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我国博士生延毕已成常态,且有加剧之势。

近期,很多学校将博士学制由三年变为四年,而总学制则从八年缩为六年。

无法按时毕业,大龄博士积压,越来越难发的论文成了研究生的难言之痛。随着高等教育进入评估时代,所有和学术相关的人员全部被卷入考核浪潮,发论文成为主要的考核方式!

01

延毕背后:研究生发论文的现实困境

很多高校明确要求硕士生发文,几乎所有博士生都必须发高级别论文。坊间自嘲:没有论文的研究生,就像没有子嗣的妃子,时刻面临被打入冷宫的结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日益严峻的发文形势下,要求研究生发论文虽然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研究风气浮躁化、功利化,导学关系利益化、庸俗化的困境,但这并未影响很多学校仍将其作为毕业要求的强制性规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制度渊薮:这样的困境是怎么生成的?

要求研究生发论文、以论文发表作为某种标准来评价其学业质量是有合理性的。但是,由于各种制度性、技术性、社会性因素的影响,这种制度或许偏离了研究生培养的具体实际,且产生了异化危机。

第一,学术评价的合理性使得论文标准得以存在。

学术需要评价,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需要评价。只要开展评价,就要有评价标准,而体现这种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便是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既是学术人员表达自己学术观点或研究结论的主要载体,也是学术群体实现交流合作的必要工具,更是实现学科知识积累与进化的重要基础。

也就是说,学术活动离不开学术论文,学术论文在很大程度上是学术活动水平的具体体现,只要我们评价学者、研究生及其学术水平,就有必要以其论文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第二,评价活动的技术性使得论文标准成为主流。

评价是一种技术性活动,学术评价也不例外。这种技术性要求使得我们必须选择那些客观可比、相关性强的指标作为标准,如论文、著作、项目等。

即便我们都知道有限的指标无法反映和揭示学术活动及其质量的全部,但在评价势在必行、技术理性主导评价的情境下,我们也必须选择适合的指标。

相较其他指标,论文标准的客观可比性更强,所能引发的争议也是最小的。就像高考制度一样,论文评价制度或许不是最好的学术评价制度,但很可能是一个最不坏的评价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评价制度的管理性使得论文标准严格贯彻。

在大学,教师与研究生群体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评价管理制度的考核,资源供应方会以评价结果作为依据来分配学术资源,无法达标将会面临极大的风险。

基于论文标准的正当性与评价活动的技术性,相关人员为了增强竞争力,以绩效考核作为杠杆,使论文标准得到了极大的强化,研究生群体既处于发表体系的底端,也是终端,其压力不言而喻。

第四,评价标准的不科学使得学生发表制度失灵。

一方面,学生是学术基础薄弱的群体,处于学术等级体系的最底层。让作为“初学者”、“劳动力”的他们与资源丰富的管理者、学术声誉在外的学者、职称等级高的教师争版面、求发表,这本身就难言公平,不够合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学生的学术训练与成长是一个过程,重在循序渐进的不断积累。陈平原老师曾回忆,他的导师王瑶先生当年定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研究生最好不发或少发文章。我们鼓励且奖励高水平的学术发表,但应该对刻意为之的杀鸡取卵式发表审慎对待。

再者,现在的学生具有多种发展可能性,学术职业仅是其中的一种而已。在某些学者看来,本科生具有多种发展方向,即便研究生阶段,也应属于人才培养而非独立科研的范畴,应遵从教育的规律。

按照马丁·特罗的相关学说,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时代,规模化效应使得具有多种目的性的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现在的很多学生报考前不准备去、毕业后也不想去从事学术行业,他们更为需要的是职业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做学术。

第五,发表环境的唯等级对研究生群体未免不公。

在真实的学术发表生态中,破“五唯”不仅难以完全落实,反而导致越“破”越“唯”。期刊并没有因为破“五唯”而弱化其学术评价地位,反而在高质量的“改进”中愈发增加了发表难度。

学术期刊间的激烈竞争,令研究生逐渐成为高等级期刊“绝缘体”。期刊为了获得核心的身份,期刊普遍采用砍掉文章发表数量、向名家约稿、限制作者学历、等级及身份等措施,研究生的文章频频遭遇“秒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使学生的文章质量过关,也可能会有各种理由予以拒稿。有些学术期刊虽然标明一切以稿件质量为依据,但是质量本身就是模糊的概念,专家意见也充满了主观性。在可操作的空间内,研究生的文章或许输在了“文章之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可能方向:我们如何走出论文发表的困境?

