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来攘往的重庆解放碑,充斥着市民和游客的欢声笑语,弥漫着热辣又温情的“烟火气”。在该区域核心地带的左营街6号,73岁“高龄”的重庆市公安局渝中区分局大阳沟派出所静静伫立,用全年业务不打烊、全天服务不下线的坚守,上演“守护解放碑”的故事,守护一份70年未曾熄灭的“廉政爱民”薪火。

1950年,大阳沟派出所在重庆母城繁华之地成立,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公安派出所、全国最早的一级公安派出所。派出所坐落在解放碑中央商务区,辖区面积0.6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9万余人。1953年,大阳沟派出所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爱民模范集体”,自此“廉政爱民”的精神在这里生根开花、薪火相传。70年来,一代代民警始终践行初心使命,传承弘扬“廉政爱民”所训,从“无”到“有”,让“老先进”不断描绘“新枫警”,先后荣获国家、市级荣誉220项。

无一人违纪违法 绘一方廉政“警”色

建所73年来,大阳沟派出所先后经历了23任所领导班子,接纳了700余名民警前来工作,但却保持着无一人违纪违法、无一人掉队褪色的记录,“廉政”成为了大阳沟派出所的“底色”。

上个世纪50年代,派出所第二任所长朱振民连续多日加班,上班时间抽空出去洗澡,回来便被民警数落了一通。面对下属的批评,他虚心接受,并将检讨书用粉笔写在黑板上,自觉接受大家的监督。90年代,“将问题写在固定的墙上”成为大阳沟派出所上下的习惯,“差距墙”也渐渐有了雏形。在一代又一代民警的继承和发扬下,派出所现在的“差距墙”提醒制度更加系统、完善:不仅在荣誉室外墙上张贴形成鲜明对比,还要上网公布让更多人监督;不仅贴出问题和差距,更要给出改正方法和期限,确保成效。

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阳沟派出所的廉政“底色”更显“成色”。为更好地传承这份薪火,派出所设立荣誉日制度,开展荣誉守护者活动,组织每名民警在荣誉室选择一份荣誉,在荣誉日当天,发出守护宣言,并在工作中全力践行。在辖区生活60多年的陈婆婆说:“大阳沟民警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每个民警身上有个共同的特质,就是视荣誉为生命。”

从“差距墙”上挂出差距,到“荣誉日”发出誓言,是一代代大阳沟人守护荣誉的决心。2013年,大阳沟派出所被确定为“重庆市公安局廉政教育基地”,以此为契机,派出所设置廉政警示墙、播放警示教育片、打造廉政文化长廊,先后7次开展廉政文化和“以案四说”警示教育,切实教育引导广大民警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从严治警 ,拒腐防变一刻都不能放松。”大阳沟派出所教导员马永鹏说。

无一刻歇业打烊 用爱点亮万家灯火

春去秋来,人来人往,街巷在变,但大阳沟派出所那盏令人心安的“警灯”始终闪烁。

新中国成立之初,大阳沟派出所第一任所长李思田带领民警走向田间地头,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得到群众高度认可;

上世纪50年代,民警陈定源整理衣食住行“百科全书”为群众解答疑问,始终践行“宁肯自己麻烦千遍,不让群众一事不便”口号;

上世纪80年代,民警制作“爱民箱”听民意、解难题,“装”满爱民故事;

“5.12”大地震时,民警第一时间冲进的是辖区孤寡老人家中,将老人全部安全背出……

70年来,大阳沟辖区变了街巷、变了建筑、变了样貌,但民警服务辖区群众、为民办实事的初心一直没变。

“以前有南京路上好八连,现在有邹容路上好青年!”每次看到青年民警下社区,91岁的刘邦澄老人都会对民警交口称赞。

老人口中的好青年,就是大阳沟派出所“邹容路上好青年”志愿服务队民警。这支队伍重点开展关爱帮扶孤寡老人、困难群众和困难学生工作,打造三大工程。

辖区困难儿童小郑,父亲去世,母亲离家出走,一直被寄养在姑姑家里。在走访中得知情况后,服务队民警刘旭主动与小郑结对帮扶,隔三差五带上生活物资去看望他,关心他的成长和学习情况。去年春节时,刘旭给小郑买了一身新衣服,可是小郑一直没穿,刘旭还在疑惑孩子是不是不喜欢衣服的款式,就收到了小郑姑姑发来的短信。小郑姑姑告诉刘旭,小郑要在清明扫墓时,穿上刘旭送他的衣服,在爸爸的墓前告诉他“这身新衣服,是‘警察爸爸’买的。”

警爱民,民也爱警。受到辖区民警照顾的孤寡老人周婆婆经常到派出所,给单身民警缝缝补补;孤寡老人马自力因为搬迁不得不离开大阳沟辖区,在离开的前一晚,她亲手绣了一面“不是亲人 胜似亲人”的锦旗连夜送到派出所...

70多年来, 42万件好事,30万元爱心基金的捐赠,1500名孤寡老人与2200名困难儿童的帮扶,3000余封感谢信,600 余面锦旗……诠释着不同时代大阳沟民警亲民爱民的公仆心。2007年,派出所成为中西部首个被国务院授予的“人民满意派出所”;2019年,派出所成功创建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谱写出“廉政爱民”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