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专家观察洋芋生长情况。(孙吉晶 摄)
深秋时节,农业科技领域硕果累累。
在11月10日召开的浙江省创新深化大会上,我市农业领域5项成果斩获2022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其中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
获奖人员中,有院士,有甬江人才工程引进的优秀青年学者,也有我市自主培养的长期扎根基层一线的农技推广人员,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描绘了科技赋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画卷。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而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
2020年以来,我市农业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农业领域累计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奖13项、宁波市科技进步奖17项,农业农村部农牧渔业丰收奖3项、浙江省农业丰收奖15项,13人获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
海纳百川
让人才奔“甬”而来
11月9日,2023年第二批甬江人才工程申报项目尚在评审阶段,我市又趁热打铁,发布了2024年度甬江人才工程公告。公告发布后,鄞州区一家涉农企业的人事经理李先生和该公司已入选甬江人才工程的张博士,来到市农业农村局咨询甬江人才工程政策。
听完工作人员的讲解,张博士十分激动,他说:“今年上半年的申报经历,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宁波对待人才的一片真心。公司还有三四个优质储备项目,打算申报2024年度甬江人才工程项目。”
“张博士在入选甬江人才工程后,向公司详细汇报了申报过程。”李先生说,“公司认为宁波市的甬江人才工程政策公开透明,力度大且完全能兑现,因此我们打算建立新的研发中心。”
真心付出,自有回报。破解人才瓶颈制约,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
我市聚焦人才发展“一城三地”(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支点城市、高水平人才首选地、创新策源地、产业集聚地)目标,构建从顶尖人才到普通高校毕业生、技能人才的全方位人才体系。
在农业领域,我市充分发挥涉农院校、农业企业等招才引才平台作用,做大农业人才的“基本盘”,推动人才智力向农业产业集聚,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据统计,甬江人才工程现代农业领域2023年度第一批项目,新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团队)3个,累计达到30个,其中2019年入选的1名创新人才获得2022年度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新引进博士27人,博士人才总量近300人。
与此同时,为解决基层农技推广力量薄弱问题,我市在余姚、奉化开展乡镇农技人员定向培养,今年招生12人,累计招生32人,基层农技力量得以不断充实。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士表示,当前,以博士为代表的各类人才已成为推动宁波农业科技创新、产业进步的主力军。
陈妙金(左三)指导农户生产。(石彦荣 供图)
精心培育
让人才快速成长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共同书写。
近年来,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我市聚焦人才自主培养,选拔、培育了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领军型、创新型、复合型农业专业技术人才。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抓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让技术人员在实践中历练成长、在学习中提升能力,是自主培养专业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市每年举办一次以市、区(县、市)两级农业首席专家、产业团队专家、农技骨干等为对象的农业科技创新高级研修班,邀请行业知名专家为学员“充电”。
“今年的高级研修班,除邀请5名行业知名专家授课外,还组织学员实地考察海曙区古林大田数字农业项目等,让大家在课堂上更新知识储备,在考察中开阔视野,在交流中获得启发。”市农业农村局科技教育处林佳说。
此外,各区(县、市)还通过选派基层农技人员到浙江大学等单位集中学习的方式,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能力。今年,全市农技人员培训共计550人次。
选拔,能够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荣誉感、使命感,充分调动他们干事创新的激情。这几天,五年一次的浙江省农业农村技术带头人选拔工作正在进行中。市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士说,这次选拔,省农业农村厅分配给宁波的推荐名额原本只有10个,但报名有21人,竞争十分激烈。考虑到候选人都很优秀,我市向省里申请增加推荐名额,最终推荐13名候选人参加省里的评审。
据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到目前为止,我市已入选浙江省农业农村技术带头人9人、宁波市领军拔尖人才选拔培养项目各层次人员79人。全市已组建起粮油、蔬菜等10个产业技术团队,团队专家共计230人。
陈妙金从浙江大学果树专业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奉化区水蜜桃研究所工作,扎根基层一线,从事水蜜桃科技攻关、产业化技术推广和新品种选育等工作。近5年来,她主持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等科技项目4项,有3个水蜜桃新品种通过审定,先后荣获浙江省巾帼建功标兵、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宁波市百名创新人才等荣誉。
搭好舞台
让人才大展身手
引进人才只是开端,用好人才才是关键。
近年来,我市坚持科技项目和平台建设两手抓,为人才施展才能搭建舞台。
2021年,我市出台《关于高水平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明确围绕分子育种、绿色生态等发展方向,开展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示范。