我们应该树立并形成一种“回到学生本身”的学术质量评价观。

学生是学生本身,学生处于发展之中,这是进行学业评价改革与设计的基准和原点。眼里、心里要有学生,要知道他们的压力和难处,制度里简单随意的一句话,对他们而言就是一座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通过从学术单位体到学术共同体的转变,为研究生学术评价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

目前,我国高校主要实行的还是学术单位体制度,各单位是行政实体机构,行政力量与学术力量失衡,不免造成违背学术发展规律的非预期后果。

事实上,专业的事情应有专业的人去做,这也是进行机构与人事改革的基本原则。为了推动学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我们亟待形成和发展高水平的学术共同体,在管理者有力的领导下,明确边界、各负其责,由学术共同体来做专业的学术管理与评价工作。

一方面,学术共同体更懂得学术人员的成长与发展规律。他们会将学生群体视为学生而非学者或职员,对学生的要求会更加符合实际。

另一方面,学术共同体更熟悉学术质量评价的特点和重点。他们倾向于以质量说话,主张推行在共同体内部形成共识的代表作评价,这比简单的等级、数量评价更具说服力。

第二,通过从标准型学业评价向发展型学业评价的转变,为研究生学术评价构筑科学的制度支持体系。

目前,我们实行的主要是一种标准型的学业评价体系。将学生发展质量标准化、固定化,并以此作为判定依据。事实上,这样的标准既可能无法做到与时俱进,还可能脱离研究生的具体实际。

从根本上看,评价的目的既不是为了奖惩,也不是为了管理,而是为了更好的发展。通过评价改革形成引导研究生全面、立体、可持续的深度发展,是走出当下评价困境的必由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方面,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做事情。现在的研究生群体,其学情、身心与思想状况均与以往有所不同,他们所面临的社会与市场环境也是全新的。

具体而言,首先要确立多元的质量观。在兜住研究生群体学术基本素养的底线的同时,创造更多的条件和空间为他们全面发展、个性化成长奠定基础,超越单一的论文式评价套路,从多个侧面发掘并激励其优长。

其次,建设完备的分流与退出机制。招收的一刻不能决定后来的一切,分流并非淘汰,退出不是失败。建立多元评价标准并不意味着要降低甚至牺牲学术质量标准,也不能对确实不适合研究生生活的人肆意“放水”。

全社会要形成一种包容与救济氛围,使不适合学术生活的研究生安稳找到其他的发展之路。研究生自身也要对自己与较为充分的认识与合乎实际的评估,避免盲从的随大流与迷茫的混日子心理,最大限度地降低自身的成本支出。

另一方面,进行研究生所需学术资源的供给侧改革。在发表论文方面,我们既要坚持高标准,更要强调从研究生群体的实际出发,尤为重要的是改革当前的发表资源供给状况。

研究生的培养,不是与学者比高低,与博导争高下,而是在学生群体内的竞争中实现持续发展与长足进步。因此,相关的论坛、期刊、项目等应对研究生群体进行有力的支持与扶持。

第三,通过单向指导型培养方式向导学共同体培养模式的转变,为研究生学术评价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

就目前来看,学术论文发表仍然是研究生不可回避的头等大事。外部环境变革与制度建设的成效需要长期才能得以显现,现在最重要的仍然是实现高效发表、顺利毕业的目标。

首先,变被动为主动,多联系导师并寻求指导。研究生必须大胆一些,敢于并善于联系导师,把自己的成果尽早地写出来、改出来,争取早日发表,联名发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发表服务。一方面,在合情合理的范围内,利用学界中属于自身学缘关系网中的人脉资源,寻求合作机会,他们所拥有的学术资源与发表便利是我们所不具备甚至难以想象的。

另一方面,学会利用各种学术发表资源,学习发表知识并积累发表经验。

一是要广泛关注学术类公众号、论坛等自媒体。可以通过这些工具或渠道扩展学术视野,在各种有效信息中识别学术热点,进行针对性地学习与写作。

二是主动与发表论文多、经验丰富的同门、同学交流。在交流学习中,及时熟悉和掌握期刊的发表偏好与稿件动态,利用他人与自己情况相同、方向相近、情感相熟的条件,有效甄别期刊,高效完成投稿。

再者,不要等、不要拖,要尽早地写出来、发出来;不要放弃、不要遗漏,要全面地投、频繁地试。在论文发表上,运气很重要,很多时候就是莫名其妙,就是机缘巧合,而这就在于投稿那一刻你自己的坚持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