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器

©作者 张登珂

“君子不器”这四个字出自《论语·为政》,为更好地理解古人口中“君子”和“器”的意思,我还特意查了一下原文,完整的表述其实是这样:君子不器,是为不争,君子不争,视为无器。

对于“君子”我们并不陌生,相信在电视剧和书籍中都有看到过诸如“正人君子”、“君子之风”的表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句也是我们上学时听到关于“君子”的表述。但对于“器”却全然不知用在此处的意思,在我的理解中“器”大概指的是一种器件,比如生活中的锅碗瓢盆、桌椅板凳等。但是这些器具往往都只有一项功能,不能多样化使用,从而造成使用功能的单一性。

《易·系辞》对“器”的释义为“形乃谓之器。”可以看出“器”说的就是“形”,那什么又是“形”呢?指的便是形状,也就是我们眼睛看到事物的样子,延伸为事物外在的、可以观察和触摸到的形状。可是连在一起去理解其中的意思时,还是有点困难,可见古人是多么惜字如金,往往通过寥寥几个字便表达了深层次的寓意,我想这和古代书写资源匮乏有着直接的关系。

站在精神追求的角度来看,“君子不器”应该指的是君子不应拘泥于某一事、某一物的看法或理解,而是要学会通达包容,时刻精进。站在个人修养的角度来说,更是在劝导人们要开阔胸襟和眼界,不断向内求而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的基础应该是成为一名“君子”,那么在古人眼中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作君子呢?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给出他的答案,当时的社会环境百家争鸣,崇尚周礼的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而“君子”这个称谓专门用来指那些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礼贤下士的成年男子。由此可见,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君子”一词似乎与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紧密挂钩,在我看来这一点也直接促成儒家思想核心的形成。

众所周知,“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在孔子看来,要想成为君子必须具备三种人格特征:仁、知、勇。作为君子,首先,“仁”说的是君子应当怀有仁爱之心,能做出包容之举,这是基础要求;其次,“知”说得是君子应充满智慧,明辨是非,这样才具备为人处事的能力;最后,“勇”说的是君子行事应果敢坚决,并勇于承担责任和后果。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仁”“知”“勇”这三项要求来检验“君子”的成色。

与“君子”相对应的则是“小人”,翻看《论语》不难发现书里也有很多关于君子和小人的定义,譬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等都集中体现了儒家道德观和人格要求。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说的便是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在大众的印象中,君子的心胸开阔,思想上坦率真诚,神态上也是气定神闲;而小人心里纠结太多,经常忧虑得失,看起来也显得忐忑不安。我想这便是“相由心生”最好的说明,对比之下便发现两者其中的差异。

再延伸到当下的“卷”文化中,各行各业的“卷王”层出不穷,网络流行语“斜杠青年”便有一点的代表性,说的是年轻人不仅要有自己的专职工作,除此之外还要有其他的辅助技能。“一专多能”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可是往往忽略了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这一因素,更多的是造成本专业不精通,其他拓展的能力也没有实质性的提升,更严重的是造成了一种精神和心理上的“内耗”,反而得不偿失。

在我看来,“君子不器”在当下的环境中对于我们每个人的现实意义在于掌握其中的“度”和“平衡”,就像一场大型交响乐的成功演奏需要其中每个参与者的付出,台上的指挥家主要在于控制节奏和调节起伏,小提琴、大提琴、竖琴等演奏家也是专心演奏好自己的乐器,然后共同的指挥下完成好配合即可,并不要求一个人什么乐器都要去演奏,更多的是建立和培养演奏过程中的默契感,从而成就一场精彩的演出。更现实的教育意义是依据个人的能力做到量力而行,不贪多也不求快,稳扎稳打一步步成长为自己。

再进一步,“君子不器”给我现阶段的启发是做好当下及对未来的规划,从而更加明确前进的方向,在“身体”与“精神”、“学习”与“思考”、“计划”与“行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同时结合当下的环境,不断精进和完善自己。就像基普乔格对于马拉松这项运动而言,他已经不是一个标准答案,而是一个方向。马拉松运动的终点只有一个,但是每位运动员的奔跑路线却不尽相同,我想这便是最接地气的答案。

去积累和收获,一方面敢于突破自己的舒适圈,获得新知;另一方面积极阳光面对新的挑战,螺旋上升。以“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去期待“君子不器”在未来能够开花结果,从而找到属于生活的风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简介

张登珂,男,90后,澄城县作家协会会员,在《渭南文艺》《华山文学》《三贤文苑》《漆水文学》及澄城县作家协会等媒介上发表现代诗歌、散文、诗词等类型作品20余篇。

来源:三贤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