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投稿将同时发布六大平台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顶端新闻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中药材多出自于大山,是大山的转世灵童。是厚重的大山赋予生于此、长于此的山里人的财富,是大自然给予人们的无私馈赠。山里有充足的阳光,洁净的空气,甘甜的泉水,还有富含多种营养元素的土壤。大山优质的自然资源滋养了万物,也孕育了多种多样的动植物,其中不乏能医治百病、救人病患的灵丹妙药。这些药材也因其泥土气浓,许多药名都带有很浓烈的山里生活气息。因其贴近生活,便吸引了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拿这些药材的名字来作诗、填词,或者将它们当成灯谜的谜面,充当无聊时的消遣。用中药材名字来做猜灯谜简单,创作诗词,难度可就大了。因为这不但要求文人对药材名字得熟知,同时还要考虑到平仄押韵的问题。
今日偶读南宋豪放词宗辛弃疾,在少年时代写过的一首《满庭芳·静夜思》词,当中就用到了二十五味中药材的名字。原诗是这样写的:“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硫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堂。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黄。”辛弃疾的这首诗中,用到了多达24余种中草药的名字,包括:桂枝、党参、菊花、薄荷、硫黄、云母、宿沙、枸杞、乌头、茱萸、郁金香、沉香、珍珠、三七等等,其药目众多,词简意深。词中人因为思念出征的爱人,夜不成眠。纷乱的思絮,以一连串的中药名契合满腔的思妻之情,浑然一体,自然天成。
碰巧读诗的当晚做了一个梦,梦不长,但很清晰。梦里情景是,非洲在闹疫情,急需中药材驱病。药材贩子多在山上回收药材,我在老家的山上,很多乡亲或携篮拎钎,或提袋拿镰,全副武装都上山挖药材卖钱。我也加入挖药材的队伍,万幸的是我在离不远的坡根就发现疑似一丛远志或防风,看上去此处土质松软,不需要借用工具,我拎着药材的地上茎小心翼翼地将地下茎拨起,奇怪的是挖出的车西,又不是防风或远志的根,却又像是何首乌,地下茎很长,很粗壮,像是很有年代,块根上略有地下黑色泥土的颜色。几个伙计说,你可挖出药王了,于是把它拿到药贩处去鉴定,而药贩偏说我把根挖断了,本来好好的,我一看还真是断了!正要生气,梦醒了!摸摸头,竟有微汗!醒来想想,梦由心生也许有它的道理。
一个月前脑子耍点小脾气,小梗了一下,在医院住了一周,出院后,医生嘱咐要中医康复,外加中药调理。回家后,把针灸,艾灸、推拿、热敷等中医手段都用上了,又托朋友找了当地有名的中医,开了几味中药调理身体。我没有选择机器熬药,而是专门到杂品店买个砂锅,一是想用小火将中药中的药用精华熬出,更能发挥药效;二来也想在煎药熬制过程体会小时候在老家,母亲为我们熬药治病的耐心。因为是邱脑梗塞,后遗症是半侧肢体麻木,熬制中药的间隙,也常在百度中搜索医生开出药方中的各味中药的功效,也了解不少活血化瘀的中药材,这几天自然地脑子里贮存的中药材的信息就多起来,于是才会在梦里回放。
这几天经朋友介绍去一家康复馆接受康复治疗,康复师用中医方法进行理疗,同时用中药材进行艾灸和调理。治疗中,他和我谈起疾病和养生防预防的问题,同样也谈到中药材的产地和功效,虽不深刻,但也透彻。他说疾病是上天送给我们的礼物,正因为经历一场疾病,你才真正懂得保养自己的身体。他的话不是真理,但却有一定的道理。健康时我们肆意挥霍自己的身体,不去善待它,不懂得保养它。抽烟,酗酒,熬夜,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已经近乎摧残它了,就好像这五身之躯不属于自已。