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4年,在中国安徽省淮北市的一个普通家庭中,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无情地吞噬了一切。那一年,宋怀忠只有五岁,她的一次无意之举点燃了火苗,导致家中一切化为灰烬。

44年后,才发现那个小女孩无意中焚毁的,不仅是家中的物品,还有一箱珍贵的勋功章,是她父亲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赢得的荣誉象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个真相,直到2018年,宋怀忠及其家人才得以知晓。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2018年,安徽省淮北市,在进行采集烈山区的退役军人信息采集的工作。烈山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的主任马华伦,在这个过程中,被一份普通的信息表吸引了注意力。

表格的主人是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宋良友,他的小女儿宋怀忠代为填写。其中一行简单的文字——“曾入朝作战立功”引起了马华伦的好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华伦对宋良友的过去知之甚少,但他与宋怀忠有多年的交情。然而,即使多年来的交往,马华伦也未曾听闻过宋良友战场上的英勇事迹。

他决定深入调查,发现宋良友不仅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关键战役,如长津湖战役,而且在战场上荣立大功,两次获得一等功的殊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发现震惊了马华伦。他决定亲自拜访宋良友的家。宋家的大女婿马继财在马华伦的询问下,拿出了一份泛黄的立功喜报。

这份喜报虽然保留得较为完整,但其内容并非宋良友在朝鲜战场上的功绩,而是战后一次演习中立下的三等功。

宋怀忠此时想起了一件童年的往事。她回忆起自己五岁时不慎引发的一场火灾,火势吞噬了一个装满花花绿绿票子和铁牌子的盒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华伦猜测,那些票子可能是朝鲜纸币,而铁牌子则可能是宋良友的勋章。这意味着,宋良友一生的荣耀几乎都在那场大火中化为灰烬。

为了弄清这一切,马华伦亲自与宋良友会面。尽管宋老的身体和记忆已大不如前,但他仍能清晰地报出自己的部队番号,并且一听到熟悉的军歌,便能精神焕发地唱起来。

这些片段,虽然零星,却深刻地映射出他那难以磨灭的战斗精神和对过去的深切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8年的秋天,宋良友出生于安徽省怀远县柳城镇的一个贫困农家。成长在战乱纷扰的年代,他亲历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心中早已埋下了对敌人的深切恨意。

幼年的宋良友渴望加入新四军,与侵略者抗争,但随着日本的投降,他失去了在战场上直接对抗敌人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9年,20岁的宋良友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第27军81师241团3营12连的一名战士。他参与了解放战争的尾声——上海战役,凭借勇敢和坚韧的战斗作风,很快脱颖而出,成为了一名步兵班长。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的战火再次点燃。面对外来侵略,毛主席和中央领导的号召响彻全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越过鸭绿江,正式参与战斗,其中包括宋良友所在的第9兵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宋良友和他的战友们踏上了通往朝鲜的“大闷罐”列车。第9兵团,作为王牌部队,拥有约16万人的强大兵力。但由于战况紧迫,部队在战斗准备和后勤保障上都显得匆忙,甚至在完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进入了朝鲜战场。

朝鲜的冬天严酷而寒冷,特别是在北部的山地丘陵地带,温度比长江中下游地区低许多。大部分来自南方的士兵,虽然习惯了艰苦奋战,但对北方的低温环境却颇不适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进入朝鲜境内不久,部队就遭遇了猛烈的寒流。缺乏冬季装备,部队的士兵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挣扎,晚上只能用薄被御寒,白天也只能穿着不足以抵御寒冷的冬装。

冻伤成了普遍的问题,许多士兵的脚趾先是发紫,然后变黑,最终变成了冻疮,严重影响了行军的能力。耳朵和手也常常冻肿,流血流脓。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志愿军战士不幸牺牲或受伤,冻死冻伤的景象令人心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战友们牺牲和受伤的场景,宋良友在内心深处发誓,他将不惧牺牲、不畏死亡,坚决把美帝国主义赶出朝鲜,保卫国家的安全。

当第27军进入朝鲜战场,参与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二次战役时,宋良友所在的81师面临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著名而残酷的长津湖战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0年11月,美军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发起了猛烈攻击。在这个关键时刻,第9兵团奉命歼灭前进至长津湖的美军第10军。长津湖地区,以其险峻的地形和极端的天气,成为了战争中最为苦寒的战场。

山高林密、道路狭窄、人烟稀少,气温在夜间常常降到零下40度。那年的寒冬,特别严酷,给志愿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27日,第9兵团的20军和27军约8万人开始对敌军发起攻击。在这个日子,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降临长津湖,气温骤降,给补给带来极大困难。但同时,雪天也掩护了志愿军的行动,使得他们能够悄无声息地接近敌人阵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9兵团的士兵们,在冰天雪地中隐藏了整整六天。直到第六天的黄昏,部队终于吹响了冲锋号。被严寒冻得几乎失去知觉的宋良友,突然从雪地中爬起,带领着战友们向敌人猛冲。

