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房成为中国楼市的新风口,对于准备购房的人来说,优先考虑购买改善房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改善房指的是面积更大、周边配套更好的房屋,提供更舒适的居住体验。
以一个在上海郊区拥有一套两室一厅五十多平米小两房的购房者为例。他们发现周边大型超市距离三公里,通勤时间接近四个小时。由于家庭成员增加,他们希望购买一套面积超过九十平米的三室一厅,位置更接近市区的改善房。然而,他们遇到了老板不同意的问题,并担心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房价下跌。
然而,这种观点只是对中国楼市的片面了解。在中国楼市中,三线以下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失去了投资价值,只适合居住需求。但对于像上海、嘉定新城等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地段,有条件购买改善房的人不应该选择刚需房。因为未来的楼市将推动改善房成为下一个热点。
目前,中国楼市整体上存在过剩的现象,但这并不适用于所有地区。例如,北京、上海等地的房价并没有下跌。在这些城市的楼市中,改善型住房仍然稀缺,供不应求。以上海为例,今年前三季度,九十平米以上的改善户型成交量同比增长百分之三,而九十平米以下的刚需房成交量大幅下跌百分之三十。成都也有类似情况,两百平米以上的改善户型成交量增长百分之二十,而九十平米以下的刚需房成交量下跌超过百分之四十。除了这些城市,全国还有其他十三个重点城市的豪宅市场,前三季度成交量超过去年全年,单价超过十五万的顶级豪宅成交量更是去年的两倍以上。
可以说,今年的楼市已经将刚需房置于次要位置,而改善房成为追捧的热门选择。对于购买改善房和刚需房的体验,脱口秀演员何广智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曾经在郊区租一间非常小的房子,空间如此狭小,连转身都困难。后来他在市区租了一套七十二平米的两室一厅,有一个卧室住,自己一个人住另外一个,还有一个大阳台,非常适合缓解情绪。他通过个人经历表达了改善房带来的居住舒适感。
除了居住体验,供需关系也是购买改善房更有价值的原因之一。目前,刚需房远远超过需求,而改善房的供应则远远不足。根据数据显示,80年代中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接近国际警戒线的40平米,而实际标准商品住房的人均面积不到20平米,不到国际平均水平的一半。全国掀起了一股置换热潮,人们纷纷将小两房换成三房,将扬州的房子换成南京、苏州,甚至上海的房子。可以说,人们对改善性住房的需求远远超过供应量。
当前,改善房的供应量仅占总供应的5%到20%,而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对改善房的需求至少占到52%。这意味着在未来五到十年内,改善房将变得稀缺,具有更高的保值和升值潜力。此外,政策也在朝着支持改善型房源发展的方向靠拢。多个城市取消了土地地价上限,鼓励开发商开发高品质住宅,以及取消了远交易的零融距离限制,鼓励房地产企业开发低利益的改善性住房。新一轮的房地产改革旨在让商品房回归其本质属性,满足改善性住房的需求。
因此,在整体下行的楼市趋势中,我们仍然可以抓住改善性住房爆发的机遇,使我们的房产保值甚至升值。对于有改善性住房需求的人来说,选择有国企央企背景的公司地段,尽量选择四区核心地段或者有潜力的新区。对于那些手头还持有非核心区域或者郊区房产的人来说,建议尽快出手,以后再回头看这篇文章时就会明白这个文章的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