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躺在病床上,才知道唯有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最让我对中药材有深刻认知的,是缘于《王屋山本草》一书。今年五月份一本《王屋山本草》出版,让我系统了解我的家乡王屋山区的中草药分布及其药效。这本书的作者是我读高中时的好友杨化峰,他的新书出版,我也有幸获赠一本。我不喜欢那些花花草草的中药材,但是书是好友倾注心血所著,我便用心研读,谁知一读,便来了兴趣,因为书里面记录的中药材有好大一部分就生长在我家乡的田间地头,山坡荒野,河沟溪旁。小时候也经常采收一些中药材卖钱,补贴家用,在那个缺医少药、艰难困苦的年代中药材在家庭生活中发挥了许多不可替代的作用。杨化峰在这本书里记录他自2013年6月至2014年11月,带领普查队13名队员,走遍了王屋山的山山水水。爬山涉涧,穿荆棘越天险,起早贪黑,涉及山峰坡岭90余座,累计行程15000公里,对42个样地的野生资源、栽培种植植物、民间传统知识等进行了现场调查和收集,记载了867种野生药用植物。这部书是记录产自家乡王屋山药材的药书,是王屋山“药库”宝药的实名“典藏”,更是数千年来医道先贤们治病救人的神奇“秘籍”。它图文并茂,药理解读博大精深,却又通俗易懂,将专业的中草药医药学,浅显地让普通大众所接受。
我的老家在大峪镇山区,属浅山丘岭,山间沟河旁分布着许多中药材,有以叶入药的,有以茎入药的,有以根入药的,还有以果实和树皮入药,同时许多昆虫也可以入药。小时候,我们生活在缺医少药,缺吃少穿的年代,挖中药材既可以治疗诸如感冒、胃疼以及常见的皮肤病,同时还可以把挖来的中药材做为商品卖给药店或供销社,换来一些生活必需品,在那个年代挖来的中药材可真是解决了家庭生活的大问题。于是挖中药材就成了山里孩子们周末和假期的必修课,
山里人采药非常有讲究,连翘等药材采收时间分为小叶和大叶,分别在春季和夏季,大部分药材是在秋天和冬天采收,因此秋冬季是采收中药材的黄金季节。每年过了十月,所有农活基本告一段落,一年里该收获的粮食都已归仓,农民也进入一年中最清闲的月份。但是辛苦习惯了的农人,根本闲不下来,青壮年劳力都出去打工,当时把打工叫做“搞副业”,年老体弱和妇女则利用农闲时间采药材。我们家乡主要的药材品种有防风、远志、血参根(丹参)、野菊花、薄荷、瓜蒌、山楂、酸枣、蝉蜕、蝎子等。到山里采什么药材,主要得看商店或药店回收什么药材,有时候会也会有小药材贩子,走街串巷回收药材。有时候学校也会在周末或寒暑假期间给学生布置勤工俭学任务,或挖防风、远志,或“逮蝎子”。
说到采收中药材,采药的工具也有讲究,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得心应手,采药就会事半功倍。一般情况采集的部位不一样,所用的工具也不一样,或用手捊摘,或用镰刀割,或用蹶头挖。镰刀把必须准备长短几套,方便勾取低处或高处的叶子或果实,挖地下的根茎使用的镢头也得备宽镢或尖镢,以防止把完整的根茎破坏。如遇活体的昆虫类药材,则更要穷尽各种技能。但是逮蝎子用的工具就有很多种类,胆子大的直接用手抓,一般人逮蝎子都会准备一个镊子,因为我儿时山里条件差,镊子样式更是五花八门。有用筷子劈成两半,没被劈开的那一头用线绳或细铁丝捆住,然后用一张纸折成块状夹在中间,就做成了镊子。有的会直接用两根荆条棍做镊子。条件好点的,会让铁匠做一个正儿八经的镊子,那样逮蝎子更安全,不会被蝎子蜇住。
采药最讲究的是选择地点和采集的办法。酸枣漫山遍野都是,很容易找到,由于它身上有枣刺,采摘要格外小心,弄不好弄得满手枣刺,扎心的疼。防风和远志生长不挑环境,一般的山坡上很容易挖到,不需要技术含量。野生血参根(丹参)常见于山坡、草丛、林下、溪水旁,挖起来也比较容易。何首乌一般生长在温暖湿润的山地,长生在灌木丛、山坡下林地或沟边石隙间。正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说,有人形的何首乌根据传说会让人们变得像贵族,而他在小说中说的“人形何首乌”可以是某些奇形怪状的根状物,是漫长年月的自然形成。何首乌的藤蔓常常缠绕在小树枝、墙角等地方,所以寻找它很简单。而像一些荒郊野外的山坡、田间地头等地方,也是何首乌生长环境的常见情形。何首乌的根茎外表黑褐色,沉甸甸的,它们往往被包在泥土下面,使寻找和采挖变得更加困难。
