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殊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乳腺中心主任

北京市政协委员

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获得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一位女性突然被告知即将失去两个乳房,她随即下意识地选择从手术室中逃离。故事发生在当下,但乳腺癌带给女性的痛苦却漫长而沉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乳腺中心,也是中国最早的乳腺专科。从当地手术室逃离的这位女性名叫张兰,三天后,她出现在故事的主人公,王殊医生的门诊中。

她和王殊讲述了自己的遭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故事的起因,与普遍存在的乳腺结节相关。结节是癌吗?会癌变吗?多大需要处理?要不要切除?它会不会自己消失?这样的发问,王殊经常遇到。而张兰,本只想做一个切除结节的小手术,不想事情却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术中病理最先带来的是左侧结果——乳腺癌,HER2阳性。王殊告诉我们,乳腺癌分子分型主要根据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三个指标划分。张兰罹患的类型,生长更快,也更容易转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手术台上的张兰对这个刚刚出现的“敌人”还一无所知,她隐约感知到自己这次手术,可能不会顺利。很快,她又遭遇了另一重重击。第二份术中病理的结果让张兰和家人更加难以接受,右侧,竟然是另一种癌症类型——三阴性乳腺癌。

躺在手术台上的张兰大脑一片空白,她无法接受乳房即将被切除的现实,当下选择了逃离。然而事情总要面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见到张兰是在王殊的病房。我们都知道,著名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因家族遗传导致基因BRCA突变,在38岁事业巅峰时期主动预防性切除了双乳和卵巢。而张兰,竟然也拿到了这个“人生剧本”,这就意味着,除乳腺癌外,她还可能会遭遇卵巢癌。是的,她又得知了一个坏消息。

王殊查房时最爱问两句话,这是她多年来的习惯。一句是,如果能保乳,你希望保留吗?另一句是,如果不能保乳,你希望重建吗?同样身为女性,她更懂得患者选择先保命的无奈,在此之外,希望能给她们更多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次住院,张兰和丈夫用出差当借口,瞒着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然而他们清楚,这样的谎言无法持续太久,张兰希望手术后能迅速恢复正常,起码要看起来正常。而对于BRCA基因突变的患者,全切已是必然。

最终,王殊想到一个最佳方案。用腔镜手术,通过小切口切除并取出乳腺肿瘤组织,同时用硅胶假体完成填充重建。这就相当于在包子的外侧缘开一个小口,将包子馅掏空,再从小孔中重新填进馅料,保持包子的外观完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手术日,依旧是对医者体力和耐力的极限挑战。和常规全切手术相比,腔镜下的操作更为复杂,更耗时间。张兰的手术被安排在第四台,也是当天的最后一台。

在手术正式开始前,王殊要先确认一件事。她在张兰的肿瘤位置,注射了一种名为吲哚菁绿的液体。这是一种具有荧光显像作用的示踪剂,经过不同波段的近红外线激发能够产生荧光。在肿瘤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一个位置至关重要,它是原发肿瘤淋巴结转移所必经的第一批淋巴结,被称为前哨淋巴结。示踪剂会流经淋巴系统,让医生清晰看到示踪剂从肿瘤部位到达了哪些淋巴结,这是医生判断切除范围的决策依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0多年来,从扩大切除到保乳手术,从腋窝淋巴结清扫到前哨淋巴结活检,外科医生一直在手术降阶之路上苦苦思索。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是外科领域微创评估的重要技术。21世纪初,这项技术在国外就被广泛应用,有效地帮助患者判断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如果前哨淋巴结转移了,就意味着后续再转移的可能性较大,患者做腋窝淋巴结清扫的获益就更大。反之,就没有必要做腋窝淋巴结清扫,从而避免清扫带来的淋巴水肿、关节活动受限等并发症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国内没有可用的示踪剂。示踪剂的金标准——“核素+染料”,在国内一直得不到推广。王殊决定主动出击,找出一套适于推广的“中国方案”。从2009年开始,王殊带领团队尝试过各种荧光物质,最终找到了在眼科临床应用成熟的吲哚菁绿,开始了运用吲哚菁绿作为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示踪剂的研究。从2011年正式注册研究,到2021年应用荧光示踪技术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长期随访结果发布,10年时间证明,大部分早期患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腋窝清扫,不再承受因此产生的淋巴水肿和活动障碍等并发症折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刻,张兰成为这项技术的受益者,她的腋窝得以保留。腔镜下,将双侧乳腺组织从胸部掏空,王殊用了4个小时,接下来,事先准备好的假体被填充进缺口。重建乳房,不仅是对完整身体的修复,更是对女性心灵的巨大抚慰。

离开医院时,已是深夜十一点,医院大门外,王殊的丈夫像往常一样接她下班回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近王殊,我们也接触到在她身后默默付出的家人。一家人呵护着这位外科医生的双手,小心翼翼避免生活中可能造成的伤害。而王殊,从一个喜欢写文章的小小少女,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曾变化的仍是那清澈的眼神、丰盈的内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谈到二十七年如一日地打拼,王殊这样形容“前两天他们给我安排了一个题目,让我讲一下职业倦怠感。我说,我不会有职业倦怠感,因为还有很多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去创新。哪怕我将来不当医生我还可以写小说。有时候你会看到白发苍苍的妈妈带着近50岁的女儿看病,照顾得无微不至。母亲哪怕到了90岁,心中还是全心全意的只想着她的孩子。我们还会看到丈夫对妻子那种最真挚的感情。其实人来这一世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疾病算什么?只不过就是人生当中的一个经历。遇到逆境依旧做当时最好的自己,人世间最宝贵的心境不过如是。”

BRTV医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戳在看的你,一直都那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