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增效减副”优势再获大样本荟萃分析验证

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居全球首位,但已接受治疗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达标率仅为50.1%[1]。已有证据显示,采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降糖药物早期联合治疗,可以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 (T2DM) 患者的HbA1c水平,提高血糖达标率,并获得更持久的血糖控制[1]。

那么,在诸多不同作用机制的降糖药中,我们该如何选择呢?近期,发表于Endocrine的一项荟萃分析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超越降糖,新型降糖药实现多维获益

这篇荟萃分析[2]检索了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ClinicalTrials.gov网站2023年8月15日以来的研究文献,最终从1044篇文献中挑选出13项符合条件的研究。研究共纳入7773名T2DM患者,所包含的治疗方案有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甘精胰岛素、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其中,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组有3974名参与者,对照组有3799名参与者。

干预的持续时间在26周到104周之间。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组和对照组的平均体重在70.7至95.6kg之间,平均体重指数 (BMI) 在26.1-33.6kg/m2之间。纳入分析的研究中位持续时间为26周。

结果显示:

  • HbA1c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HbA1c水平显著降低 (MD-0.63%,p=0.00001) ;HbA1c<7%的患者百分比、HbA1c<6.5%的患者百分比显著更高 (p均<0.00001) 。

  • 体重变化: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和对照组之间的体重变化没有显著差异 (MD−0.69 kg,p=0.035) 。

  • 复合达标: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治疗组HbA1c<7.0%+无体重增加+无严重或确证的低血糖发作的百分比、HbA1c<6.5%+无体重增加+无严重或确证的低血糖发作的百分比均显著增加 (p=0.001;p=0.0001) 。

  • 血糖变化: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组在空腹血糖 (FPG) 、自我血糖监测 (SMPG) 的下降程度均优于对照组 (MD−0.91 mmol/L,p=0.0006;MD−0.84 mmol/L,p<0.00001) 。

  • 血压变化: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组收缩压水平降低 (MD−1.61 mmHg,p=0.03) ,舒张压变化与对照组相似 (MD 0.28 mmHg,p=0.29) 。

  • 胰岛素用量:8项研究 (n=4406) 提供了每日胰岛素总剂量。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组的患者每日胰岛素总剂量低于对照组 (MD−11.78 U,p<0.00001) 。

  • 安全性: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的严重或确证的症状性低血糖、夜间严重或确证的症状性血糖、不良事件 (AE) 和严重不良事件 (SAE) 与对照组没有差异。

总之,本研究提示,在T2DM患者中,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改善了血糖控制,同时平衡了低血糖风险和胃肠道副作用。

寻根溯源,探寻“一举多得”的奥秘所在

如此惊艳的数据背后,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呢?

据悉,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是全球首个上市的基础胰岛素与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GLP-1RA) 的联合制剂,包含德谷胰岛素和利拉鲁肽[3]。

我们知道,基础胰岛素能抑制肝脏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而减少肝糖输出,增加骨骼肌的葡萄糖摄取,有效控制空腹血糖[4]。德谷胰岛素作为基础胰岛素的代表药物,具有独特的分子结构及作用机制,作用时间延长、平稳提供胰岛素、血糖变异性和低血糖风险低、安全性好、给药灵活[5-8]。

胰高糖素样肽-1 (GLP-1) 是肠道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可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并且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促进葡萄糖的代谢[9]。利拉鲁肽是全球第一款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与天然GLP-1有97%同源性,保留了GLP-1的各种生理作用和治疗优势,半衰期12~14h,每日1次给药就能起到良好的降糖作用[10];同时,利拉鲁肽可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降低低血糖风险、改善肥胖患者体质量和收缩压等心血管危险因素[11-12]。

图1 胰岛素与GLP-1RA在不同器官/组织发挥降糖作用

所以,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以“机制互补”的方式 (图1) ,在强效降糖的同时,兼具低血糖风险低和体质量获益的优势[13],实现糖尿病血糖管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14]。

回归现实,勇于创新,向更高目标迈进

众所周知,血糖控制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目标,然而,T2DM的管理,仅仅盯着“血糖”,远远不够。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一些降糖治疗方案可能导致患者的体重增加,比如UKPDS研究随访12年发现,胰岛素治疗患者体重增加多达约8kg[15]。而体重增加会显著增加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心血管疾病风险[16-17]。再加之T2DM患者常伴有超重和肥胖,治疗导致的体重增加无疑使患者体重管理难上加难。