记忆最为深刻的是,儿时我们常常上山捉蝎子,它也算是我们小孩子赚钱的一种手段。记得一个大胖蝎子是2毛钱,半大的那种是1毛,遇到那种蝎儿子我们都会放生,因为没人收这种,即使收也是免费给人家。我们山区农村,田地都是高低不平的梯田,地堰是用山里的石头垒砌成的,对于孩子来说,扒堰逮蝎比较容易。趁着大人不注意,到田间地头去捉蝎子,把人家辛辛苦苦用石头垒好的地边搞得乱七八糟,山里的地堰都是用石头分层压缝垒好几层,那么遇到我们这些“搞破坏”的孩子,地堰就认倒霉吧!一帮孩子把第一层的石头全部掀开,倘若没有发现蝎子的话,把第一层的石头扔到下面的地,开始倒腾第二层。事后不用多说,地里被我们搞过的主人都会骂爹骂娘骂祖宗的。
去山上捉蝎子没人管,相对比较自由。往往会相约几个同村的孩子拿上一个瓶子或者塑料袋子,还有一个用竹签子或者是筷子制作的“夹子”“镊子”,就可以去山上大展身手了。捉蝎子这个活儿也是看技术和运气的,同样一起去的几个小伙伴,有的人半天就可以捉一二十个,按照2毛一个算,那可是三四块钱呢!有的人则在山坡上跑半天,只能捉一半个或者一个也捉不到。
逮蝎是个体力活,跑东跑西,每个石头都要掀开看看底下有没有蝎子,捉得少的或者是捉不到的一定是比较懒,没有用尽全力去掀开遇到的各种石头。挑挑拣拣是捉不到蝎子的,因为你也不知道哪个石头下有蝎子。有时候也是靠一定运气,运气好了跑半天确实能赚不少一笔。我们一起的小伙伴隔一会就会隔着山吆喝着,问下对方:逮了几个了。如果对方比自己捉得多的话,就要抓紧努力了,也是有一种攀比心里吧。那时候我身单力薄,只会翻一些小的石头,往往一大早上也只能逮上五六个,那还是运气好的时候。现如今上山捉蝎子的孩子好像少了,即使有那么几个,也都采用了高科技。貌似现在都是晚上去捉蝎子,有一种紫光的手电筒,一射就可以知道哪里有蝎子。好久没有那种漫山遍野逮蝎子的快活感觉了,好想找寻那种感觉,于是我便在拼多多平台上网购了一套逮蝎工具,现代化工具有了,但到现在也没有安排一次逮蝎活动。
如今农村已全面脱贫,乡村振兴的号角已吹响,山区农村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繁荣富饶、生态优美、社会和谐的乡村景象。靠挖药材度日的年代已经成为历史,小时候挖药材、逮蝎子的情景,已经进了村史馆,成了现在孩子们了解山区发展史的素材。许多村都将规模化种植中药材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支柱产业,全面推广。回乡的路上,你可以看到的一大批特色中药材种植村鳞次栉比地涌现。山区一村一品,根据土壤和中药材生长习性,选择不同的品种,丹参种植村、冬凌草种植村、金丝皇菊种植村、红果种植村等,林林总总。他们通过“村集体+基地+农户”的模式,推行“入股分红、劳动务工、土地流转”等模式,把农户联结在产业链上,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一个个特色农业产业项目蓬勃发展,一个个乡村振兴新景不断涌现。每一次驻足,都会留下一通感叹。
重回家乡,小时一起逮蝎子的玩伴,已经是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总经理,走进他的农庄,俨然进入一个特色景区。“中药材生态采摘、中药养生美食、中药材种植体验”等特色旅游项目已经建成,一到周末和节假日方圆百里的游人纷至沓来,网红主播纷纷打卡。目前儿时玩伴正在筹建中药材电商孵化工作室,山里特色中药材将通过电商平台飘洋过海。
中药材在农村发展的现实正在颠覆我的认知,原有的记忆也逐渐走向模糊,农村发展的路子越发清晰,广大农村正迈步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
作者简介:原维法,济源经开区干部,文学爱好者,勤于读书,偶有文章见于媒体。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