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段烨
清晨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新生儿科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里“嘟、嘟、嘟……”心电监护仪发出规律的蜂鸣声,呼吸机有节奏地运行着……就在刚才,夜班医护人员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抢救,看着暖箱里的早产宝宝安稳地睡着了,她们才稍微松了一口气。此时,汗水已浸湿了她们的衣服,她们却顾不上休息,又要抓紧时间完成交班工作。
据楚雄州人民医院副院长、儿童医学中心主任杨美芬介绍,新生儿科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共有床位50余个,收治的大多是危重新生患儿,新生儿科自2008年成立以来,救治新生患儿2万余人,年均收治新生患儿1500人;救治成功的宝宝中最小孕周为26周、最轻体重为880克,救治成功率达99.5%。
病区里配备了监护仪、呼吸机、吸氧装置等生命体征监测与治疗设备,医护人员忙碌地穿梭在设备和暖箱之间,时刻关注着每个孩子的体温、血压、呼吸等变化,适时给予治疗和护理。医护团队针对每位新生患儿的情况制定了详细的诊疗方案,并依据病情变化做细致调整。
科室共有7位女医生和24位女护士,负责24小时轮流照护50余个“小天使”。由于科室的特殊性,新生患儿的家属不能进入和陪护,医护人员便成了小宝宝们的“临时妈妈”。
查体、打针、抽血、吸痰、喂奶、换尿片、洗澡……这些都是“临时妈妈”最基本的工作内容。她们每天要根据每个宝宝所需的奶量配奶、喂奶10多次,按50个住院宝宝计算,每天需要配奶、喂奶500多次,早产宝宝、新生患儿发育不完全,每次喂奶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临时妈妈”的悉心照顾下,宝宝们也努力地闯过一个个难关。
新生儿科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里每天都有宝宝可以出院与爸爸妈妈团聚,从中午开始,就陆续有家属到新生儿科接自己的孩子回家。在家属欣喜的背后,是无数“白衣天使”历尽艰辛的努力和无数“小天使”与死神抗争的坚强。
37周以下出生的婴儿便是早产儿,与足月婴儿相比,早产儿则需要“过五关斩六将”,最终才能存活下来。在新生儿科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早产宝宝大多只有1000克左右,大小和成年人的巴掌差不多。“给宝宝打针不容易,新生儿的血管细小,穿刺难度极大,尤其是早产儿,手臂只有成人手指般大小。”护士长李美兰说。为确保给“巴掌宝宝”精准穿刺,医护人员练就了“神技”。在新生儿科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护人员护航下,一个个“巴掌宝宝”用弱小的身躯和顽强的生命力,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
吃饭快、喝水快、走路快、说话快……新生儿科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医护人员做什么都比别人快,在她们眼里,时间就是生命。“因为危重新生患儿情况极不稳定,病情变化快,我们不仅要有过硬的医疗技术水平、更强的责任心,更要时刻与病魔抢时间、与死神赛跑。”医师鲁国英说。
从一次次娴熟的静脉穿刺,到一场场争分夺秒地抢救、窒息复苏、气管插管……新生儿科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医护人员如同战士一般,一路披荆斩棘、迎难而上,守护新生患儿健康、平安。
“我们都是为人父母,能真切地体会新生患儿家属的心情。我们都把新生患儿当成自己的孩子,他们病情严重时,我们甚至比新生患儿的父母还要着急和心疼。寸步不离地守护着他们,只为他们能好起来,只要孩子们健康平安,我们再苦再累都值得。”医师山慧说。
“呼、呼、呼……”在小小暖箱里,“小天使”吮吸着奶液甜甜地进入了梦乡,他们此起彼伏的呼吸声,正“演奏”着最美好的生命旋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