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大门,一排排书架映入眼帘,数千本书籍按类别在书脊上贴着不同颜色的标签,静待读者开启一段知识之旅。

这里是位于河北区靖江东里小区东侧的时代书吧。“它的‘前世’其实是个旧车棚。”靖江东里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崔扬指着书吧的“城市记忆”展墙介绍说。原来,附近的社区食堂也是由闲置老旧车棚改造而来,社区“洼地”得以旧貌换新颜,是城市更新的成果,从精神、物质两个层面提升了群众的生活品质。

老旧车棚改造前,征求居民意见的结果显示,吃饭和阅读是主要诉求。“书吧和食堂很难取舍,既然大家两个都想要,那就都满足。”在崔扬看来,最大限度满足群众需求就是城市更新的意义所在。

城市的核心是人。牢牢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在城市更新中不只看到高楼大厦、钢筋水泥,更看到鲜活个体背后的人文关怀,就能搞清楚哪里需要更新、怎样去更新。比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涉及人口多、情况复杂,如果由施工方或管理者“拍脑门”做决定,很可能吃力不讨好,耗费人力物力去改,居民们却不买账。特别是在人口密集、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试错成本相对较高,更容不得反复拆建。城市更新重在提升群众生产生活的便利度和舒适感,体现的是一座城市的温度和人情味,只要能充分满足群众需求,即便只是加装楼梯扶手、辟出一小块绿地,同样能在方寸间写好民生这篇大文章。

城市更新,更新的不只是环境,也是生活品质。对高品质生活而言,物质的丰富与精神的丰满缺一不可。旧车棚变身休闲书吧、老厂房融入文化街区,升级硬件设施只是表象,涵养人文底蕴,营造文化氛围才是根本。这些“软环境”的提升,让群众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也延续了一座城市的文脉,给人们留下了一段段难以割舍的乡愁。顺应群众需求开展更新,最终把握住的是时代脉搏、发展大势,是对城市从肌理到精神的全面更新。

城市更新,看见“城”也要看见“人”。抓住城市中人的需求,更新就不会只停留在对表层的修修补补,而是进入到一座城市的灵魂深处。(杨建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