当前,我市农业科技项目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市科技局负责的以农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为主的市重点研发计划暨“揭榜挂帅”项目,以及市公益性研究计划项目,另一类是市农业农村局负责的以农技推广为重点的农技推广项目、产业技术团队项目。今年,全市农业农村领域通过立项“揭榜挂帅”项目1个、公益性研究计划项目4个,农技推广项目、产业技术团队项目各17个。
“科技项目的实施,一方面提升了我市农业产业科技水平,另一方面,培育造就了一支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而优秀人才又能推动农业科技水平的持续提升,形成‘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市农业农村局科技教育处处长岑丞说。
科技平台是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要素。近年来,我市在农业科技平台建设方面不断取得突破,硬件“家底”日益丰厚。今年,农业领域被认定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建成农业农村部企业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5个。浙江万里学院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正式启用,首批博士、硕士研究生顺利入驻。
三生生物公司建立的农业农村部华南生猪繁育技术创新重点实验室,结合产业需求,在国内首创母猪同期发情—定时输精技术,并开发出一系列与之配套的专用药物,为生猪养殖提供技术支撑。
三生公司创新团队一位带头人表示,部级实验室的设立,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好的研发条件,促进公司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该平台又有助于吸引更多高层次创新人才加盟。
三生公司技术人员开展实验室研究工作。(石彦荣 供图)
砥砺奋进
人才引育再出大招
当前,我市农业农村领域已有全职院士1人、博士近300人、农技推广人才1059人、农创客6000多人、农村实用人才18.7万人,农村实用人才数量居浙江省首位。
以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为支撑,我市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农业科技水平稳步提升,水稻、瓜菜、大黄鱼、青蟹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国内领先,自主培育的甬青獭兔填补了我国彩色獭兔品种的空白。
今年前9个月,全市有24个新品种通过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公示,5个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17个新品种列入浙江省2023年主导品种。“甬优”系列籼粳杂交水稻品种选育技术入选浙江省十大引领性育种技术。
成绩固然可喜,但不可否认,我市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仍面临高层次人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不足,专业结构、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农业科技的持续进步。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为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日前,市农业农村局、市委人才办、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等五部门联合制定出台《宁波市乡村人才振兴十五条》,围绕推动乡村人才数量质量全面提升、打造乡村引才聚才平台、健全乡村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健全乡村人才工作引领和保障机制四个方面出台政策,加快推动我市乡村人才队伍结构优化、质量提升。
在推动乡村人才数量质量全面提升方面,重点推进农业科研人才自主培养,面向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选拔和培育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军型、创新型、复合型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支持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入选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的,按规定给予最高1000万元补助。深入实施领军拔尖人才自主培养项目,第一层次、第二层次人才分别安排资助经费10万元和6万元。
在打造乡村引才聚才平台方面,重点推进全市农业科技人才联盟建设。发挥联盟人才整合作用,建设农业科技人才库,构建覆盖创新链、产业链、全领域的人才队伍体系;建设高能级农业科研平台。聚焦生物育种、耕地保育、农机装备、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农业重大科创平台。鼓励企事业单位加强与院士专家的科创合作,开展院士工作站、院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在健全乡村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方面,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乡村人才纳入全市人才体系,并按规定享受创业、住房、子女就学等优惠政策。在甬从事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林特业和养殖业领域的大学生投保《年度宁波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市级财政补贴标的险种目录》内的险种,自缴保费部分,市级财政补贴50%;鼓励优秀人才到乡村创新创业,放宽人才和外来劳动者落户条件,方便其配偶、未婚子女和父母随同迁入。
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要把人才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农业科技全面跃升上来、凝聚到支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加快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
(来源:宁波市人民政府网站)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