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闯关东”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以这个题材所拍摄的电视剧也收获了无数好评,但是在这背后所隐藏的那些故事,我们又真的清楚吗?

清朝时期,大批山东人迁徙去到了东北地区,他们“闯关东”的原因是什么?过程又是否顺利呢?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疑问,为什么他们非要选择去往寒冷的东北,而非富饶的南方?

大环境压迫下的迁徙之旅

在地理概念上,关东最初是指函谷关、潼关以东的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东的范围逐渐扩大,涵盖了今天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东北地区

关东地区在历史上曾是多个朝代的边疆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在这个地方,辽金文化、清朝文化等多种文化交融。

尽管此地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人均耕地面积也是遥遥领先,但是由于气候寒冷、路途不便加上清政府的封锁政策,所以关东地区的人口数量很是稀少。

要知道在古代地区,没有当今社会的发达交通,没有技术支持,一场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就意味着大面积的死亡,在这样残酷的事实面前,仍有无数人前仆后继选择跟上闯关东的队伍,那么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在明清时代,山东地区遭受了连续的打击,天灾和人祸接踵而来,使人措手不及,黄河泛滥、旱涝灾害等几乎摧毁了每一位山东人生存下去的希望,粮食严重短缺,民生疾苦令人心痛,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生存,许多人不得不离开家园寻找新的生活空间。

其实在这之前,就有不少山东人选择了外出谋生,因为山东地区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人均土地面积较少,所以很多人平均分配到的土地根本不足以支撑日常生活需要,而山东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实在是不二选择。

当时,除了各种自然灾害之外,战争也在这片土地上不断上演,硝烟四起,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便是死亡的信号,如果打到他们的门前,那就只有束手就擒的份,普通人根本无法与各种精良的武器对抗。

与其在家里等死,不如跟着前往关东的队伍一起出发,这样还能有一丝希望活下去,在清朝初期,前往关东地区还是违法的,但是在沙俄侵占东北后,清政府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控制,1860年在关东局部驰禁放荒,1897年全面开禁,所以更多的山东人得以合法的闯关东。

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对于当时的山东人来说拥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虽然仍有许多荒地没有被开垦,但是人均耕地面积摆在那,自然而然便可以忽略开垦荒地的这些功夫了。

粮食问题是当时最为困扰的一个问题,许多人受够了饿肚子的日子,东北地区的黑土地极其肥沃,产量也比中原地区的产量大得多,许多山东人试图在东北地区建立新的家园。

然而,想法是美好的,过程却是难上加难,“闯关东”三个字根本不能概括他们在迁徙路上的艰难阻碍,想必很多人在知晓之后便会由衷的佩服这些人的决心与勇气。

要知道,关东地区位于我国的东北部,地处高寒地带,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沿途的山川河流、森林草原等自然环境复杂多变,是此行最为严峻的考验。

大自然的力量是人类不能抵抗的,有时候一阵狂风呼啸,就有体力不支的人会被刮飞,要么失踪要么当场死亡,就算同伴们有心搭救,却也没有施救的条件,只能眼睁睁看着同伴的死亡。

闯关东的人大多数来自山东地区,这里距离关东地区路途遥远,大多数人只能靠着步行前往,当时条件好一些的人可以坐马车,但是马车也跑不了如此远的路,加上粮草的短缺和气候的变化,马车也不是最好的选择。

这条路上最常见的就是一些身体强壮的人会负担起家庭的大部分行囊,有的直接扛在肩上,有的则推着一辆独轮车前进,这是他们赖以重新生活的希望,所以一路上都没有人愿意放手。

很多老人和孩子都经受不住长途跋涉的折磨,在半路就放弃了,没有食物,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只有死路一条,就算对自己的亲人有着千般万般的舍不得,但是还是得继续前进,这对他们的心灵来说也是一次很大的考验。

