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凤一龙

地灵人杰

寻城

凤凰山

屏凤山(平凤山

朴地凤

凤仪书院

何威凤

青龙山

寻城

明代它有“凤献朝阳”之美誉

到了清代作为老安顺城外的八景之一

并作为八景之首

有着“东皋晴眺”的美名

如今小商品市场往黔中大厦方向

原来可是有座与凤之名相关的小山

而从西水关往大梨树

再到今天市西路

也有座像凤凰的山

你知道安顺狮子林在哪里吗?

凤仪书院就坐落于此

作为“人杰之凤”他别号“七癖”

安顺历史上一位奇人

从前这座山上有座庙

如今“青龙山炒饭”

却成为安顺人津津乐道的美食

今日份“寻城记”

我们一起寻找安顺的“五凤一龙”

凤凰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航 摄

明朝万历年间

《贵州通志》所说的“凤献朝阳”

指的就是安顺凤凰山

到了清朝

《安顺府志》里记载的老安顺城外八景

其中“外八景”“头牌”

说的就是“东皋晴眺”凤凰山

据说凤凰山的形状像一只凤凰

主体是凤背、两侧的坡为凤翅

它的脖子向下一直到南水关才昂首挺胸

东林寺的正殿刚好压在凤头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两图@李航 摄

而老以前凤凰山的南面还有一口泉水

所以现在旁边的路才叫“龙泉路”

如今凤凰山周围都是在建楼盘

所以未能拍到全貌

屏凤山

屏凤山也叫“平凤山”

现在已不复存在

以前小商品市场

往黔中大厦方向走

途中会经过一座小山

这座山就是“屏凤山”

它与如今的安运司也相邻

朴地凤

朴地凤如今也不在了

它在的位置就是从西水关

到大梨树再到市西路的这片区域

因为外形也像一只朴地的凤凰

所以才叫“朴地凤”

凤仪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寻城

凤仪书院于1841年修建

作为老安顺城内的八景之一

有着“文苑秋阴”的美誉

并且凤仪书院

是清末安顺三大书院的“头牌”

其名字来源《尚书•益稷》中一段文字:

“箫韶九成,有凤来仪。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当时的凤仪书院所在位置叫“狮子林”

也就是“醒狮路”

因为那时住在这条路的人家

各家院子门口都立的有石狮子而得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航 摄

凤仪书院的“初建人”是当时的知府朱德璲

在清朝道光、同治年间

都属于科举时代安顺学子读书、讲习之所

直到“停科举、改书院、兴学堂”

1906年当时的安顺知府瞿鸿锡

将凤仪书院改设为“学堂”

开创了安顺近现代的教育先河

解放后编为“安顺市第二小学”

现在改名为安顺市凤仪小学”

何威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威凤画作《凤》

以上“四凤”为地灵

而剩下这“一凤”是人杰何威凤

以凤为名、以凤作诗、以凤为画

当时的他和北方的画家杨龙友

被当过同治和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

誉为“南凤北龙”

何威凤生于1853年别号“七癖”

清末安顺全国知名的诗书画大家

也是安顺历史上一位奇人

他小时候拜郭石农为师

长大后又获凤仪书院主讲周之冕的赏识

并将女儿许配给他

因为仕途不顺

晚年的何威凤定居在安顺

还经常和老师郭石农游走清泰庵、静乐庵

一起吃饭聊天品茗、吟诗作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静乐庵@蒋旭英 摄

因为何威凤特别喜欢吃洋芋

所以他的书斋叫“啖芋轩”

“七癖”说的就是他的爱好

琴、棋、书、画、诗、酒、花

《续修安顺府志》

还记载有《何威凤传》

青龙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龙山汪公庙@蒋旭英 摄

青龙山就在如今宋官巷的旁边

老以前这座山最出名的建筑

就是汪公庙

汪公庙是屯堡文化与江淮文化

一脉相承的重要标志

如今的青龙山和汪公庙

也不复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三图@李航 摄

现在每每提到“青龙山”

大家最先想起的便是“青龙山炒饭”

而青龙山这条小巷

也汇聚了安顺众多美食

今日“寻城记”到这里结束

我们下周再继续寻城

也欢迎大家提供“寻城素材”~

声明

编辑、排版、撰写@李航

以上未署名图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删除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