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9年(蜀汉建兴7年)秋天,曹魏大司马曹真建议魏明帝曹睿:对西蜀在军事上不能一味采取被动防御态势,要采取主动攻势,出军数路伐蜀。魏明帝采纳其策,命曹真率军出斜谷向南进军,大将张郃率军经子午谷南下 ,大将军司马懿统兵自西城向西推进, 魏军分三路大举攻蜀,声势浩大。

彼时曹魏内部有部分大臣反对出兵进攻蜀汉,反对派以陈群、华歆为首。他们认为蜀道艰难,军粮及作战物资很难转运,后勤无法保障军队作战就难以持续,取胜不易,如今最当务之急的是应该稳定内部,与民生息,安抚百姓,“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为后事《三国志·魏书·陈群、华歆传》” ,对咄咄逼人的西蜀继续采取守势,静待局势发生有利于己的变化。

恰在此时, 进攻蜀汉的曹魏大军,遇到天降大雨几十日不歇的糟糕天气,栈道被冲毁,山道泥泞难行,进军变得异常艰难。当年9月间,魏明帝曹睿下令曹真、司马懿撤军而还。

魏军大举进攻汉中却无功而返,而主动迎击的蜀军却有收获。原来,诸葛亮得知魏军兵分三路,大举南下准备攻汉中,为了牵制魏军进攻,他一面积极布置防御,一面派大将魏延、吴懿率军进入陇右。魏延进抵陇右后,联络当地羌人势力,与曹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大战于阳溪(今甘肃武山西南),大破之,获得了全胜。《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魏杨传》记载:

“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谿(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

对于阳溪大捷,《三国志·后主传》、《华阳国志》均有记载。史料对于阳溪战役的描述非常简洁,但战事规模一定不小,魏延取得的战绩一定很辉煌,否则史家陈寿也不会用“大破”二字来形容。综合史料,魏延麾下最多只有一万兵马,加上吴懿部,撑死也就是一万数千人;而郭淮、费瑶均是曹魏名将,深受曹真信任,均有丰富的作战经验, 至少节制凉州地区的数万曹魏军队(一说两万多,一说十万),从兵力上说,郭淮远强于魏延。

战役的过程史料并未描述,但魏延以弱胜强,重创郭淮、费瑶所率的魏军是一定的,即史料中所记“延大破淮等”。用“大破”来形容战果,至少歼敌数千、破万才会如此描述。从战后魏延所得的封赏来看,这绝对是一次大胜,也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时刻。魏延因阳溪大捷而被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钺、南郑侯,可见这场战役取得了多么大的战果与多么辉煌的战绩,魏延甚至比刘备势力第一大将关羽的官职还要高一些,足见他受重用程度与能力是紧扣的。

魏延虽为降将,但对蜀汉以及刘备忠心耿耿,是坚定的“伐魏派”,在夺益州,守汉中,北伐等大战事(阳溪之战、兴势山之战、斩杀曹魏名将王双、坚守汉中十余年、子午谷奇谋等等)中战功赫赫。他不仅勇而且善谋,是蜀汉后期首屈一指的高级军事将领,其功勋绝不逊于关张赵马黄诸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