忍受过了饥饿,抵抗住了病痛的折磨,甚至走了这么远的路,但也不能保证就能成功抵达关东地区,因为前方还有更为危险的人在等着他们

在古代,尤其是清朝时期,关东地区作为边疆地带,缺乏约束和监督,所以社会治安很是混乱,这也就导致了不少盗贼流匪猖獗,占山为王,凡是路过他们地界的人都要留下“买路钱”。

本身带的盘缠就不多,被这些盗贼们瓜分后更是口袋空空,还有不少残忍的强盗们不仅抢钱,之后更是会选择将他们杀害一了百了,所以在这条路上,很多人都没有走过这一关,最终丧命。

即使经历了艰难险阻来到了关东地区,也并不代表你就能开始新的生活了,清朝时期关东被视为满族的龙兴之地,所以当地的原住民很有可能会对这些外来者产生抵抗情绪,即使不会伤害他们,也会在生活中给予刁难。

在这种种磨难之下,仍有不算少的山东人得以在东北地区扎根,足以窥见当时的“闯关东”队伍有多么的庞大,这一路上的损伤更是不计其数。

来到了这里的山东人靠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开始了新的生活,不但开垦了多处荒地,推动了粮食产量增长,更是促进东北地区对外的交流与发展,各处文化也在此得到了融合,可以说这场大迁徙对东北地区影响很大。

为什么非得是关东?

那么肯定会有人疑问,为什么山东人“闯关东”经受了如此多的苦难,却仍要去往那苦寒之地呢,为什么就不去富饶的江南水乡?

在这背后,也隐藏着古代山东人民的智慧,这绝不是一意孤行,而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

首先便是农耕习惯的差异,山东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农耕文明发展历史悠久,传统的耕作方式以牛耕和人耕为主,而南方地区山地较多,地势较为复杂,在这一点上,东北地区的优势便显现出来了。

东北地区的作物类型都以粮食作物为主,如小麦、玉米等,而南方地区则以水稻种植为主,他们的农耕文化深厚,比如稻作文化、水乡文化等,但是山东地区的农耕文化却以旱作农业为基础。

第二便是文化差异,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北方的文化差异并不是一个很容易跨越的沟渠,就拿最基本的语言来说,南方地区方言种类繁多,他们的发音、词汇等方面也与普通话有着较大的差异。

但是北方人的方言大多数与普通话相近,彼此之间的差异也很小,在理解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困难,如果山东人来南方,那么语言便会是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如果不能顺利沟通,那么何谈开始新的生活呢?

第三就是南北方人的性格差异,大多数南方人细腻、温柔、含蓄,比较注重情感方面的表达,与他们一对比,北方人则显得更为直接、豪爽,虽然这些都是可以融合的,也并不都如刻板印象一般,但是对当时的山东人来说却也是一个劝退的点。

再者便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土地资源,要知道山东人“闯关东”正是看中了东北地区的地广人稀,大批的土地等着他们去开垦,可以说只要在那边生活,就基本远离了粮食的困扰。

然而,南方地区身为经济中心,大量的外来人口聚集在这里,同时这边还是文化中心,人口密集,人均分配的土地可谓是少之又少,本来就缺少土地的山东人要是去到了南方,更是不可能获得足够的土地资源。

与南方地区的路途同样遥远,虽然那里富饶先进,但是对这些讨生活的山东人来说却并不是一个好去处,东北地区富饶的土地在等着他们的到来,即使一路上有再多的艰难险阻,他们也必须克服。

在第一批闯关东的人在东北扎根之后,越来越多人跟随着他们的脚步踏上了这条路,再加上政府的政策影响,东北地区的重工业得以发展,所以对于工人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在此基础上,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些山东人宁愿选择东北,也不去南方了,他们有自己的追求与考虑,而且在当时的大环境影响下,这些也并不是我们能够以现代的思维去看待的。

当年的那批“闯关东”的人走出了一条山东人民的新的生存之路,也带领着东北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中国的发展和未来格局的演变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这段时光也将成为永恒的回忆。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