。一位被第四师指战员救济的洪泽湖灾民,深情地说:“新四军这样好,下辈子变牛变马都报答不清!”有老先生告诉彭雪枫师长说:“老百姓过节烧香烧纸,跪在菩萨面前祷告,一个是保佑全家平安,一个是保佑新四军第四师平安。”正是由于人民群众的支持“保佑”,所以毛泽东主席十分赞赏地说,新四军“已经成了华中人民的长城,成了华中人民血肉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同心构筑的钢铁长城,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摧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