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头壶流行于战国晚期至西汉中期,其最大特点就是壶口部有形似“多重蒜瓣”的凸出部。作为秦文化代表器物之一的蒜头壶,随着战国末期秦统一天下的战争传播到全国各地,进入西汉以后仍然沿用,但形制稍有不同。区别其不同类型的蒜头壶、梳理其演变过程,不但可以帮助今人明辨器物的使用功能,也可有助于从器物层面明晰“汉承秦制”,增进今人对战国晚期到西汉时期饮食方面的社会生活变迁。

一、蒜头壶定名

蒜头壶的壶口做成蒜瓣状凸起,形似大蒜,所以最初被考古工作者命名为“蒜头壶”。而文献中记载蒜头壶原名称为“鈚”或“钭”。在湖北云梦汉墓中出土一件木牍,其中记载的“二斗鈚一”指一件青铜扁蒜头壶,“一斗钭一”指一件青铜长颈蒜头壶,也从侧面表明蒜头壶这类器物本身存在一些不同的类型。

蒜头壶

二、蒜头壶的发现与形制变化

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蒜头壶为陕西凤翔高庄野狐沟秦墓中,年代为战国晚期。在同一时期周边西戎与东方列国都未见有这种造型的器物出现,故此可以断定蒜头壶是秦人的独创发明。凤翔高庄野狐沟秦墓中出土的蒜头壶是为该器物的原始形态,该壶颈部虽然比较纤细,但长度较短,有些学者将其归为“短颈”类陶壶,圆腹、底部带有垂直的矮圈足。如果剔除“蒜头”来看,与战国晚期流行于秦地的圆壶极为相似,这表明“蒜头壶”是在战国晚期秦文化“圆壶”的基础上增加“蒜头”而形成的。

之后,在战国秦墓、汉初墓葬、遗址中陆续发现越来越多的蒜头壶。从质地上来看,大体有陶质和青铜两种,陶制蒜头壶是模仿青铜蒜头壶来制造的,因此青铜蒜头壶是研究的重点。战国晚期至秦代,常见的青铜直细颈圆腹蒜头壶可根据颈、腹不同,进一步将其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凤翔高庄野狐沟秦墓中出土的蒜头壶为代表的“短颈圆腹”蒜头壶;二是以湖北睡虎地出土的蒜头壶为代表,主要特点是细长颈、扁圆腹。第二种从时间上来看出现的比较晚,约在战国末期,当由第一种蒜头壶发展而来,但是比第一种流传范围更广。

凤翔出土的蒜头壶(左)和睡虎地出土的蒜头壶(右)线图

进入西汉以后,蒜头壶仍然流行,西汉蒜头壶也可细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以陕西汉中汉墓出土的“圆腹圈足略高”的蒜头壶,二是以四川华阳汉墓为代表的“短颈、圆鼓腹、高圈足”蒜头壶。第二种比第一种年代稍晚。宏观上看,蒜头壶变化趋势是腹越来越扁,圈足越来越高。秦及西汉早期均为细长颈,但秦代的圈足较矮,腹也略圆;西汉早期的圈足较高,腹较扁。

此外,秦及西汉早期的蒜头壶颈部都多有一周凸箍,但西汉的蒜头壶除了凸箍外,底上还常见小圆环。从器物性质来看,战国晚期至秦代的青铜蒜头壶、陶制蒜头壶多为实用器,河南三门峡秦墓、陕西渭南阳郭秦墓、陕西咸阳周边秦墓出土的铜、陶蒜头壶均有明显的使用痕迹,且无附加装饰和繁复的表面花纹,仅有湖北睡虎地、大坟山等秦统一至汉初的秦人墓中出土少量鎏金、错金银的蒜头壶。进入西汉以后蒜头壶迅速向“礼器”的方向发展,大量制作精美的蒜头壶出土,并伴出鼎、钫等礼器,表明此时的蒜头壶已脱离实用器的范畴成为墓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了。

秦代青铜蒜头壶

除了常见的细颈圆鼓腹“蒜头壶”,在秦代还有两种异形蒜头壶:

第一种是蒜头曲颈壶,细长颈呈U形弯曲,扁鼓腹,圈足。与秦代蒜头壶相比,仅仅是直颈变为曲颈。曲颈壶作为酒器,实用功能更强,这种壶在颈部顶端有一小孔,配有对应的青铜塞或陶、木塞,在盛酒时,先从该小孔注入,随后盖上塞子,这样酒便不会洒出,在饮酒时则从曲劲的顶部开口倒出。此外,一些曲颈壶还采取两段分离式设计,曲颈和壶体两部分可以分离,这样也可以方便倒酒、饮酒,该设计体现出秦人独特的智慧。

