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是我国双碳目标提出三周年,亦是双碳实践落地、检验阶段性成果之时。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2023年度绿色制造名单,“绿色经济”如何发展,或在绿色企业的实践中得到答案。

据了解,绿色工厂评定从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等多项标准严苛要求参选企业工厂。中国飞鹤“突破重围”,旗下黑龙江飞鹤乳业有限公司和飞鹤(吉林)乳品有限公司均上榜“2023年度绿色制造名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飞鹤泰来工厂亦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荣誉,其ESG实践亦在联合国可持续峰会边会上作为典型企业案例展示。

其屡次“夺榜”背后,飞鹤的“低碳之路”究竟是如何行进的呢?作为行业龙头,飞鹤在“碳中和”这一时代使命下,其是否探索出“领先经验”,并为行业、国家的整体低碳化发展提供科技、理念借鉴呢?

01

从“细节”着力,

汇聚“水滴石穿”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致广大而尽精微”。从飞鹤的发展来看,精于细节,或是飞鹤在低碳之路上成果卓越的重要原因之一。

飞鹤方面表示,“100%进行废气在线监控分析”“质量、环境、安全和能源管理0事故”,飞鹤每一座“绿色工厂”都是“细节派”,本次入选的黑龙江、吉林两家工厂均在建设和运行中设置了挑剔的标准。

实践上,飞鹤极致追求“0碳排放”,剑指“2060年碳中和”目标。

以黑龙江工厂为例,该工厂积极打造“零碳工厂”,对标清洁生产指标等进行建设,在节能管理、新能源利用、节能改造等方面持续发力。

运营中,该工厂100%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对比燃煤锅炉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60.52吨。实际生产中,该工厂包材利用率97%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企业将生产中产生的包装回收再利用,产品回收率及包装回收率将近100%。企业车间节水率30%以上。

事实上,早在2006年,飞鹤便大力推进“煤改气”,在生产中使用清洁能源。截至2022年底,飞鹤已完全将加工工厂的燃煤锅炉改换成燃气锅炉,这一举措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当量超过21.6万吨。

诚然,推进碳中和,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和数智化驱动实现。

2020年,黑龙江工厂已建设起碳排放管理平台,用现代化手段确保能源消耗、碳排放、产品碳足迹实时采集、实时分析。此外,基于自身碳盘查系统,飞鹤在工厂建立起了碳排放、水、电、燃气等能源环保数据的检测和核算体系,使得建设与生产中的环境影响能够被准确评估,并为工厂建设及运营提供指导。

无可置否,碳排放的精准可控,为飞鹤的“低碳之路”夯实路基,亦证明了飞鹤能源转型的成功探索。

飞鹤连续多年发布的ESG报告亦传递出飞鹤与员工、与社会、与自然等共生共荣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02

以“全产业链”为基,

创新“厂中厂”闭环生态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细节标准中“挑剔”,飞鹤用心“打磨”产业链条的“零件”,但企业大机器的运行是否顺畅,考验的更为全面。

飞鹤多次入选“绿色工厂”,与其前瞻性思考、长年“低碳模式”的探索等不无联系。

据了解,2006年飞鹤巨资布建产业集群,打造了第一个万头牧场。但随之而来的奶牛的粪便和废弃物的处理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飞鹤全产业链的绿色、低碳由此开始。

从当下来看,飞鹤早已建立起从牧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模式,并持续对全产业链进行深度探索。如何更低碳、更环保、更能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最大社会效用、经济效用,飞鹤或亦有所得。

飞鹤的“绿色工厂”,展现出比自身节能减排更大的带动作用,其动力来源便是飞鹤在业内的领先探索——“厂中厂”模式、“产业集群生态循环模式”和全产业链“双碳闭环”管理等。

“厂中厂”模式为飞鹤在工厂中部分区域引入产业链中其他相关方搭建生产线,省去运输过程。据飞鹤介绍,截止2022年底,“厂中厂”模式共实现运输减排二氧化碳3019吨,进一步降低了运输中的能源浪费和尾气排放,同时也带动相关方对标飞鹤的系列标准,在环境控制等方面实现大幅提升。

飞鹤创立的“产业集群生态循环模式”,及首创的全产业链“双碳闭环”管理则将聚焦在产业上游。相关落地项目每年可解决约10万亩农田玉米秸秆的离田回收,万头牧场奶牛粪污的无害化处理,在节能减排的同时,产出的生物天然气和有机肥还能够进一步满足社会供能和产业发展饲料需要。

数据显示,2022年飞鹤环保投入638万元,各工厂节能239万千瓦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3133.97吨二氧化碳当量。

著名顶层设计专家、清华大学品牌营销研究员孙巍曾表示,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和社会的共同目标,中国企业履行绿色发展责任,助力践行全球碳中和的重要行动,将推动中国品牌的绿色发展的责任形象建设。

能着眼大势,方能晓势之所趋。飞鹤践行ESG并坚守低碳的探索,不仅是对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亦是其在洞察发展趋势之后,为碳中和国家战略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乃至区域经济的发展,持续释放着民营企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