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多微信群里

都在奔走相告同一件事:

微博可以看访客记录了!!!

这句话往聊天框一放

对面紧跟着的回复

不是一连串啊和感叹号

就是膝跳反射般的脏话输出

还有顾不上回复

火速注销微博“毁尸灭迹”的

全网社交羞耻症,一触即发!

在你的微博主页,前任的现任和现任的前任、离职的前同事、闹掰的旧友、关系微妙的同学,每一个都可能偷偷来访,轻轻地在屏幕左边滑动,远离手误点赞的危险区域。

现在,微博非会员也能看主页访客,但要开通SVIP后才能删除访问记录or关闭访客功能这不变着法让大家充钱吗?

微博SVIP可选择关闭访客功能

为啥要开放这个功能?微博CEO(@来去之间)在评论区回答说,这是社交会员的增长互粉的需求。

微博你没有心,有没有想过大家偷偷访问却不互粉的原因呢?

不少热锅上的蚂蚁紧急发布在访客记录里被活捉后的免责声明

头像蛮好看想保存;手机接触不良总是误点;随机冲浪没有针对性。

如果觉得冒犯请拉黑;我甚至可能暗恋你;没错我就是喜欢在网上犯点贱。

如果偷看前任微博被发现,就说自己玩真心话大冒险输了,被罚朗读前任微博,顺便吐槽一下前任的各种咯噔文学和小学生文笔。

《Ta昨日频繁访问你》《Ta昨日多次访问你》,微博留给人最后的隐私正在瓦解。

很多人微博的访问记录,简直就是迷惑行为大赏:除了密切关注前任,还要时不时点进前任的现任微博看看,有时候甚至种草了对方的护肤、穿搭和爱豆。

在sj食物链中,前任、现任、你,早就构成了封闭的生态自循环。女朋友喜欢什么色号的口红,前女友可能比你清楚;想知道前女友的新男友什么样,不如翻翻现女友浏览记录。(注:危险行为,不建议真的尝试)

当越来越多惊天大瓜从明星的私人社交账号被曝光,普通人的网络空间也逐渐变成情绪垃圾场和秘密收藏夹。

只翻一个人的朋友圈,你根本就不知道Ta是一个怎样的人。

对每天“微信装死,微博蹦迪”的年轻人而言,逃避现实、放飞自我的各种社交账号被人发现,简直宛如被抽中去年会表演节目般的公开处刑。

然而,就算你千方百计不在网上透露个人讯息,想逃过大数据的狙击也不是一件易事。

为了推动用户增长、提升用户粘性和活跃度,抖音、小红书等软件总是不厌其烦地推荐“你可能认识的人”。

抖音“添加朋友”页面

小红书“发现好友”页面

本来是休闲时刷刷短视频发发自拍,这些包含有行为习惯和私人爱好的数据,却被平台推送给了算法摸出的隐藏社交圈,这让人有一种在亲朋好友面前裸奔的感觉。

在算法的世界里,不想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想消失的人也不能消失!

只要你们曾经有过关系,无论是什么关系,他总会在社交平台等着你:现男友的前女友、前男友的前妻、小学同学的大学同学的初中同学的小三……走过必留痕迹,算法总能顺藤摸瓜,挖掘出你都不曾意识到的啼笑皆非的复杂关系。

至少目前为止,人工智能还无法取代人类,谢谢这些功能让我们再一次领悟到人类关系的奇妙和机器分析的局限。

怎么才能关闭平台推荐,减少曝光在潜在好友面前的可能?

其实,平台也提供了关闭推荐的选项,只是一般都隐藏得比较深——

抖音的个人主页,关闭推荐可以依次点击:添加朋友-右上角设置图标-找到我的方式-关闭“把我推荐给可能认识的人”

抖音“添加朋友”页面

小红书的隐私设置中,也可以选择“不把我推荐给可能认识的人”。

小红书隐私设置页面

当用户只想静静地网上冲浪时,一些App自作主张的推荐,无疑是缺乏边界感的表现,只会侵扰用户的隐私和安宁,引发大家的反感。

你一定在不同的微信群里

看见过一样的头像和ID

你一定在朋友圈惊叹过

这两人咋个也认识?

也一定在太古里/万象城遇到过

你以为这辈子都不可能再见的人

图源:《前任3:再见前任》

不管大成都区域扩展到啥子范围

成都地铁一路向南又蜿蜒到了哪个湖边

每个在成都的人都一定发出过这句感叹

“成都真的太太太太太小了!”

六度关系理论说

最多通过6个中间人

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没有什么是互联网记不住的

只要足够耐心和细心

就能顺藤摸瓜挖出任何你想了解的人

Anyway

希望大家时刻牢记下面的8字箴言

就不会轻易翻车

你在互联网上发掘过

什么意想不到的人际关系?

快去留言区有没有熟人

看看有多少熟人「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