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平川溪环村,十六祠堂一百塘,气候温润宜种植,渔米之乡是吾村。”诗中描述的美丽富饶之地,正是创乡于南宋绍兴年间的古村落——浮洋镇仙庭村,俗称沙埕。尽管已历经八百余年的岁月涤荡,但仙庭村内至今仍保留有不少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祠堂庙宇和府第书斋,古韵悠长,耐人寻味。

置身仙庭古村,彷佛走进了一座“没有天花板的古村落博物馆”,潺潺的护寨河、古老的寨门楼、斑驳的寨墙残壁、盘根错节的百年古树……目光所及之处无不印证着仙庭村的繁荣历史,展示着这座明清古寨的拙朴之美。

村民:清康熙年间,潮州刘进忠叛乱,社会动荡,盗贼蜂起,为防盗防匪,经仙庭有识贤士商议,决定建环村寨墙,设东、南、西、北四个寨门,其中三个是圆形,一个是方型,因为古代只有府城以上才能设为圆型。古寨全长2000米,墙厚30公分,高5米,并设炮楼五座,互相联防,寨墙依水而建,绝壁天悬,高不可攀。

如今,仙庭古寨大部分寨墙已经坍塌、或被人为拆除,但四个寨门楼依旧保存完好,自仙庭东门入,眼前这座雕梁画栋的建筑便是侍御宗祠,作为村中十几座方氏祠堂中最早兴建、辈分最高的祠堂,侍御宗祠在2021年进行翻新重修,现已成为村民们日常休闲娱乐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

村民:侍御宗祠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年间重修,民国年间和2021年再重修,为三进式祠堂。首进有凹肚门楼和前厅,保存有明代石鼓和梁架;二进为中厅,保存有清乾隆年间重修的梁架与木雕;三进的祠堂是祭祀先祖的大厅,保存的是民国重修的梁架。在一个祠堂里保存有明万历、清乾隆、民国三个时期留下的实物,相当难得,是一处必须好好保护的潮汕乡土建筑。

村民:我们仙庭的祠堂现在都修复得非常好看,没什么事的话,我们几个人就会聚在一起演奏潮乐,这就叫做老有所乐。过去的祠堂是非常破旧的,桁长蛀虫,屋顶崩塌,然后大家就集资把这个祠堂进行翻新,现在非常好看,踏进门感觉很清心。

作为传统的潮汕古村落,宗族文化在仙庭村传承数百年,村中祠堂星罗棋布,除了侍御宗祠,还有因序公祠、先鼎公祠、文质公祠等15座大小祠堂和数十处古民宅,这些古祠古建风格多样,各具特点,共同构成了仙庭村内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

村民:仙庭村河道密布,良田沃壤,历史上富甲一方,至今村中保留着不少明、清和民国时代的豪宅府第和祠堂,有祠堂16 座,民居100多座,建筑格局有下山虎、四点金、单背剑、双背剑、百鸟朝阳、驷马拖车等,潮汕各种传统装饰应用于其中。另外还有古驿道、古榕树、古井、古街巷、古桥等分布在古村各个角落。

古村落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历史建筑和文物,还源于村中人代代相传的传统技艺,而说到仙庭村,就不得不提及方潮盛铜锣这一省级非遗项目。清咸丰年间,仙庭村民方明治到福建连城学习铜锣制作,回乡后便创办了方潮盛铜锣作坊,由此带动仙庭铜锣产业日益兴旺,时至今日,仙庭村仍有手工艺人坚守着这门特色工艺。

培平铜锣厂负责人 方培平:制作铜锣是祖传手艺,传到现在好几代人了,我从19岁做到现在,现在两个儿子也在做,要传承下去。铜锣要从铸铜开始,铸一块块的胚,然后要锤打,锤的话要淬很多次火,因为铜锣是要热锻,不能冷锻,稍微黑一点、不够软的话,就很脆,一锤就裂。制作铜锣要千锤百炼,可能还不止,至少得万锤。现在有销往美国、东南亚一带都有,越南也有,总之非常多,简单来说就是“凡是有潮州人的地方就有铜锣”。

古建筑古朴静美、非遗文化底蕴深厚……它们都记录着仙庭村风霜雨雪中的岁月变迁和袅袅炊烟里的风土人情。近年来,我区将传统文物的宣传保护工作提上日程,辖区内的古村落也逐渐受到世人关注,就在上月,浮洋镇仙庭村入选第八批广东省古村落名单。

浮洋镇仙庭村党委副书记 方锐深:仙庭村古村落下一步工作计划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把古村落保护好,对古村落加强管理巡查监管力度,避免文物受到破坏;第二方面是把古村落打造好,通过政府的专项资金,利用社会各界资源,对古村落进行“以旧修旧”方案给予修复,把仙庭村打造成绿美乡村、休闲文旅乡村,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原创文章,版权归潮安融媒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潮安区融媒体中心

记 者:陈晓婉 肖兆业

本期编辑:黄雪绒

执行编辑:王 晓丹

编 审:刘俊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