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说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那么,政治无疑是国人的信仰,而国际政治,则是被高谈阔论最多的分支。关于很多人对国际政治的认知,网上有个段子说得好:

下限是左邻右舍的鸡零狗碎、上限是《三国演义》中的三国争霸,平均值则是“黑暗森林式国际政治想象”——要么“是我们的一盘大棋”、要么“他们迟早玩完”。

中国哲学家邓晓芒也说:

“我见过不少民间的谋略家或军事家,个个高卧隆中,放言高论,无非是战国七雄,天下三分,都是些厉害角色。但从他们嘴里听不到公平和正义,听不到人道和权利,也听不到价值和文明。所有的只是“赢”的技术和“霸”的良策;也听不到人间的疾苦和现实的纠结,所有的只是沉溺于章回小说中的自我陶醉。”

无论江湖段子,还是哲学家的洞察,国人对国际政治的认知,都停留在“丛林法则”,而非政治科学。之所以如此,离不开两大原因:

清末以来的百年屈辱史,使中国由传统的天下朝贡体系,被迫转入现代国际政治体系。这个转型太快太猛,再加上期间又被意识形态裹挟,国际政治便几乎和丛林法则画上等号,“弱国无外交”成了国际政治领域的“金科玉律”

国际政治之所以成为“人人可谈,又人人乱谈”的重灾区,原因除了认知上存在天花板,更在于很多人从未意识到,国际政治不是侃大山,而是首先需要学习的一门学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有人类文明以来就有国际政治,但它作为一门真正专业的学科,不过百年的历史。以仅有百年的理论解释千年的历史,自然有所吃力;

很多人理解国际政治,即便有理论视角,但思维方式也多来自《孙子兵法》《战国策》《三国志》等传统历史经典,这样的学问与思维(七雄争霸、三分天下等)虽然普适于帝制时期,但往往很难接轨现代文明——现代文明视野下,国际政治的主题是互动合作而非丛林竞争

另外,就算愿意钻研并深入思考“国际政治”的读者,还必须面临另一个严峻的现实:国际政治的诸多理论、范式、方法都来自米尔斯海默、肯尼思·华尔兹等外国学者,不但理论门槛极高,案例也“不太接地气”、更缺少“中国特有的问题意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作为一个有责任的大国,如何与他国、特别是世界上的文明大国交往,已成为首要课题。在纷繁杂复的国际关系中,要想真正实现“和平崛起”与“现代化转型”,必须要对国际政治有着深刻的洞察与理解。

要由浅入深、三个步骤与层次来理解“国际政治学”:

第一步:明晰国际政治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国际政治是什么?理解国际政治主要有哪些理论范式与视角?这些国际政治最基本的话题与概念,要理解国际关系的几种主要理论范式,包括自由主义、现实主义、建构主义等,在个人、国家和国际体系三个层次上提供了理解世界政治事务的分析工具,是我们踏入“国际政治”领域的一套权威“教科书”。

●第二步:理论与历史相结合,用理论剖析历史与当下。

纵向包揽历史,横向贯穿全球,东欧、中东、南亚、东亚等主要国家与地区的冲突案例,建立起了一个思考国际关系的认知框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步:一种“综观”的新视角理解国际政治——以“演化论”“系统论”综观国际政治理论与历史,看到国际政治中的变与不变。

在国际政治领域,有3种理论范式一直争议不断:康德的自由主义、米尔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杰维斯的防御性现实主义。

第一是进攻性现实主义如何从伊甸园的状态演化而来;第二是霍布斯式的世界在1648至1945年间,如何转变为一个更加和平的、防御性现实主义的世界;第三是1945年之后,各个国家和地区又是如何变得更加规则化且更加和平的。

这三次历史性的体系脉络,是对“理论”与“历史”的再总结(再理论化),这一体系宏大且解释力十足,被学者斯特林·福克评价为:“应该成为国际关系理论建构的基础。”

国际政治在全球化时代已然成为一门显学,科学地掌握这门学问,也是我们国人热衷谈历史、谈政治的一次层级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