但是,惨烈的现实摆在眼前,许多战友在极端寒冷中已经被冻僵、冻死。他们冻成了一尊尊雕像,无法再站起来。尽管如此,还有更多的战士拖着受冻的双腿,继续奋力冲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军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陷入了一度的混乱。但他们很快恢复秩序,以200辆坦克为核心,建立起坚固的防御圈。虽然我方火力不足,且战士们遭受严重冻伤,第9兵团未能在当晚解决战斗,双方陷入了胶着状态。

第二天,美军开始利用其空中和地面优势进行反击。宋良友作为班长和首席机枪手,因其坚毅、机智和勇敢被选为突击队成员。在新兴里战斗中,宋良友遭遇了一次严重的伤害,但在此过程中也立下了不朽的战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1950年11月30日的清晨,新兴里地区的战场上,张力和气氛达到了沸点。宋良友所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241团迅速突破了美军的前沿防御。

然而,在继续深入敌阵的过程中,他们遭遇了激烈的抵抗,损失惨重。与此同时,美军,面对连续的包围和围攻,决定不惜一切代价突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军的突围计划直指宋良友所在的3营12连负责守护的一座关键高地。这个高地的战略位置关乎双方的成败,因此迅速成为了血战的中心。

为了夺取这个高地,美军发动了猛烈的攻势。天空中,战斗机的轰炸声不断;地面上,坦克和步兵轮番冲击。炮火如雨,硝烟遮天蔽日,整个战场变得混乱而残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良友和他的战友们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看着一位位战友倒下,宋良友的心被痛苦和愤怒填满,他的眼睛变得血红。

手中的机枪如同怒吼的野兽,向敌人的方向不断吐出致命的子弹。在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为战友们复仇,击败侵略者。

就在战斗最为激烈的时刻,一颗炮弹爆炸在宋良友身旁。巨大的冲击波将他抛向空中,最终重重地落在一棵树上。宋良友的腹部被炸出了一个巨大的窟窿,肠子流出,痛苦万分。在这样的剧痛中,他昏迷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了不知多久,远处枪炮声的回响将宋良友从昏迷中唤醒。他强忍剧痛,一把一把地将自己的肠子塞回肚内,并用腰带紧紧勒住伤口。然后,他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力,独自一人爬回了自己的部队。

回到部队的宋良友,已经无法继续战斗。部队首长立即命令他后送到医院接受治疗。在医院里,医生们对他的伤势感到震惊。他的腹部被缝合了50多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手术后,他又昏迷了三天三夜,最终奇迹般地苏醒过来。医生们称他能够生还实属奇迹。

从那以后,宋良友的腹部留下了一条深深的疤痕,成为他在战场上英勇作战的永久证明。鉴于他在新兴里战斗中的英勇表现,他被授予战斗英雄的称号,并荣立一等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宋良友和他的部队载誉归国。回到祖国怀抱的宋良友,经历了战争的洗礼,更加坚定了为国奉献的信念。他先是被安排到81师复员建设团,支援地方建设工作。

1954年,宋良友脱下了军装,结束了自己的军旅生涯,正式退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退役后的宋良友暂时回到了家乡的农村,开始了农民生活。不久后,地方政府为他安排了工作,成为了淮南大通煤矿的一名砌砖工人。

面对这样的安排,宋良友毫无怨言,他谦逊地表示:“我就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就这样,他在砌砖工岗位上工作了整整三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8年11月,淮北矿区第一座煤矿——烈山煤矿投产。得知这个消息后,宋良友决定北上支援淮北煤矿建设。

他离开了淮南煤矿,转而成为烈山煤矿的一名工人。在烈山煤矿,他不再从事砌砖工作,而是转入井下,从事更加辛苦和危险的采煤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井下的工作环境艰苦,但对于经历过生死战场的宋良友来说,这样的危险和艰辛并不算什么。他与其他矿工一起,每天起早贪黑,下到矿井深处挖煤。

在工友们眼中,宋良友是个沉默寡言却勤勤恳恳的人,总是毫无怨言地承担起最艰苦的任务。

很快,凭借其出色的工作表现和高人气,他被任命为班长。在他的带领下,班组的采煤量经常位居全矿前列,他也被工友们亲切地称为“火车头班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他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宋良友从未在工友面前炫耀过自己的功绩。即使偶尔谈及抗美援朝,他也总是谈论那些牺牲的战友和他们的英勇事迹。这种谦逊和低调,让他的战斗英雄身份在平日里几乎不为人知。

在煤矿工作的近30年里,宋良友始终保持着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无论是在井下还是地面,都承担着最艰苦的劳动。

但即便如此,宋良友从未抱怨过一句,也从未因个人原因耽误过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1984年退休,宋良友的生活依旧是那样低调而平凡。他的奖章和奖状,曾被孩子们当作玩具,而在1972年的一场火灾中,这些珍贵的证明被焚毁,使得他的功勋和荣耀更加默默无闻。即便是在自己的家庭中,他也鲜少提及自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勇表现。

直到2020年,才被发现这位默默无闻的老人,其实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却始终保持着谦逊和低调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