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扶苏秘史

编辑/扶苏秘史

作为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墓穴之中必然存在着大量的奇珍异宝,那为何到现在还没有被人们发掘?

传言,这个墓葬中存在着大量水银,水银产生大量有毒气体,加上为了保护地宫结构,他的陵墓迟迟未能发掘,可是‘汞河’的存在却没有实质证据来证明。

但随后另一种说法被提了出来,一棵石榴树足以说明‘汞河’存在。

骊山藏汞疑云揭露了千年古墓水银之谜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考古队伍首次在骊山进行科学探测,结果发现了来自地下地下异常强烈的汞信号,这似乎证实了汞水的存在。

但由于当时技术有限,信号没有办法直接展示汞的数量,专家们没办法得到准确的结果。而真正让汞水之谜水落石出的,要追溯到90年代一次生态考察。

当时一支考察队伍接到探测命令踏上骊山,无意间发现骊山北侧靠近陵墓一侧的石榴树,不但在严寒的天气当中开花结果,而且树型要比一般的石榴树矮小许多。

这一现象让考察队倍感好奇,于是第二年他们派人专门采集了北侧石榴树样品进行化验。化验结果显示,这些石榴果实中的汞含量高达毒性水平,完全不宜食用。

根据这一发现考古专家们大胆猜测,北侧石榴树之所以能在如此恶劣环境下存活,是因为吸收了地下汞元素起到了保温作用。

而过高的汞含量也解释了为何这些果实毒性太大,如果这个推论正确,那么地下陵墓中存在着“汞河”“汞海”的传说就可以得到证实。

在多方证据的支持下考古专家们终于确认,两千多年前的传言并非空穴来风,秦始皇陵地宫中确实存在大量汞,它们已经对周边环境产生了影响。

尽管汞的确切数量还不得而知,但骊山石榴树还是给了考古专家一剂鲜明有力的佐证。

古老的秦陵墓中是否真的复刻了当年的江河,这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小心翼翼地挖掘历史的真相。

统一六国,修建陵寝

秦始皇生长在一个内忧外患的年代,在他出生的前几十年,天下大乱各国争霸,百姓们流离失所。

秦国本就是一片小小的封地,在秦王晋文公和秦孝公等多个国君的不断改革之下,逐渐走向历史舞台。

公元前247年,13岁嬴政继位,此时的秦国仍处境艰难,六国觊觎中原边患不断。但嬴政凭借自己过人的胆识和决断,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发展农业增加百姓人口,增强国力。

他采纳范雎的远交近攻之策,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等国,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分裂近500年的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

为了巩固政权嬴政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修建长城和直道。他修筑万里长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又开凿五尺宽的直道沟通南北。

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之后,在政治上的成就极大地满足了他的征服欲和虚荣心,为了能够让自己死后也能坐拥权利,他立志要打造一座千古不倒的坟墓作为自己的长眠之所。

据传嬴政集结了当时最杰出的工匠们,命令他们竭尽全力设计这座墓宫,地宫的规模之大工匠们也从未见过,据推测整个陵寝的占地面积就达到了560平方公里。

整个陵墓的主体部分都是仿照都城咸阳宫建造,在陵墓内出土的兵马俑数以万计,成排伫立,栩栩如生,展示了秦朝极盛的国力和高超的艺术手工。

坑内还随葬有成千上万的随葬坑和陪葬品,光是从随葬品的数量便可以看出可见秦始皇对这座陵墓的重视程度。

秦始皇坚信水银之德

但即便陵墓修的如此宏大,可秦始皇还觉得不够完美,他希望这座地宫能够精心营造出一个恢弘的“地下世界” 。

陵寝既要有高山流水的壮阔,又要重现都城咸阳的繁华景象,让他能够在死后继续统治着他的国家。

传言在他的地下皇宫就一条人造的“水银河”,这条河全长数里,从“骊山”岩壁流入一座巨大的“海”中。河水竟全部采用了溶化的水银,在地下波光粼粼,煞是壮观。

而这些水银的来历很是神秘,据说是一位名叫巴寡妇清的女商人献给他的,她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冶炼技术,能够大批提炼水银。

这种稀世之宝秦始皇怎么会拒绝,他欣然接受并且大手笔地将这些水银全部用在了自己的陵墓之中。

秦始皇为了他的陵寝可谓是煞费苦心,这雄伟壮观的水银之河可不仅仅是用来装饰的,他们还有其他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杀菌防腐,维持墓内的完好无损,而且它释放的毒气可以防范盗墓贼,让他们望墓兴叹。

最重要的是它还能长期保存尸体,使之不致腐烂变质,能够让秦始皇的尸体保持千年不腐,青春永驻。

正由于这条银河的存在,这座大陵千年来从未有人踏足。

传言中这陵寝里埋藏的明如夜明珠,引人成仙的鲸油灯火,以及尤其是那条水银之河,都依然保持着最初的状态,静静地陪伴着他们的主人。

它们将这一切荣光封存了2000多年,等待主人醒来的那一天的到来。只不过这一天永远不会到了。

现如今考古学家们已经通过科学检测已经证实了水银的存在,史书所记载的水银奇观并非虚构,那么,这些历史上的传言是否有可能真的存在?

出于对历史和文物的保护,我们并没有贸然的将这所陵墓打开。在我们的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时,我们一定可以和这位千古一帝再见一面。

古人的防腐技术五花八门

古人对不死之身的追求,从秦始皇陵就可见一斑。尽管他们不懂细菌学,但却掌握了许多有效的防腐方法。

他们会从陵墓的设计到尸体的清洗、保存,利用酒精、香料的消毒杀菌性以及低温等自然条件,创造出一个对尸体有利的微环境。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辛追夫人就保持得十分完好。尸体不腐的原因全都要归功于她的尸体在入殓前经过了细致的清洗。

人们先用经过调配的金汤浸泡,再用大量黍酒擦拭全身。酒精可以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而且也会在密闭的棺椁内迅速形成缺氧环境,抑制细菌繁殖。

日本方面曾经想要获取辛追夫人的头发样本进行研究,但遭到我国的坚决拒绝。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辛追夫人尸体的保存之完整无损,对日本考古界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古人不仅会用酒精防腐,还会使用冰块对尸体进行保存在阿尔卑斯山发现的5000年古尸,也得益于常年积雪的低温环境。

古人为了创造类似条件,会在尸体旁置放冰块或用冷水浸泡。据传,周代时期的贵族丧葬,就有在尸床下置放冰块的习俗,这种低温可抑制细菌繁殖,是天然的防腐手段。

一些富裕的古人还会用汞、砷、酒精等物质辅助防腐。汉代时,官员逝世后也有类似的防腐处理。根据史书记载,会用香膏涂抹阳具,再将其捆扎系紧,以防阴阳不闭。

在陵墓设计上,古人也下足了功夫。

墓穴往往一层套一层,之间还塞满糯米浆等隔热材料,这些设计都是为了创造一个封闭稳定的低温、低氧环境,进一步抑制细菌繁殖,延缓尸体腐烂。

在西晋时,有位权贵女性下葬时,棺椁外再套了一层牛皮,就是为了隔绝空气。

可见古人虽未明确知晓腐败机理,但通过聪明的观察与设计,掌握了很多科学有效的防腐方法,为后人留下了大量保存完好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