另一方面,在T2DM降糖治疗中,低血糖风险不容小觑。UKPDS研究观察6年发现大部分降糖药物均存在低血糖风险,尤其是磺脲类口服药物和胰岛素[18]。而低血糖事件可显著增加心血管死亡风险[19],增加脑组织、视网膜等诸多严重不良事件风险[20]。

所以近年来,对于T2DM的管理,越来越重视“复合达标”,也就是不仅要实现血糖达标,更要实现无体重增加、无低血糖基础上的血糖达标。这一荟萃分析汇总了最新的文献,纳入了大量的患者人群,再次证实了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在复合达标方面的优势,创新机制带来了“增效减副”的多重获益,这不仅增加了临床使用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的信心,也为未来T2DM高质量管理方案选择提供了方向。

结语

一直以来,科学家对于T2DM的探索从未停止。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是一次新的尝试,也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将助力T2DM在高质量达标之路笃行致远。

参考文献

[1]《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临床应用专家指导建议》编写组. 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临床应用专家指导建议[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3):209-215.

[2]Liu Y, Li X, Zheng Y, et al. IDegLira for type 2 diabet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Endocrine, 2023: 1-11.

[3]高天舒.德谷胰岛素与利拉鲁肽复方制剂IDegLira在2型糖尿病综合管理中的优势[J].药品评价,2021,18(16):961-964.DOI:10.19939/j.cnki.1672-2809.2021.16.01.

[4]冉兴无,母义明,朱大龙,等 . 成人 2 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2020版)[J]. 中国糖尿病杂志,2020,28(10):721-728.

[5]Jonassen I,Havelund S,Hoeg-Jensen T,et al. Design of the novel protraction mechanism of insulin degludec,an ultralong-acting basal insulin[J]. Pharm Res,2012,29(8):2104-2114.

[6]Heise T,Nosek L,Bøttcher SG,et al. Ultra-long-acting insulin degludec has a flat and stable glucose-lowering effect in type 2 diabetes[J]. Diabetes Obes Metab,2012,14(10):944-950.

[7]Cheng AYY,Patel DK,Reid TS,et al. Differentiating basal insulin preparations:understanding how they work explains why they are different[J]. Adv Ther,2019,36(5):1018-1030.

[8]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神经病变学组 . 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常见问题指导建议——三十三问[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0, 12(5):289-296

[9]陆菊明 . 基于胰高血糖素样肽 1 降糖药物的临床应用共识[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1):14-20.

[10]Russell-Jones D. Molecular,pharmacological and clinical aspects of liraglutide,a once-daily human GLP-1 analogue[J]. Mol Cell Endocrinol,2009,297(1-2):137-140.

[11]Kendall DM,Cuddihy RM,Bergenstal RM.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incretin-based therapy:therapeutic potential,patient selection and clinical use[J]. Am J Med,2009,122(Suppl 6):S37-S50.

[12]Arnold SE,Arvanitakis Z,Macauley-Rambach SL,et al. Brain insulin resistance in type 2 diabetes and Alzheimer disease:concepts and conundrums [J]. Nat Rev Neurol,2018,14 (3):168-181.

[1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 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年版)[J].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41(5):482-548.

[14]Kumar A. Insulin Degludec/liraglutide:innovation-driven combination for advancement in diabetes therapy[J]. Expert Opin Biol Ther,2014,14(6):869-878.

[15]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UKPDS) Group. Lancet 1998:352:854–65;

[16]Bogers, et al. Arch Intern Med. 2007;167:1720–8

[17]Davis. Int J Obesity 2004;28(Suppl.2):S14–22

[18] Wright et al. J Diabetes Complicat 2006;20:395–401

[19]Eur Heart J. 2013 Oct;34(40):3137-44.

[20]Frier BM. International diabetes monitor 2009;21:210-18,

专家简介

杨历新

  • 主任医师

  • 青海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硕士生导师

  • 青海省自然与工程学学科带头人

  • 青海省昆仑英才,领军人才

  • 中华医学会青海省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

  • 中华医学会青海省骨质疏松与骨矿盐学会主任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青海省甲状腺分会副主任委员

  • 获青海省科技进步奖2项,发表核心及SCI论文50余篇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