蒜头曲颈壶

西汉初年的凫首曲颈壶也采用相同的设计,其凫首的嘴部有小孔,可用于倒酒。曲颈便于系挂,这就使得原来的“蒜头”可以演化成器物主人喜好的各种兽首样式,仅具有装饰作用。凫首曲颈壶已经不属于秦文化“蒜头壶”的范畴,而是具有汉文化的特点。

凫首曲颈壶

不过曲颈壶也有缺点,最主要的就是其制造工艺过于复杂,曲颈工艺需要拉伸、捶打等多种制造方法。在制造中还必须控制、预留好颈部通道,从墓葬中出土的情况看,一般是军功贵族使用,加之制陶技术水平有限,无法制造出曲颈,所以迄今所见曲颈壶仅有十余件青铜制品。

第二种是蒜头扁形壶,这种蒜头壶也可视为是蒜头壶的原始造型,从器物形状来看,就是将原秦文化青铜扁壶的壶口部铸造成“蒜头形”。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博物馆收藏一件蒜头扁形壶,是其典型代表,其壶口为蒜头形,口沿微外翻,细颈、扁圆腹,双耳为兽首,兽口衔环方圈足,器物表面没有其它装饰。

蒜头扁形壶

三、蒜头壶的使用与秦人的饮酒之风

蒜头壶的发明与应用深刻体现出秦人“实用”为本的民族文化特点。作为盛酒器的蒜头壶,鼓腹、扁腹均有较大的内容积,而细颈可有效防止壶内所置液体洒出,蒜头呈出土状,便于系挂。从考古发现的情况看,有些蒜头壶出土时发现有配套的“瓶状盖”,但大多数则未发现配套壶盖,结合民族学和瓶口残留物检测情况来看,蒜头壶的瓶盖当为“木塞”,在盛满酒后只需要将“木塞”塞紧即可防止洒出。在青铜蒜头壶流行的同时,陶制蒜头壶也逐渐出现,其形制模拟青铜蒜头壶,但制造工艺简单,多无纹饰,“蒜头”也做了简化处理,有的仅为一圆鼓状凸起。

蒜头壶这种盛酒器的发明与秦文化饮酒之风密不可分。秦人民风彪悍,喜好饮酒,《史记》记载秦穆公“赐酒解毒”的故事,在“乡间野人”误杀、误食御马后,秦穆公赐其美酒以防"食马肉不饮酒而伤身",后来秦晋韩原之战时得到这些“乡间野人”的帮助而击退晋军,足见各个阶层秦人皆有饮酒传统。且战国晚期大战频繁,饮酒可以麻痹神经以起到“壮胆”的作用,所以秦军“锐士”大多好饮酒,待“酒酣”后再上阵杀敌,这使得蒜头壶这种盛酒器在中下级军吏中盛行。

春秋战国时期蒜头壶

西汉建国后“汉承秦制”,仍然盛行饮酒之风,《汉书·叔孙通传》:“汉王已并天下,诸侯共尊为皇帝于定陶,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仪法,为简易。群臣饮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上患之。”这样,已经成为礼器的秦文化蒜头壶就在西汉皇室、贵族中继续流行。

但进入西汉时期以后,大规模长时期的战争已经不再发生,所以蒜头壶便失去了原先的实用价值,逐步演化成为一种置于桌面几案的盛酒器,出现了三个重大的变化:一是不用系挂,所以原先的“蒜头”消失不见,这样也简化的制造工艺,模仿青铜长颈壶的陶制长颈壶也在民间迅速流行开来;二是颈部越来越长,这符合汉代“以瘦为美”、“纤细为美”的审美观;三是圈足逐渐变大、变高且外撇,这样能更平稳地置于桌面上。这种汉式的长颈壶与蒜头壶同时流行于西汉早中期,最终蒜头壶完全被长颈壶所取代。

四、结语

秦文化蒜头壶是秦人在战国晚期的一种独创,从圆壶、扁壶附带“蒜头”的情况看,应是对这两种壶进行改造而来。“蒜头”是为了方便系挂,这种盛酒器的发明与秦人饮酒之风的传统密不可分,也适合于战国晚期秦末的统一战争,在秦代还发展出曲颈蒜头壶这种实用性更强的蒜头壶,但因为制造工艺过于复杂而没有得到广泛推广使用,此外还有一种不太常见的蒜头扁形壶。

而常见的直颈蒜头壶在战国末期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其性质也从实用器转变为“礼器”,表面纹饰和附加装饰逐渐增多,并伴出鼎、钫等礼器。汉初沿用秦代制度,饮酒之风仍然盛行,但已经没有大规模长时期的战争,因此多置于桌面使用而不再系挂,这使得“蒜头”逐渐退化,最终成为汉文化典型器物“长颈壶”,蒜头壶在西汉中期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