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焦作日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12月8日《焦作晚报》B06版

文化专干刘海玲

认识刘海玲是在一次采风活动中。

那天,马村区文联组织所属几大文艺家协会去马村区武王街道北孔庄村采风,各协会去了不少人。因为名气太大,北孔庄村文化合作社是此行我最为关注的一个点。北孔庄村是孔子问礼双圣地,已经让人心驰神往,而北孔庄村文化合作社又是我市成立的第一家文化合作社,且承办了2023年全国“村晚”,自然格外引人关注。在文化合作社大院,接待我们并负责讲解的是北孔庄村文化专干刘海玲。

海玲中等个子,体形匀称,穿着得体的春装,脖子上系了一条精致的围巾,正是这条围巾衬托出了她的讲究和时尚。她留着干练的短发,一说话一双清澈的大眼睛里装满了自信。当时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空气里弥漫着一股花香,我们一行人在海玲的引导下,从古筝室出来,来到了文化合作社大院南边的廊下,几个孩童正在吟唱《诗经》。等孩子们唱完,她招呼孩子们来到我们身边,孩子们很快围了过来。可以看出,孩子们跟她很熟,一对一答间,透露出孩子们对《诗经》的熟稔和喜爱。我想一个农村文化合作社请专门的老师教学龄前儿童唱《诗经》,这种传承传统文化的做法相当超前。

海玲对北孔庄村文化合作社的情况介绍如数家珍,北孔庄村文化合作社大院和海玲都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以后的一次次交往中,我们共同话题很多,有几次都是站在村里街道旁聊天,聊着聊着,天黑了,我们忘记了回家;或是站在冷风中,突然间谁的电话响了,我们才知道该回家了。

海玲是一个“70后”,属于说话、办事、行动干净利落的一个人。她的口头禅是:“我从来不去改变任何一个人,但我会让他因为我而改变。”

在我的眼里,海玲就是一个开心果。爱说爱笑的她无论走到哪里,哪里都会变得温暖祥和。她的笑声很有感染力,村子里上至耄耋老人,下至懵懂孩童,她都熟悉,她能用合适的语言跟他们拉家常。

海玲的娘家离得不远,就在马村区待王街道待王村。她姐妹4个,她排行老二。4个女孩,家里没有男孩,上了年纪的父母成了海玲最大的牵挂。

海玲的小家,是温暖的,她的爱人兄弟姐妹7个,4个男孩、3个女孩,她的爱人在4个男孩中排行最小。今年81岁的婆婆和海玲一家一起生活,婆婆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待她,每天会问她吃什么饭,亲自下厨做她爱吃的。海玲的首饰,是她的心爱之物,她开玩笑说:“我把一家人的爱都带在了身上。”

是的,海玲是一个被爱包裹的女人。

爱美是一个人的天性,更是一个人热爱生活的标志。海玲的首饰是家人送的,亲情无所谓贵贱,是爱和温暖。她的爱人送给她一块有纪念意义的手表,女儿送她一枚戒指,女婿送她一个手镯,儿子送她一条项链,是一分心意,是爱的表达,是远方的女儿、女婿和尚在军营的儿子的牵挂和思念。海玲把它们戴在身上,是把家人的爱和温暖时刻带在身边。

起初,海玲是北孔庄村村民小组长,后来到了村委会,2015年开始主抓北孔庄村的文化工作。

文化是一个村庄的底色,是培根铸魂的工程,乡村振兴,一定有文化的振兴,乡村失去文化,就像人失去了思想和灵魂。作为文化专干的海玲深知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她也很看重这项工作。

海玲说,文化工作是一项让人开心的事业,涉及方方面面,可以凝聚人心,提振精气神,引领社会风气。因此,她总是努力干着自己的工作,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海玲的工作卡片上写着她的座右铭:处世以谦让为贵,做人以诚信为本。她用谦让和真诚影响着身边的人。

由于海玲的乐观和健谈,村里的老人都喜欢她,她也喜欢着这些老人。她像对待自己家的老人一样,和他们聊天,逗他们开心。

村里一位大娘患了抑郁症,由于家事不顺,她每天情绪不正常,经常哭哭啼啼,心思沉重,一脸愁容。海玲说:“这是有心病的人,她的心缩到了一起,不愿与外界交流,如果不干预还会越缩越紧,直至彻底关闭。”对待这样的老人,海玲不厌其烦地去家里找大娘,对症施策。经过长时间的交流,大娘的心态发生了转变,渐渐恢复了活力。在海玲的鼓励下,大娘不仅学起了舞蹈,还参加了《诗经》合唱班,人变精神了,也更加自信了,慢慢走出了抑郁的生活。

村里的文化生活起初比较单一,自从村里办起了焦作市首家文化合作社,村里的文化生活顿时丰富了,不仅有秧歌、广场舞,还组建了篮球队、《诗经》合唱老年班、少儿班以及古筝、葫芦丝、书法、绘画培训班,场地、乐器等都由村委会免费为村民提供。

节假日或者某个晚上,闲下来的村民会从家里走出来,结伴来到文化合作社大院,用那经常拿锄头的双手演奏出一首首悠扬的乐曲,吹一支葫芦丝曲、唱一首《诗经》,村民乐在其中。

新时代新征程,欣欣向荣的北孔庄村、充满文化自信的北孔庄村,正大踏步走来,伴随而来的是村民展现出的新面貌。村民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是海玲最愿意看到的,这是她工作的动力,也是她工作中最大的收获。她说:“这是我最开心的事,也是我看到的人间最美风景。他们的笑容鼓舞着我,也激励着我要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

作者:贺兰山

北孔庄:

人人争当活雷锋

路上看到垃圾,弯腰捡起来,扔到垃圾箱里;发现谁家停在门外的电动车忘锁了,路过的人会吆喝一声提醒一下;谁家大人没空接送孩子,邻居二话不说,成了“帮帮团”;会腌咸菜、腊肉的人,义务帮助有需求的村民腌菜、腌肉……在马村区武王街道北孔庄村,人人都是活雷锋。

平静祥和的北孔庄村。

说起村里的活雷锋,不得不提该村村民赵引弟,今年67岁,义务帮村里老人理发40多年。

赵引弟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为村民义务理发

赵引弟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但她自立自强,在未出嫁前就学会了理发手艺。嫁到北孔庄村后,虽然生活得比较困难,但她一心向善,看到村里老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她就想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义务为村里老人理发。

村民在义务清洁路面。

这一善举一直坚持至今。

“引弟会剪各种发型,四边齐、层次头……”赵引弟的手艺,人见人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街坊邻里一家亲,村民为来北孔庄村干活的工人送上热水。

“你说说她的爱心有多大?别说一元钱了,连一分钱都不收。你说说赵引弟的人品有多好?”“我给她说,理一次发收5元钱,不是也积少成多,可她就是不收。”说起赵引弟义务理发,村民都觉得她“傻”,“傻”得可爱。

赵引弟不仅给村民义务理发,还经常带着理发工具到外村义务理发,村民对她的善举非常佩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民自发组织清理村旁的树枝。

北孔庄村是一个有爱的村,人人献出一点爱,人人做公益,让北孔庄悦近来远。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改玲/文 吉亚南/图

20位“焦作名师”形象惊艳亮相

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原创文章版权属《焦作日报》(微信号:JZRBWX)官方微信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版权所有:焦作日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0013



总值班:马秀清   统 筹:王 鹏 郭子轩

责 编:拜利萍   审 核:赵晓晓

编 辑:贾天罡   校 对:张晓青

本报全媒体常年法律顾问:律师吕晓燕 律师朱建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